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关键点位后应如何应对?

本文来自格隆汇专栏:中信证券研究,作者:裘翔 高玉森 陈泽平等

没有必要过度关注

同样是4000点,当前的指数成色明显优于2015年同期,且估值水平显著低于当时,并无必要过度关注指数点位本身。随着四中全会结束、中美会谈取得阶段性成果、三季报披露完毕,往后看,结构性机会仍存,择时重要性有限,建议围绕传统制造业的提质升级、中企出海、端侧AI三个方向继续布局,短期可以关注三季报后出现的几个阶段性超跌反弹线索。

2025相对2015

关键点位的成色有何变化?

1)上证指数的编制规则经历一次重大修改,次新股对指数走势影响减弱。上证指数在2020年7月做了一次编制规则的重大调整,样本空间上纳入了科创板和存托凭证,新股纳入指数的等待期从11个交易日延长到3个月(日均市值排名前10的新股)或满1年(其他新股),且增加了ST股的剔除程序。这些规则改变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次新股对上证指数上涨的拖累,例如,我们测算,仅次新股纳入,在2011~2019年的10年间就有9年导致指数实际收益率下降,而这一因素在2020年以后的影响可忽略不计。

2)期间上证指数对应的总市值规模增长82%,总利润规模增长114%,EPS增长27%。对比2015年二季度末与2025年三季度末,上证指数成分股总市值从40.46万亿元增长至73.80万亿元,累计增长82%,年化增速6.0%;归母净利润(TTM)从2.14万亿元增加至4.57万亿元,累计增长114%,年化增速7.7%;以成分股总归母净利润(TTM)除以近一年平均总股本计算,上证指数整体EPS近十年从0.6元左右增至接近0.8元,年化增速为2.4%。股本扩张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每股收益的增速,10年间仅有2017年和2021年前后出现明显的EPS上升周期,期间也是“机构资金友好”的基本面驱动的行情为主。需要注意的是,2024Q3以来上证EPS同比增速重新回正,且逐季扩大。

3)约40%的个股超过当时位置,其中前10%涨幅个股贡献72%的市值增长。以目前仍上市的2014年末上证指数成分股为样本,对比上证指数2015年最后一个触及4000点的交易日(2015年8月18日)与2025年10月31日的市值(下同)可以看到,其中419家公司的市值不低于2015年4000点时的水平,占整体的40.52%。而从市值增长贡献来看,相比10年前4000点位置,10年间涨幅前10%的个股贡献了8.23万亿元的市值增量,占样本公司市值总增量(11.38万亿元)的72.26%,少部分突出个股贡献了大部分的市值增长。新股对市值影响最大的三年出现在2021~2023年,2023年尤为明显,存量公司市值减小1.02万亿元,新上市公司市值达5.03万亿元。随着2023年IPO政策重大变化,上证指数的市值增长重新回到以存量公司增长推动,今年以来,存量公司市值增长10.98万亿元,而新增公司仅贡献0.37万亿元增量。

4)行业构成结构发生显著变化,科创类企业市值占比从11%上升到33%。2025年对比2015年,市值占比提升最多的5大行业分别为:电子(+8.8pcts)、通信(+4.0 pcts)、计算机(+2.6 pcts)、食品饮料(+2.0 pcts)、医药(+1.9 pcts)。市值占比下降最多的5个行业分别为:银行(-5.5 pcts)、石油石化(-4.7 pcts)、非银金融(-3.4 pcts)、建筑(-2.6 pcts)、房地产(-2.1 pcts)。科创类企业(电子+通信+计算机+电新+生物医药)市值占比从2015年底的10.8%显著提升至2025年(截至10月31日)当前的32.9%,提升了22.1 pcts。具体到个股角度:2025年10月29日,上证指数前30大公司中科技+矿业公司已占据了8席,仅次于金融(14席);而对比2015年4月10日,彼时上证指数前30大公司中主要还是金融(17席)、能源(4席)和基建(4席)占据主导。

5)全球化程度明显加深,非金融两油板块海外营收占比从13%上升到19%。2015年到2025年,上证指数表征的A股上市公司全球化程度明显加深。上证非金融整体境外收入占比从2015年的15.6%提升至2025年上半年的21.2%(+5.5pcts);上证非金融两油的境外收入占比也从2015年的12.8%提升到了2025年上半年的19.2%(+6.4pcts)。进一步看当前20大非金融个股,境外业务收入占比≥20%的公司主要分布在石油石化(2家)、矿业(2家)、医药(2家),不过这一比例相比于深市公司仍有差距,上证指数受内需影响相较深市指数还是偏大。不过,也要看到上证指数当中地产链相关行业市值占比从2015年的14.5%下降至2025年当前的5.5%,消费类行业市值占比从2015年的7.3%上升至2020年高点时的18.3%,此后一路下降至当前的7.4%。从这个角度来看,上证对于内需相关数据的敏感度也在降低。因此,从结构上看,长线追求红利的配置型资金源源不断涌入金融,支撑了指数的基本盘;而其余非金融公司的业务敞口,与国内地产周期和消费周期的关联性正在减弱。

