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年港股策略展望:迈向新高度

本文来自格隆汇专栏:国泰海通策略方奕

哪些行业有望脱颖而出?

核心结论①当前港股位置不高,对比历史/海外有上行空间,调整后性价比凸显,估值盈利匹配视角下中期港股估值有抬升潜力。②明年港股增量资金明确,低配+联储降息背景下外资望超预期回流,南向定价权提升背景下明年流入规模或超1.5万亿元。③港股是中国创新类资产的汇聚地,港股互联网、新消费、创新药、红利等优质稀缺资产望继续支撑本轮牛市行情。④结构上,AI浪潮下港股科技仍是2026年行情主线,关注出海加速+业绩兑现的创新药与牛市背景中的港股券商。


正文


2025年,随着DeepSeek横空出世,中国资产掀起一轮重估行情,其中港股走势尤为亮眼。展望2026年,尽管外部环境仍充满变数,但新的机遇正加速涌现——AI浪潮方兴未艾,全球宽松周期延续,与此同时国内“十五五”规划全面启动,多重力量共振下港股有望乘势而上、迈向新高度。明年港股牛途继续的驱动因素有哪些?哪些行业有望脱颖而出?本文对此进行分析。


1、港股估值上行潜力充足


当前港股位置仍不算高,估值上行空间充足。2025年港股整体表现亮眼,在风险偏好回升、盈利预期企稳的带动下,市场估值经历快速修复。尽管如此,当前港股整体估值仍不算高,尤其是科技板块的估值优势更为突出。展望2026年,低估值为港股进一步上行提供充足空间。

指数层面,港股估值处全球洼地,具备修复空间。对比历史水平,目前港股估值不算高,尤其是恒生科技。截至2025/10/23,恒生指数PE(TTM,下同)为11.9倍、处于2012年以来84%分位,恒生科技PE为23.3倍、仅处于有数据以来32%分位。从全球视角看,港股宽基估值分位数显著偏低,例如恒生科技(自2005年有数据以来估值分位为30%,下同)、恒生指数(62%),均低于标普500(95%)、纳斯达克(88%)、德国DAX(79%)、日经225(73%)、印度Nifty50(72%)。此外,若与A股比价,当前AH溢价为120、略低于历史均值,较2010、2014、2020年低点仍有下行空间。

行业层面,港股科技等板块估值吸引力更高。考虑到2019年以来港股和A股经历了一轮完整牛熊周期,因此我们以2019年初为起点来计算各行业估值所处的历史分位。截至2025/10/23,相较A股,港股信息技术、公用事业和房地产行业PE、PB所处历史分位数偏低,其均值分别为55%、35%、33%,而A股对应行业估值分位数分别为95%、65%、45%。相较美股,港股多数行业估值分位数均偏低,尤其是房地产、公用事业、日常消费、信息技术与可选消费行业,港股PE、PB所处历史分位数分别为33%、35%、40%、55%、53%,显著低于美股的96%、97%、85%、97%、81%。

10月以来调整或接近尾声,未来港股估值有较大抬升潜力。今年以来港股走势“两起两落”,年初受大模型推出及AI商业化落地催化,中国资产重估行情启动,恒生科技引领港股上行。步入二季度,港股在关税冲击调整后快速反弹,新消费与创新药在产业趋势映射下相继成为主线,9月起阿里、百度等互联网大厂乐观情绪发酵带动科技板块再度走强。

而进入10月以来,中美关税升级、美国政府停摆、俄乌谈判等海外扰动增多,港股等中国资产整体回调,其中10月至今(截至2025/10/23)恒生科技累计下跌8%、创业板指跌5%、恒生指数跌3%。结构上看,前期涨幅较大的板块回调幅度更明显,如硬件设备(-11%)、传媒(-9%)、半导体(-9%)等科技板块,以及耐用消费品(-11%)、军工(-10%)、创新药(-10%)。

港股与A股联动性正不断增强。我们在《港股涨跌更看谁的“脸色”——20250624》中指出,2020年以来港股与美股联动减弱,而与A股关联显著提升。其背后,一方面源于南向资金加速流入强化了两地流动性联动;另一方面,内地优质企业赴港上市及中概股回流,使港股基本面与内地同步性提升。往后看,港股未来的核心驱动因素将更多来自国内。

