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市场热点轮动频繁,AI算力、AI应用、反内卷、外贸、消费等板块轮番上涨。
其中,在多重利好共振下,医疗器械板块迎来上涨。
医疗器械指数ETF(159898.SZ)今日涨1.02%,近一年涨幅达22.18%,位居同指数第一。
可能已经有人注意到,医疗器械近期持续上涨,是大医疗中表现最好的一个细分板块。
这种强势表现,能够继续?从中长期基本面上看,医疗器械究竟有什么特别的优势,能够吸引资金持续涌入?
01
持续火热
先看看今天的市场热点,燃气板块、港口航运、AI算力的表现较为强势。
走强原因,有的是政策面推动,如山东省出台正式文件,明确推动新能源全面入市,并在适当放开现货市场上下限、衔接电能量与辅助服务市场等方面进行机制调整,以适应新能源参与市场化交易影响。
也有业绩层面的推动,如被视为世界贸易晴雨表的马士基表示,目前预计全球集装箱货运量将增长2%至4%,而5月份的预测区间为下降1%至上升4%;
又如受益于AI对算力基建的强劲需求,AI芯片、PCB板及CCL市场持续高景气,产业链核心供应商加速扩产。
中金对A股7家上市公司扩产公告进行梳理,其公告合计投资约320亿元用于PCB产能扩建,产品逐步向高端化升级,但高端产能释放效率仍将滞后于需求增速,供需缺口仍将持续存在,此外新工艺迭代升级有望带来全新的市场需求增量。
不过,要说最为热门的概念,当属脑机接口了,港股与A股市场同步走强,多个概念股触及涨停。
驱动因素,有消息面上的,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七部门近日发布《关于推动脑机接口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到2027年实现关键技术突破,初步建立技术、产业和标准体系;到2030年形成安全可靠的产业体系。这一政策从国家层面为脑机接口产业划定发展路径,标志着行业进入“政策+市场”双轮驱动的新阶段。
事实上,今年以来,已有多项脑机接口领域政策落地,加速推动脑机接口技术临床应用。
例如,今年3月,国家医保局发布《神经系统类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立项指南》,为脑机接口新技术单独立项,设立了侵入式脑机接口置入费、取出费,非侵入式脑机接口适配费等价格项目。
同样在今年3月,湖北省医保局发布全国首个脑机接口医疗服务价格,其中,侵入式脑机接口置入费6552元/次,侵入式脑机接口取出费3139元/次,非侵入式脑机接口适配费966元/次。
浙江省、江苏省也在之后陆续公布了脑机接口医疗服务价格,为脑机接口的临床转化应用提供基础。
也有资金轮动的原因,相比其他医疗细分板块,医疗器械近期展现出更强的上涨趋势,预示着医药行情,可能已经从创新药向低位医疗器械扩散,脑机接口概念只不过是其中之一。
有机构在最新报告中指出,医疗器械行业或已迎来拐点,政策松绑推动估值修复,手术机器人、外骨骼等前沿领域成投资热点。
加上“人工智能+”驱动医疗产业革命,AI医疗正进入百花盛开时刻。
从二级市场看,医疗器械指数ETF(159898.SZ)近20个交易日涨12.31%。
资金也在持续涌入,Wind数据显示,在7月17日-8月11日的18个交易日期间,超8413万元资金净流入医疗器械指数ETF(159898.SZ)。
02
后来居上
和创新药今年的出众表现相比,医疗器械板块的涨幅要相对低一些。
不过,从医疗器械近期的表现看,更像是迟到,而非不到。
和创新药相同的是,过去几年,医疗器械板块的回撤非常大,主要是受到政策面的重大利空影响,尤其是国家高值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集采)政策。
举个例子,2020年10月,国家首次对冠脉支架进行全国集采,中标价格从均价1.3万元降至700元左右,降幅高达93%;2020年底第二批集采瞄准人工髋关节、人工膝关节等骨科产品,部分地方试点降幅已达80%-94%。
即使是微创医疗、乐普医疗等龙头企业,业绩和股价都难免受到冲击,中小企业就更甚。
此外,还有医保控费与DRGs(疾病诊断相关分组)政策,“两票制”、“一票制”,创新医疗器械审评趋严等等政策冲击,导致从2021年7月高位到2024年9月的低位,中证全指医疗器械指数的跌幅接近7成,且年线收四连跌,历史上是首次。