6)估值水平明显低于2015年,非金融板块盈利增长明显高于当时。2025年突破4000点时,整体法下全部A股的市盈率为22.7倍(计算口径为当日的总市值除以TTM净利润、下同),与2015年突破4000点时22.6倍的市盈率几乎相同;中位数方面,2025年突破时A股上市公司市盈率中位数为28.9倍,明显低于2015年突破时66.6倍的中位数水平。如果剔除金融股(银行、非银行金融、综合金融),整体法下2025年突破时的市盈率为37.2倍,略低于2015年突破时的39.2倍;市盈率中位数约为29.4倍,明显低于2015年同期67.6倍的中位数水平。今年前三季度,全A非金融板块的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速为2.0%,远高于2015年同期的-9.8%;全A非金融与地产板块的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速为3.7%,也明显好于2015年同期-11.4%的水平。

四中全会结束、中美会谈结束

且三季报披露完毕后应如何应对?

1)结构性机会仍存,择时的重要性有限。当前A股最大的结构性基本面线索依然是中企出海,这是行情的主要矛盾。中美相安无事容易出行情,中美博弈增多就要相对谨慎,这是现阶段大势研判的核心框架,直至内需因素开始占据主导地位,目前看仍有距离。我们认为中美将重新陷入斗而不破的状态,明年一季度前达成正式协议的概率在加大,随后特朗普将会转向北美问题以及中期选举,目前这种稳态预计可以持续到明年11月中期选举结束。在此阶段,我们仍然需要积极寻找配置机会的窗口,聚焦结构性机会,淡化择时。短期看,投资者恐高心理主要出现在科技板块,但明年新能源、化工、消费电子、资源、机械等大类行业中还是存在不少利润可能持续增长的方向,出海逻辑也没有遭遇实质性的挑战,创新药和新消费自8月以来的调整幅度也足够大,可能只是需要时间和新的催化。在这种背景下,年内还是以调结构为主,积极布局明年。

2)围绕传统制造业提质升级、中企出海、端侧AI三个方向继续布局。其中,传统制造业的提质升级是市场还未充分定价的新线索。学习“十五五”规划建议可知,其开篇便强调“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并将“优化提升传统产业”放在“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之前,同时较为罕见的提及一些传统行业,即“巩固提升矿业、冶金、化工、轻工、纺织、机械、船舶、建筑等产业在全球产业分工中的地位和竞争力”。这既是逆全球化背景下产业链安全的要求,也意味着未来的制造业发展不再简单追求规模,而是要把中国传统制造业的份额优势转化为定价权和利润,以丰厚的利润反哺研发,筑起护城河。中国在全球价值链分配上的位置,才是长期根本上提升人民生活品质和保障民生的基础。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需要积极寻找中国占全球份额高、海外供给弹性小、重置成本大的传统制造业公司,主要分布在电力设备及新能源、化工、有色机械等大类行业领域。对于中企出海,与其说是一个主题,不如说是现阶段渗透在行业及个股选择过程中的重要原则,即便是消费板块目前也需要更多聚焦企业全球化的潜力,IP、文创、零售和餐饮供应链的出海大趋势才刚刚开始。对于端侧AI,我们认为其可能是此轮AI热潮延续下去的关键方向,物理世界的用户入口和数据入口对于持续拓宽AI应用和商业化形式至关重要。

3)短期可以关注三季报后出现的几个阶段性超跌反弹线索。我们观察到,三季报后一些板块出现了新的交易线索:①白酒板块开始正式经历利润表的全面调整,但是周五(10月31日)股价已经基本不再下跌;②软件板块降本增效仍在继续,出现了不少利润增速现拐点、扭亏为盈的公司,作为TMT中的滞涨板块可能会吸引一些资金关注;③创新药在经历了过去3个月的调整后,11月一些代表性企业将会公布重磅临床数据,可能成为支撑板块部分优质公司的因素。上述线索可能比红利更适合作为“高切低”的方向。

风险因素

中美科技、贸易、金融领域摩擦加剧;国内政策力度、实施效果或经济复苏不及预期;海内外宏观流动性超预期收紧;俄乌、中东地区冲突进一步升级;我国房地产库存消化不及预期。


注:本文节选自中信证券研究部已于2025年11月2日发布的《A股策略聚焦20251102—关键点位后应如何应对?》报告。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