借鉴历史港股调整时空或显著,估值盈利视角下港股估值抬升潜力大。我们在《以史为鉴:本轮港股调整时空有多大-20251019》中提到,历次港股牛市中恒指/恒科小回撤平均最大跌幅约7%/9%、持续12个交易日,恒指大回撤平均最大跌17%/21%、持续53个交易日。本轮10月以来的调整中,恒指/恒科最大跌幅为8%/15%,已接近或超过历史小回撤的最大跌幅,调整时长亦接近历史均值。结合前文分析,回调后当前港股估值性价比进一步凸显。此外,从估值盈利匹配度来看,当前港股大致处于均衡区间,中期视角下AI产业催化有望带动以恒生科技为代表的港股ROE改善,继而带动估值抬升,逐步向创业板指、纳斯达克等同类指数靠拢。


2、港股增量资金确定性高


2025年港股市场亮眼的行情离不开充裕的资金面支持,一方面源于流出幅度明显收窄的外资,另一方面源于加速流入的内资。展望明年,我们认为港股依然是确定性较高的增量资金市场,下面我们将从内、外资两个视角展开分析。

外资方面,前期持续流出的外资于年中以来或已现企稳迹象,明年外资回流有望超预期。过去几年外资持续流出中国资产,当前外资对中国权益资产配置比例或已处明显低配的水平,例如截至2025Q3,中国资产占MSCI ACWI指数资产规模的比重仅为3.3%,相较于中国在全球经济和资本市场中近20%的占比来看明显偏低。进一步从港股市场来看,2024年以来外资累计净流出港股超1万亿港元,在港股的持股市值占比已从66%降至60%,外资持续流出的事实或使得市场对外资回流的预期一直不高。事实上,今年年中以来港股长线外资实际已出现多次阶段性回流的情况,例如5至7月回流接近700亿港元,9月以来回流约130亿港元等,此外根据COPLEY,海外主动基金于今年2月至8月对中国资产的超配比例(相较ACWI指数)上升0.07个百分点,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排名第一,可见外资近期或已现企稳回流的迹象。

结合前文提到的,当前外资配置中国权益资产已处明显低配水平,叠加近期外资已出现阶段性回流的迹象,我们认为明年外资前期持续流出港股的情况有望进一步边际改善。9月美联储重新降息25BP,美国8、9月通胀数据超预期走低,近期鲍威尔公开表示未来可能降息并接近停止缩表,种种迹象表明2026年美联储或仍有一定降息空间。若明年美联储降息持续,流动性环境转松,中美贸易关系继续趋稳,外资回流港股规模有望超预期。

内资方面,近年来内资定价权有所提升,明年南向资金望继续流入港股超1.5万亿元。与近年来外资的持续流出相反,以南向资金为代表的内资正在加速夺取港股边际定价权,截至10/24,2025年以来累计流入超1.1万亿元,较2024年全年流入规模7440亿元续创新高。进一步拆分来看,2025年南下资金流入规模创新高背后主要由公募、险资等机构力量推动,一方面源于港股互联网、新消费等优质稀缺性标的对主动型公募的吸引力较大,另一方面政策强化分红监管,叠加低利率环境下险资或将持续配置港股红利。往后看,机构端的增量资金仍有望进一步流入港股,下面我们将从机构视角定量测算2026年全年南向资金流入规模。

①主动公募方面,参考港股投资比例上限,截至2025Q2,存量的主动偏股港股通公募基金仍有大约3000亿元的理论增配港股空间。此外,当前港股整体流通市值规模与2020年底大致相同,参考2021年市场情绪回暖后全年新发港股基金规模约为500亿元。综合来看,中性假设下明年全年主动公募有望流入2000亿元。

②被动公募方面,2025Q3以来港股被动基金净申购规模大幅放量,从净申购规模靠前的ETF机构投资者比例看,Q3放量申购的背后或主要靠机构力量推动,同时被动投资趋势下被动基金新发规模或也有望延续。综合来看,中性假设下明年全年被动公募有望流入2000亿元。

