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 | 创业最前线
作者 | 王亚静
编辑 | 胡芳洁
美编 | 邢静
审核 | 颂文
股权激励本是企业绑定核心人才的利器,公牛集团却遭“冷遇”。
7月11日,公牛集团公布了2025年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授予结果,授予价格已经从35.77元/股下调为23.84元/股,下调比例达到33%。
即便如此,仍有26位员工因离职或个人原因,自愿放弃认购获授的全部或部分限制性股票。
在这背后,是公牛集团股价跌跌不休的现实。Wind数据显示,截至7月17日,公牛集团股价报收47.26元/股,较2024年10月巅峰时期的63.27元/股跌去25%。
自1995年创立以来,公牛集团在插座、照明等领域一骑绝尘,有“插座一哥”之称。只是,再强的光环也掩盖不住其业绩增长日益疲软的现实。
财报显示,2021年至2025年一季度,其营收增速从23.22%下滑至3.14%,归母净利润增速从20.18%下挫至4.91%。
不过,公司在分红上依旧慷慨,只是绝大部分资金都流入了阮氏家族的“口袋”。2024年,公牛集团拟现金分红31.01亿元,阮立平家族凭借84.74%的持股比例,能够拿走超26亿元的“大礼包”。
面对业绩下滑,为突围、破局,公牛集团选择进军新能源,推出多款充电桩产品,但新能源赛道已是红海,公牛集团又该如何讲好新故事?
1、26人放弃低价股权激励,股价9个月下挫25%
1995年,公牛从家庭作坊起步,聚焦用电产业,插座等产品逐步走向了千家万户,但直到2020年,企业才迈向资本市场的舞台。
2020年2月,公牛集团正式登陆上交所。上市之后,企业极其重视对骨干员工的激励,每年都抛出“半价认购”的股权激励计划。
时至今日,这场看似“捡便宜”的买卖,员工却不想“买账”。
近日,公牛集团宣布,7月9日,公司对644名核心管理人员及核心骨干,授予414.33万股限售股,授予价格为23.84元/股。
在公牛集团的股权激励草案中,公司最初定的授予价格为35.77元/股,此番调整为23.84元/股,下调比例达到33%。而之所以进行调整,公司的理由是进行了分红和公积金转增。
按照7月9日的收盘价47.65元/股计算,公牛集团给出的最终授予价格23.84元/股,只有当时股价的一半,可谓诚意满满。
然而,在资金缴纳过程中,有23名员工因个人原因,自愿放弃认购获授的全部或部分限制性股票,合计17.92万股。
在此之前的6月份,公牛集团就曾宣布,有3名员工因离职或个人原因,放弃其获授的全部或部分限制性股票。以此来看,已有26名员工自愿放弃认购。
为何“低价认购”不香了?答案或许能从企业股价变动里窥得一二。
Wind数据显示,自2020年登陆上交所后,公牛集团股价一度飙涨,在2021年1月时上涨至77.69元/股(前复权,下同),总市值超过1500亿元。此后,其股价震荡回落,在2024年10月时又出现了近3年的最高点——63.27元/股。
此后短短不到一年时间,公牛集团的股价又大幅下探。截至2025年7月17日,其股价报收47.26元/股,较2024年的高点下跌约25%。
要知道,激励计划中授予的限售股要在3年内陆续解禁,当时间被拉长,股价的走向就会充满不确定性。而公牛集团的股价持续下挫,无疑让股权激励的“未来收益想象”大打折扣。
「创业最前线」注意到,公牛集团给出的股权激励价格,整体已经呈现下滑趋势。2020年至2025年,每股最终授予价格分别为76.13元、88.15元、63.06元、48.95元、34.92元、23.84元。
这也意味着,前期参与股权激励计划的员工,获授限售股的成本明显偏高,而在公牛集团的股价一挫再挫之后,极有可能已经浮亏。
而类似的情况已经在上演。
2025年4月,公牛集团推出2025年特别人才持股计划,单价为71.54元/股。经过调整之后,7月2日完成非交易过户,最终价格为49.39元/股,持股期限不低于12个月。
半个月之后的7月17日,公牛集团的股价报收47.26元/股,每股浮亏超2元。
那么,人才持股计划中的股票已经浮亏,公司是否会拿出对员工的补偿或回购措施?股价持续下挫之后,还能否以股权激励的方式留住骨干人才?
