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分冠军IPO折戟宁德新能源选择弃牌威尔泰接盘玄机何在?

海闻社观察 一鱼两吃。 紫江新材上市梦碎,最终还是被曲线装入了A股平台之中。 7月15日晚间,上海威尔泰工业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也就是*ST威尔,披露公告称,公司拟以支付现金方式向上海紫江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部分股东购买其合计持有

海闻社观察 一鱼两吃。

紫江新材上市梦碎,最终还是被曲线装入了A股平台之中。

715日晚间,上海威尔泰工业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也就是*ST威尔,披露公告称,公司拟以支付现金方式向上海紫江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部分股东购买其合计持有的紫江新材51%股份,交易价格为5.46亿元。本次交易构成重大资产重组,同时构成关联交易

本次交易完成后,紫江新材将成为上市公司控股子公司。

据了解,紫江企业和*ST威尔的实控人均为沈雯,很显然这是同一实控人的资产腾挪,只为实现借道上市。

 image.png

图源:公司公告

紫江新材此前作为紫江企业的控股子公司,曾多次尝试分拆上市未果。

8年前,紫江企业就已经将紫江新材独立改制,准备先在新三板挂牌。

2020年,紫江企业发布公告称,公司拟将其控股子公司紫江新材分拆至科创板上市。随后,紫江企业分拆紫江新材的上市材料在上海证监局进行了备案辅导,但很快又更改了上市目的地,从科创板上市改至创业板。

按照紫江新材当时披露的信息来看,公司的业绩相对于申请创业板上市是显著达标的。2017年—2019,公司营收分别为1.38亿元、1.64亿元、1.7亿元,净利润分别约为1696.72万元、2916.04万元、3005.22万元。

虽然2022年紫江企业的上市申请获得了深交所的受理。但在历经一年半的审核后,紫江新材在2023年底撤回了上市申请,终止上市审核。

这下好了,辛辛苦苦六七年,一朝回到申请前。紫江新材只得回归最初的初心,于去年7月在新三板挂牌上市,所属层级为创新层。

紫江新材之所以这么着急上市,主要是因为作为二线材料商,即使细分领域优势显著,但动力电池行业整体内卷,公司危机感很重。

公司深度绑定比亚迪、宁德等大客户,好处是背靠巨头吃喝不愁。然而,巨头意味着他们一定要在合作中占主导地位,公司的议价权被极度压缩,只能做着越来越不赚钱的生意,吃点行业仍在继续扩张的红利勉强生存。

还得生怕电池行业有没有什么新的动向,假如半固态甚至全固态电池出来,大家需要的铝塑膜变少了怎么办?公司会不会就此被淘汰?都是未知数。

资料显示,紫江新材主要从事动力储能和3C数码等软包锂电池用铝塑膜的研发、生产和销售。目前,标的公司已与宁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比亚迪、欣旺达、鹏辉能源、新能安等知名锂电池厂商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

比亚迪和宁德新能源分别是紫江新材的第一第二大客户,二者此前同样也是公司的重要股东,分别持股3.87%2.53%。但根据已披露的公告显示,比亚迪选择了留下,而宁德新能源选择了弃牌。宁德新能源卖出股份的对价2703.57万元,比认购时的价格要低。

此次交易,除了实控人沈雯确实希望紫江新材能够登陆资本市场以外,对ST威尔也有重要影响。

据悉,*ST威尔于20068月上市,当前主营业务为自动化仪器仪表业务及汽车检具业务。近年来,*ST威尔的发展停滞不前,净利润连续亏损,甚至还被实行退市风险警示。

最近三年,*ST威尔营业收入分别为1.48亿元、1.57亿元、1.6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9.70%6.06%3.79%;净利润分别为-2098.58万元、-1705.89万元、-1724.17万元,已连续三年亏损。通过收购年营收超7亿的紫江新材,能够成功将铝塑膜新材料产业的优质资产整合,创造新的业绩增长点,更能快速满足新规下“营收超3亿且不为负”的摘帽条件。

由于此次交易本就是同一实控人资产的左手倒右手,整合进程因此异常顺利。但这样的整合其实只能初步解决问题,并不能一劳永逸。锂电行业已经从疯狂扩张转向理性出清阶段,想要依靠资本市场发展得更加强劲,还需要沈老板更多的思量。对二线材料企业而言,技术自主性比规模更重要,现金流安全比市占率更紧迫。在巨头林立的动力电池产业,没有不可替代性的供应商,进步慢了可能都要面临淘汰。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