③险资方面,险资流入港股的增量规模主要依赖于两个核心变量,一是险资运用于权益资产的仓位指标,二是险资权益仓位中港股的占比情况。我们对上述两个变量按照悲观、中性、乐观进行情景假设,中性假设下明年全年险资有望流入4000亿元。

④私募方面,今年以来私募流入港股的规模并不低,我们采用私募规模*港股仓位的变化情况进行测算,截至8月全年累计流入约1500亿元。本轮牛市以来私募持有港股的市值增速高于市场,可见私募或存在一定追涨的行为,我们认为明年私募流入规模有望延续高增,中性假设下明年全年私募资金有望流入3000亿元。

除机构资金外,中性假设下我们预计明年散户资金有4000亿元的增量。基于上述的测算,我们认为在内资机构力量的推动下,2026年全年南向资金净流入规模有望超15000亿元。


3、港股优质资产稀缺性强


港股优质稀缺资产支撑本轮牛市行情。除了低估值优势与充裕增量资金,2026年港股上行的另一个支撑因素是港股的稀缺性资产优势。我们曾在《历次港股占优行情是何驱动-20250510》中分析过历史上三轮港股占优的时期,分别是2012-14年、2016-18年、2019-21年,其中港股稀缺性资产是吸引增量资金流入、推动港股占优的重要驱动力。

本轮港股占优行情和2012-2014年具有相似性。回顾2012-14年,我国经济增速放缓,虽在政策发力下国内基本面逐渐好转但仍偏弱。而同期科技产业层面出现变革,移动互联浪潮快速发展,3G、4G商用以及智能机平价趋势进一步加快移动终端普及,聚集中国大部分互联网巨头的港股能较好地映射产业变革,同时基本面也较A股先行改善且改善幅度更大,在经济弱复苏的背景下行情涨幅更为可观。

港股稀缺性资产集中在互联网、新消费、创新药、红利等领域。再看当前,我国正处于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时间节点,在国内宏观经济增长放缓的背景下,国内资金正面临资产荒压力。尽管宏观层面缺乏向上的弹性,但产业层面的深刻变革正在发生,例如我国消费的结构正在发生变化,同时科技方面AI引领的新一轮向上周期持续深化演绎,由此可见更顺应当前产业发展趋势的新消费、AI应用等港股稀缺性资产或更具优势。

①AI科技:在港股科技板块中软件服务及传媒等下游软件端行业总市值占比为55%,而在A股科技板块中仅占24%,可见受益于AI应用端的互联网及软件板块主要集中在港股市场。若进一步从个股看,腾讯和阿里巴巴等港股科技龙头广泛分布于AI全产业链,涵盖大模型开发、商业应用及终端生态等环节,凭借领先的技术优势,将充分受益于AI产业变革红利。

②新消费:A股消费主要以白酒和家电等传统消费为主,二者占比超过70%。而港股消费中细分行业分布更加均衡,可选消费零售、消费者服务和纺服等新消费板块总市值占比超过60%,且汇聚了泡泡玛特、老铺黄金、蜜雪集团等今年以来炙手可热的新消费个股,与当前消费领域中追求悦己价值和性价比的趋势更加匹配。

③创新药:A、H股市场在医药板块存在差异的部分在于,生物科技及医疗技术总市值在港股医药板块中占比达40%,而在A股医药中占比为24%,可见港股医药股中的创新含量或更高。此外,我们进一步从创新药+CXO指数成分股在医药板块中的占比情况来看,港股占比约为57%,同样高于A股的31%,因此港股创新药和CXO领域或更具有稀缺性。

④红利:不同于港股互联网、新消费等相较A股“人无我有”的稀缺性资产,港股红利资产的稀缺性主要体现在其相较于A股更具优势。一是港股现金分红比例高于A股,二是港股红利资产股息率更高、估值更低,三是港股红利资产行业分布更均衡。

后续随着中概股回流+A股企业持续赴港上市,更将强化港股资产稀缺性。2024年以来政策鼓励内地企业赴港上市,去年4月“新国九条”指出“拓展优化资本市场跨境互联互通机制”,去年10月中国香港证监会与联交所声明加快符合条件的A股公司审批流程。由于港股市场具备高效的上市审批机制和灵活的再融资环境,今年以来宁德时代、恒瑞医药等优质企业纷纷赴港二次上市,立讯精密、赛力思、阳光电源等A股优质企业也已处于港股上市排队流程中,叠加中概股回流趋势,未来港股优质资产累积有助于AH估值差距继续收窄。