对此,公牛集团方面回复「创业最前线」称,公司历年推出的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及特别人才持股计划,根本考量是建立、健全公司长效激励机制,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使各方共同关注公司的长远发展。
2、业绩增长疲软,阮立平兄弟1年分红26亿
公牛集团股价持续下探,一定程度上与其业绩增长日益疲软有关。
2024年,公牛集团实现营业收入168亿元,同比增长7.24%;归母净利润43亿元,同比增长10.39%,营收、利润增速双双创下近4年来的最低值。
Wind数据显示,2021年至2023年,其营收增速分别为23.22%、13.70%、11.46%;归母净利润增速分别为20.18%、14.68%、21.37%。
进入2025年,公牛集团的增长疲态更加明显。2025年一季度,其实现营收39亿元,同比微增3.14%;归母净利润9.75亿元,同比增长4.91%,增速均低于5%。
即便业绩陷入增长瓶颈,公牛集团在分红时仍毫不手软。2024年,公司拟派发现金红利31.01亿元(含税),占当期归母净利润的72.59%。
只不过,由于超8成股权掌握在阮氏家族手中,绝大部分现金分红自然也流向了阮氏家族。
财报显示,截至2024年末,阮立平、阮学平兄弟直接持有公司30.25%股权,还通过良机实业间接持有53.81%股权。另据天眼查资料,阮亚平、阮小平、阮幼平、阮立平、阮学平5位兄弟姐妹还通过凝晖投资持有公司0.68%股权。
若以此计算,阮氏家族合计持有公司84.74%股权,2024年预计能够分走约26.3亿元现金分红。
而这不过是阮立平、阮学平兄弟获利的冰山一角。
Wind数据显示,上市以来(2019年至2024年),公牛集团每年都拿出超50%的归母净利润来分红,已经累计分红127.7亿元。在这期间,阮立平、阮学平兄弟持有的股权比例一直保持在80%以上,若以此粗略计算,兄弟二人能够拿走超102亿元的“大礼包”。
对于长期保持高分红,是否有向阮立平、阮学平兄弟输送利益之嫌,公牛集团回应称,公司上市以来非常重视稳健、可持续的股东回报。过去三年,公司持续提升现金分红比例,充分考虑了公司现阶段的经营业绩与未来战略发展需要,兼顾了股东即期和长远利益。
公牛集团表示,未来,公司将综合考虑行业特点、经营发展需要、现金流量状况等多方面因素,在确保公司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继续保持稳定的股东回报机制。
但不得不提的是,虽然保持着高分红,公牛集团的现金流依然强劲。
值得注意的是,即便手握如此雄厚的资金,公牛集团仍维持较高的应付账款规模。截至2025年3月31日,其应付账款高达20.46亿元。
账上有上百亿资金,为何没有向供应商支付货款,导致积压如此高的应付账款?对供应商支付货款的账期是多久?是否存在以留存供应商货款方式,获取现金投资收益?
对此,公牛集团方面回应,“公司应付账款规模随业务发展保持着良性、合理的状态。公司与供应商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共赢的长期伙伴关系。”
尽管公牛集团有足够的资金实力、长年保持高分红,高瓴仍然选择了撤退。
「创业最前线」梳理发现,高瓴资本旗下的珠海高瓴道盈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以下简称:高瓴道盈)是公牛集团IPO前就进入的投资方,曾位列前五大股东,2020年时持股比例为2.01%。
2020年之后,高瓴道盈陆续减持公牛集团。2021年,高瓴道盈减持878万股,年末时持股仅剩0.55%;在2022年财报中,高瓴道盈已经消失在前十大客户名单之中。
知名资本撤退背后,公牛集团究竟面临哪些困局?
3、跨界新能源,能讲好充电桩的故事吗?
其实,“插座一哥”,并不能满足阮立平、阮学平兄弟的野心。
自2020年上市以来,公牛集团在每年的财报上都明确表示,公司的经营理念之一就是“只做第一”。
坦率而言,在用电领域纵横30年的公牛集团,的确已经在插座、插排等赛道上做大做强。2024年,其电连接产品实现营收76.83亿元、智能电工照明产品实现营收83.31亿元,在各自领域内均占据领先地位。
只不过,这些传统业务本身属于高度成熟品类,在消费升级和房地产下行的双重影响下,市场需求受限,公牛集团的业绩增长自然疲软。2024年,其电连接产品、智能电工照明产品的营收增速分别只有4.01%、5.42%。
传统业务增长陷入瓶颈,公牛集团也在试图拓展业务边界——进军新能源领域。
2024年,公司先后推出了“无极”系列家用充电桩、液冷超充、大功率柔性群充等产品,并官宣著名演员雷佳音为公牛充电桩的品牌代言人。
按照公牛集团的说法,截至2024年末,其新能源业务C端累计开发终端网点2.5万余家、B端累计开发运营商客户超3000家。
只是,落在报表上,这一业务的体量仍然很小。2024年,公牛集团的新能源产品实现营收7.77亿元,同比增长104.75%,仅占总营收的4.6%,难以快速提振整体业绩的增速。
近年来,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崛起,上下游的产业链迎来爆发式增长,但新能源赛道玩家众多,市场竞争早已白热化。
例如,以蔚来、小鹏为代表的车企都在建设充电网络。截至2024年12月31日,蔚来有2.5万座运作中的超充桩及目的地充电桩、小鹏自营充电站网络扩展至1920座。
在布局充电网络的第三方企业中,特来电、星星充电等企业也抢占了先发优势。与此同时,国家电网、南方电网及地方能源企业纷纷推出自有品牌充电桩,并借助政策支持和补贴快速铺设站点,国资企业不仅拥有资金和资源优势,市场渠道也更加稳固。
而公牛集团面临的挑战在于,充电桩不是插座,涉及电力运维、软件管理等复杂环节,公司起家的渠道优势、制造优势难以直接迁移,尤其是在缺乏整车业务背景的情况下,想要快速切入新能源汽车市场,并不容易。
另外,尽管随着新能源车保有量提升,家庭充电需求在增长,但这一市场的产品同质化严重,“价格战”迭起,毛利空间被持续压缩。
2024年,公牛集团新能源产品的毛利率为34.81%,远不及电连接产品、智能电工照明产品40.97%、46.18%的毛利率。
一边是传统业务增长放缓,另一边是新能源布局刚起步,尚未撑起新增长点,公牛集团自然焦虑。在业绩、股价与多元化之间,公牛集团若找不到平衡点,其市场估值和业务活力可能持续承压。
*注:文中题图来自公牛集团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