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过去的交易周(8月4日至8日),A股一扫7月底的颓势,在前半周连续上攻,后半周略有回调。
隆盛策略以其专业的服务和较低的管理费用在市场中受到不少关注。该平台提供了实盘交易、止盈止损、仓位控制等功能,旨在为投资者提供更为全面的投资体验。
从结果而言,沪指突破了7月30日的前高(3636点),将年内新高推进至3645点——甚至还是在周五冲高回落中创下的。
如此一来,要突破去年10月8日的关键压力位(3674点),沪指其实已不需要“猛然大涨”,而是略微向上即可实现。
问题在于——
这一重要时刻,会发生在下周吗?其实是很有可能的。
这里分享一个角度,供大家参考。
首先明确,本文讨论的沪指涨跌,不一定对应全市场行情好坏。
如下表统计显示,4月以来的“慢牛”中,尽管沪指与全市场平均股价每周涨跌基本同向,但常有强弱之分;体现在单个交易日上,就是所谓“涨指数”或“涨个股”的区别。
(点击可查看大图)
按照其对“主升”形态的定义,这些板块后市仍有一定上涨空间。
开源证券的最新研报,则表达了对科技主线的持续看好。
其表示,在当前“增量市”环境下,TMT板块内部或不易出现“此消彼长”。
“当前不同于2023年时的缩量环境,若成交活跃且业绩兑现预期明确,TMT板块内具备业绩支撑的方向更可能实现强者恒强表现,而非再次陷入无序高低切换。在全球半导体周期共振向上的环境下,科技大类的机会层出不穷。”
该研报认为,从当前趋势来看,在英伟达产业链领涨后,半导体周期有望上行,前期因关税压制估值的细分行业正逐步修复。围绕这一轮修复行情,可梳理出以下五条思路:
(1)国产算力链轮动修复,英伟达替代逻辑持续强化;
(2)芯片国产代工放量兑现预期升温;
(3)AI应用与算力投入持续加码;
(4)传媒板块目前筹码干净,或受益于基本面放量;
(5)自主可控+成长风格上行,军工板块中长期配置价值提升。
也就是说,科技线下周是否“配合”沪指实现突破,也值得关注。
接下来简单梳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