不过,从去年开始,中国医疗器械行业的政策环境发生了显著变化,从早期的集采降价、医保控费等限制性政策,逐步转向支持创新、优化审批、扩大市场准入等利好方向。
2025年,医疗器械集采政策调整,不再单纯追求最低价,而是引入更合理的规则,例如品牌报量机制,允许医疗机构按品牌报量,选择认可的产品;设置价格天花板(最低报价的1.8倍),遏制恶性竞争;最低报价企业需公开说明合理性,并承诺不低于成本,防止倾销。
创新支持方面,国家医保局近期连开五场座谈会,明确从研发、准入到支付全链条支持创新医疗器械,包括不再仅看实验室数据,而是结合临床、经济和社会价值,筛选真正的高价值产品;新增价格项目(如脑机接口“适配费”、质子放疗收费),加速创新技术商业化;推动商业保险(如“惠民保”)覆盖高值创新器械,扩大支付范围。
注册与生产政策方面,全面落实“证厂分离”,允许研发型企业委托生产,无需自建工厂,降低创新门槛。
中央财政还拨款1480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支持医疗设备更新,2025年招标规模同比增62.75%,影像设备、医用软件等增长显著。
基层医疗资源倾斜,重庆、甘肃等地区招标增长超200%,推动国产设备渗透。
这一系列调整,使得医疗器械行业从“政策寒冬”进入“结构性机会期”,医疗器械板块也终于迎来业绩恢复增长、估值修复阶段。
对比历史走势,2016-2018年,中证全指医疗器械指数遭遇连续三年下跌,但随后两年大幅反弹。如今,在经历了过去4年连跌,估值大幅回撤之后,医疗器械板块已经进入修复阶段。
而这个阶段,大概率还会持续下去。
一方面,是估值仍有较大的修复空间;另一方面,老龄化加剧、居民对健康日益重视,医疗器械的需求将持续增长,海外市场的需求也十分大。
国产产品的性价比优势,正不断获得海外认可,如迈瑞的监护仪产品,海外营收占比48%、新产业生物的IVD设备,海外增速30%,高于国内。
今年,国产创新药频频在海外发达国家获得licence-out成功,这个热潮也有望延续至医疗器械领域。
还有AI与医疗器械的融合,正在重构行业价值链条,在产品设计、生产、临床应用环节全方位融合,使传统医疗器械向"智能医疗解决方案"升级,提升产品溢价。
海外的“AI+医疗”概念公司,如Tempus、Hims,已经用业绩和股价的高增证明这个逻辑。
上述几点,或正是资金持续涌入像医疗器械指数ETF(159898.SZ)的根本原因。
说到医疗器械指数ETF,它跟踪的是中证全指医疗器械指数,100%聚焦A股医疗器械板块,覆盖医疗设备、医疗耗材、体外诊断等医疗细分领域龙头股,权重股包括迈瑞医疗、联影医疗、爱美客、惠泰医疗、新产业、鱼跃医疗、乐普医疗、山东药玻、英科医疗、华大基因等龙头公司。
作为典型的高门槛、高壁垒、高价值赛道,医疗器械指数长期业绩突出。
截至2025年8月12日,自2004年12月31日基日以来,中证全指医疗器械指数区间累计涨幅988.26%,折合年化收益率12.71%,跑赢了同期300医药、800医药、上证指数、中证500等指数。
值得一提的是,医疗器械指数ETF(159898.SZ)超额表现较为突出。今年以来、近一年医疗器械指数ETF较基准分别超额2.53%、6.13%,居同指数ETF第一。
此外,医疗器械指数ETF联接(A:018395.OF,C:018396.OF)为场外投资者提供了一键布局医疗器械板块的便捷工具。
03
结语
当前,整个医疗行业,正经历着深刻的变革。
虽然过去几年,轮番经历政策、宏观经济、业绩增长、地缘问题的利空袭击,医疗器械和创新药一样跌幅明显,但现在多重因素空翻多,医疗器械正接力创新药,逐步走出低迷,走向复苏,迈向新一轮的增长周期中。
拉长时间看,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加深、医疗消费升级,地缘、经济等不确定性因素逐步明朗化,以及海外拓展的深入,中国医疗器械市场需求有望保持稳定增长,并在AI技术的深度融合下,催生出新一代智能医疗器械,创造新的增长点。
未来3-5年,医疗器械将经历从低端向高端延伸,从模仿式向原创式转变,从单一产品销售向整体解决方案升级,从国内走向全球的发展过程。
这个过程中,会陆续释放出不少结构性机会,具有真正创新能力和国际化视野的优质企业,也将展现出更多投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