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事件详情

“转型周期”下,燕之屋(1497.HK)业绩相对稳健,潜力持续提升

4小时前 6,574

回顾上半年,大健康行业一边持续释放需求潜力,一边加速转型升级。

在政策赋能、消费需求升级等多重驱动下,大健康消费市场需求始终强劲,但底层驱动逻辑逐渐转变:消费者不再满足于单一解决方案,而是追求多元化、差异化的体验。这一转变对供给侧提出更高的要求,推动企业创新转型。

当然,这也带来了新的变革机遇,有望让那些率先洞察趋势并加速转型的企业换取更优的生态位,锁定长期增长的机会。

燕之屋或许正是其中的代表之一。在巩固纯燕窝品类优势的同时,燕之屋上半年加大力度布局“燕窝+”和“+燕窝”品类,持续推动消费场景与消费人群的双重突破。尽管这类新品类需要时间和资源投入来完成市场培育,短期难以带来显著的业绩增量,但拉长周期看,其价值已较为清晰。

我们透过燕之屋的财报及业绩交流会更看到,其具备扎实的基本面支撑,并对转型方向确定性及团队的执行力抱有充分信心。

这些线索共同印证,燕之屋正在走一条需要耐心但正确的路。

1、“转型周期”下压力与韧性并存,验证品类延伸能力

 从业绩视角来看,零售市场整体消费需求偏弱,叠加“转型周期”开启,带来一定增长挑战,但燕之屋的业绩整体仍保持相对稳健的态势。

上半年,燕之屋实现收入10.1亿元,同比小幅下滑,其中电商收入占比提升至62.36%,而净利润同比增长28.98%至7745万元,利润增幅亦在可比公司中处于靠前位置。 

这种稳健还体现在,燕之屋持续巩固领先的行业地位,而且是品牌、渠道多维度的领先。上半年,燕之屋取得“高端燕窝销售第一”、“溯源燕窝进口量榜首”、“品牌力指数榜首”以及“中国燕窝专营门店数量第一”等多项权威认证。

同时,新品类“小燕浓燕窝粥”继续兑现成长潜力。这款产品将燕窝从传统滋补场景切入早餐、代餐等高频消费场景,并自2023年推出以来持续实现销售增长,在较短时间站稳品类第一的位置。上半年,其实现销售额4382万元,同比增长6.28%,618大促期间在天猫、京东双平台燕窝粥品类稳居销售额榜首。

这在一定程度上再次检验了燕之屋对燕窝相关细分市场机会的精准捕捉能力,对相关品类的强劲运营能力,以及“品类延伸”策略的可行性与正确性。

可以说,这为燕之屋的战略转型注入了根本信心。

2、三大路径并行,赋能转型升级的稳步推进与收效

从策略上来分析,燕之屋正通过“产品向新”、“渠道向宽”、“品牌向上”三大路径推动核心战略实行,带动战略转型收效。

这其中,“产品向新”背后,燕之屋拥有两大布局锚点,或将由此构建能够满足多元需求且具有研发壁垒的产品生态。

一方面,燕之屋推进纯燕窝及新品类创新,覆盖更多细分场景与人群。比如,上半年燕之屋推出“超临界鲜热燕窝”,同时满足消费者对热燕窝的天然需求及即食需求。并且,燕之屋开始布局“燕窝+益生菌”品类,创立品牌YANPEP燕窝肽,推出口服燕窝肽、燕窝肽胶原蛋白精华饮等系列产品,提供了一种兼具功能性、适口性与便利性的复合解决方案。

另一方面,燕之屋早在2008 年成立燕窝研究院,在燕窝全链路研究上积淀深厚,并在上半年取得新突破,为品类拓展筑牢技术基础。仅上半年,燕之屋携手多家国内科研机构和高等学府完成多项燕窝及燕窝肽研究。其中燕窝肽即燕窝的小分子结构,代表着燕窝功能化发展的新方向,燕之屋相关研究成果两次登上国际SCI 期刊,证明燕窝肽具备抑制黑色素的合成、美白作用,以及促胶原合成及皮肤修复等生物活性,效果优于生物合成唾液酸。 

燕之屋亦获得了“全球首个明确功效及应用的燕窝肽自主发明专利授权”市场地位证明书。

这种兼具领先性与稀缺性的技术能力,显然也为燕之屋构筑起较难复制竞争优势。

“渠道向宽”方面,燕之屋围绕线下、线上以及KA与海外等渠道全面推动布局升级,持续优化销售网络,也为品类构建起深度触达消费者的体系。

截至上半年,燕之屋线下销售网络涵盖712家门店,在燕窝专营门店数量上领先行业,广泛覆盖核心消费群体,同时推动“关小店开大店”、进驻核心商圈等改革举措,提升品牌形象和消费体验;强化对下沉市场的布局,逐步构建核心县域网格化体系等。线上则重点加码抖音直播业务,持续渗透年轻消费群体。

在此基础上,燕之屋通过定制燕窝粥、即食燕窝等产品成功入驻Ole、天虹、华润万家、元初等KA渠道,并先后在美国纽约、新加坡等地开设海外门店。

“品牌向上”方面,上半年燕之屋则依托巩俐、王一博组成的代言人矩阵,广泛触达消费者群体,以及跨界合作餐厅与酒店,推出“燕窝下午茶”及“燕窝宴”,赋予品类更丰富的内涵,包括社交属性。

在这套系统性的打法下,燕之屋的品类拓展也具备了多重支撑,显现出较强的确定性。

 所以总的来说,相信时间会证明,燕之屋的价值终将在行业转型升级中进一步凸显,赢得更广阔的健康消费生态位。

3、具备估值修复的契机和空间,静待长期价值释放

回归资本市场角度来看,今年以来伴随国际资本对中国资产的价值重估,南向资金的持续流入等,港股市场整体流动性持续改善,估值修复动能显著增强。展望后市,各大机构依然看好港股市场机会,特别是科技、新消费板块。

而聚焦港股科技、新消费领域,目前已涌现出诸多牛股,但热闹背后一些公司的估值已处于较高水平,自然容易进入市场分歧阶段。相较于已被充分挖掘的龙头,像燕之屋这样兼具稳健基本面与成长潜力的“沧海遗珠”,反而拥有估值安全垫,以及较大的潜在估值修复空间。

燕之屋自身也在展开回购,而且回购价格高于当前股价,用“真金白银”进一步传递对未来发展前景的信心,对提升股东回报的积极态度,以及公司财务状况稳健、价值被市场低估的信号。7月末,燕之屋已完成首次回购,斥资426.2万港元回购50.12万股公司股份,每股回购均价8.50港元。

所以总的来看,当下的燕之屋具备估值修复的契机和空间,展现更强的投资吸引力。后续燕之屋若能逐步交出业绩改善的财报,印证自身成长逻辑,其更有望开启全新的“价值增长”叙事,当下对其不妨多一些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