冰火两重天,大牛市背后是惨淡的经济现状...

这几天市场走强,大A成交量活跃在1.6-1.7万的超高水平, 整个A股轮动效应明显,“今天医药、明天银行、后天科技”,各个板块都雨露均沾一点,已经有人高喊反内卷牛来了, 如果说反内卷是取得了很好地成果,再配上股市行情自然无可厚非,但现

这几天市场走强,大A成交量活跃在1.6-1.7万的超高水平,

整个A股轮动效应明显,“今天医药、明天银行、后天科技”,各个板块都雨露均沾一点,已经有人高喊反内卷牛来了,

如果说反内卷是取得了很好地成果,再配上股市行情自然无可厚非,但现在只是提了个口号,就开始摘桃子,多少有点勉强~

仅就目前情况来说,我看到的宏观数据,依然是冰火两重天,

比如今年上半年新增社融数据,从18.1万亿增加到22.83万亿元,同比去年增量多了4.74万亿

乍一看确实是流动性大幅提升了,但深入分析之下,却发现并没有传导到实体经济里面去,

因为这次的社融增量4.74万亿,主要来自于政府债券新增的4.32万亿,占社融增量的91%

但是如果看新增居民贷款,会发现上半年的增量从1.46万亿降低到了1.17万亿,增量同比降低了0.29万亿,新增居民贷款同比下降近20%

这种结构说明,社融扩张的背后几乎完全依赖政府的大幅债务扩张,而非企业和居民长期信心的复苏。

无形中的大放水,主要还是自于政府的举债,当下的居民依然是不敢做中长期投资的,

如果我们再仔细去看一项细分数据,会发现具体落实到经济体感的指标,实际表现和股市依然有较大反差:

2025年1-5月,50城平均住宅租金同比下降约3.71%

2025年1-5月,工业企业利润同比下降9.1%

2025年1-5月,全国财政收入同比下降0.3%,税收收入下降1.6%

6月CPI同比下降0.1%,为连续第九个月负增长,6月PPI同比下降3.6%

………

说到底,这背后三个核心因素造成了这种现象:

(1)房地产市场持续恶化中,购房需求极差;

(2)居民对未来收入预期依旧悲观,储蓄率增加;

(3)长期消费意愿疲弱,结构性失业增加;

居民消费行为越来越保守,其实本质是“底层通缩,顶层通胀”的结果,

过去M2不断增加,在整个印钞流通环节里面,流动性大量留在了上层阶级,而底层几乎拿不到融资,

上层拿着超低利率的钱,通过一、二级市场投资赚差价,靠信息差或者垄断权获取利润,或者润到海外生财,

而普通人拿到有限的流动性,要么选择参与银行存款,要么做高风险的实体业务,赚钱效率远不在一个层面上,

这就导致财富进一步集中,直接的结果就是社会底层工资十年不涨,但人均GDP却增长了近一倍之多,

如果看整个楼市也会发现,这些年刚需老破小价格下降速度最快,而顶级豪宅却不跌反升,

股市方面,7亏2平1赚的现象,导致了08、14、21每一轮牛市的最终结果,都是散户一地鸡毛,职业交易者赚的盆满钵满。

………

那么话又说回来,在实体经济如此不稳的当下,为什么还会有牛市的存在呢?

因为资产荒的背景下,金融投机效应不仅没有消失,而且还在大幅走强,

今年A股的主题,除了机构抱团银行,核心就是炒小炒差、高频量化割韭菜

韭菜也不亦乐乎,纷纷加入赌大小赚快钱的游戏,

但房子却不同,买房背后是各种税,20-30年的长期贷款,只能长期持有,价值投资,

前者对应短期流动性的表现,后者对应长期信心的表现,就好比一个赌狗可以拿出更多的钱来赌,但绝对不会花钱去投资自己一样,

ps:过去一年,A股融资余额从1.43万亿增加到了1.87万亿,同比增加31.7%

这种博弈现象其实并不少见,就连日本在1992年到2000年的股市也是这样的,蓝线是日本房价,橙线是日经225走势

即便房价持续下行,但日本在92年到99年的短短八年中就爆发了三次涨幅30%以上的牛市,虽然指数最终也没怎么涨,但阶段性的机会却很多,

………

总之,我们说不管股市再怎么起飞,只有预期基本面匹配,才能有足够的支撑,

这是上证指数的PE-BANDS(五档历史估值✖️盈利的线与K线)上证的基本面过去十年并没有什么提升,指数的波动主要围绕估值的波动而波动,

也就是估值一旦上去了,大概率就要下来,

这是纳斯达克100的PE-BANDS,过去十年基本面基本每年以12.5%左右的增速在增长,虽然估值也增加了很多,但因为底子厚了,所以不可能再跌回十年前的位置了,

我们期待A股能爆发真正的长期价值,一定需要配合内生性的自我改革来推动,吸收愿意陪伴十年以上的长钱,否则如果都是炒小炒差,那么依旧只具备投机价值,

对于大A而言,那些有稳定股息的分红型资产,拿到手里的分红才是自己实打实的,

而期待业绩增长爆发,虽然我也有美好愿景,但作为一个理性投资者来说,当下这种去杠杆环境里,不确定性还是比较大的。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