4、2026年重视港股科技主线


前文指出,展望2026年,在港股估值仍有抬升潜力、增量资金确定性高以及优质稀缺性资产有望不断累积的背景下,港股有望乘势而上,牛市格局并未改变。结构上,我们认为AI浪潮下港股科技是2026年的行情主线,创新药与券商值得重视。

AI产业趋势下港股科技是主线。近期国内外AI产业趋势不断提速,9月30日OpenAI发布最新视频生成模型Sora2,重塑了视频内容生成的范式与边界;10月20日,最新国产大模型DeepSeek-OCR发布,通过将文字视为图像来处理,大福提升大模型长文本推理效率。产业层面的不断突破为我国科技企业打开新一轮成长曲线,相关企业有望进一步加大AI领域资本投入。港股科技龙头广泛分布于AI全产业链,涵盖大模型开发、商业应用、及终端生态环节,或将充分受益于产业变革红利。另外,政策端对于科技领域的支持力度也在加大,主要聚焦在算力基础设施建设、人工智能应用培育,例如,今年8月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 +”行动的意见》,提出到27年新一代智能终端、智能体应用普及率超70%,10月16日工信部要求进一步加快算力中心间高性能网络部署。随着相关政策逐渐落地,人工智能产业规模化也有望提速。因此,在产业进展+政策支持下,港股科技板块基本面或更优。

估值不贵、基本面更优的港股科技有望获内外资增配。结合板块估值和盈利匹配情况看,在经历10月的调整后,目前港股科技板块估值并不高,且在全球范围内具有性价比,具备较大的估值抬升空间;叠加24年二季度以来互联网外卖平台“补贴大战”对盈利预期的扰动或逐渐消退,中长期看AI驱动下板块的业绩增长或具备较强确定性,因此有望吸引更多增量资金流入。一方面,以内资机构为代表的南向资金仍有较大流入空间,以公募为例,前文测算的明年净流入空间有望在4000千亿左右,具备配置性价比的港股科技或迎增配;另一方面,24Q3长短线外资一致性流入港股科技板块,可见外资对于港股科技板块正形成共识。若明年美联储降息持续、海外流动性转松,中美贸易关系趋稳,外资回流港股趋势或得到巩固,港股科技或更受外资青睐。

关注出海加速+业绩兑现的创新药。当前我国创新药产业正从研发投入期逐渐步入成果兑现期,其背后离不开产业技术进步与政策支持。技术层面看,我国创新药研发已跻身全球第一梯队,叠加高性价比优势,我国企业研发的创新药市场份额从15年的18.7%提升至24年的27.8%,已实现对外资药企主导地位的实质性突破;政策层面看,自2015年我国医保改革及评审体系优化以来,对于药品的全链条政策支持体系基本形成。25年6月国家医保局等部门印发《支持创新药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进一步完善对于创新药的全生命周期支持体系,目前首版商保创新药目录已在落地中,这为创新药商业化打下制度基础。在政策、技术等因素加持下,我国创新药商业化价值不断释放,近年来我国创新药出海加速,截至25/10,我国创新药BD交易金额已突破1000亿美金。往后看,港股创新药行情有望从出海叙事走向基本面驱动,叠加明年美联储或延续降息,较为宽松的海外流动性也有望推动创新药打开向上弹性空间。

牛市背景下港股券商值得重视。24年初以来港股行情回暖,南向资金加速流入港股,带动港股成交明显放量,港股券商板块业绩自24Q1的-30.1%已回升至25Q2的64.4%。25Q3港股全部成交额同比增长166.6%,随着港股牛市格局延续,预计券商业绩有望保持高增。此外,并购重组趋势延续下券商核心竞争力也有望增强,其营收也有望受益于金融创新业务而随之拓宽。

风险提示:稳增长政策落地进度不及预期,国际贸易环境超预期恶化,美联储降息节奏不及预期。


注:以上内容节选自迈向新高度——2026年港股策略展望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