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2日,港股市场三大指数震荡调整。港股科技50ETF(159750)下跌0.38%,成份股方面,比亚迪股份、京东集团韧性翻红,阿里巴巴下跌1.27%,小米集团、腾讯控股、美团小幅回调。
8月13日起,港股科技公司将陆续披露2025年Q2业绩,腾讯、京东将率先“放榜”。据高盛预计,AI对盈利增长的贡献、外卖大战对利润下滑的影响程度将是市场关注的两大焦点。
看点一:AI驱动的盈利增速及AI资本开支
此前,瑞银分析师指出,AI变现的领域将包括效果广告的提速及云服务的贡献。
在效果广告方面,5月中旬腾讯在其2025Q1业绩说明会上表示,AI已经对腾讯效果广告与长青游戏等业务已产生实质性的贡献。因此,以腾讯广告为例,其Q2收入可能将持续受惠于广告技术升级、视频号、小程序和搜寻业务的增长。
在云服务方面,从海外科技大厂来看,受AI推理需求与AI应用快速扩展驱动,头部云厂商的收入正在加速。中国本土方面,主要云服务提供商(阿里云、腾讯云、百度云金山云)在2025年第一季度的AI收入占比达到19%-27%,相较此前的预期提升了6.4-12.8个百分点。因此,云服务对其Q2的盈利贡献仍将备受期待。
资本开支方面,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加速驶入“快车道”,近期公布2025年Q2财报的美股科技巨头宣称纷纷扩大AI资本开支。据彭博社,2025年七巨头资本支出达3110亿美元,相较2024年约2470亿美元增长34%,或将映射到中国本土的AI科技资产。
业内人士预计,AI仍是科技公司的“兵家必争之地”。随着7月中旬海外芯片重新获批出口中国,港股科技的头部公司仍将在下半年进一步加大AI相关资本支出,尤其将聚焦AI推理能力扩容及模型部署。腾讯、阿里等在AI智能体、广告技术、模型能力与AI推理量方面的进展将成为市场关注重点。
看点二:外卖大战对盈利的实际影响
2025年二季度以来,港股头部大厂先后宣布耗资百亿,投入“外卖大战”。因此,市场预计,Q2在外卖补贴的投入将影响到相关生活服务类平台的业绩。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市场对于外卖“拖累”业绩表现的一悲观情绪或已体现在其估值和股价中,即已对其“price in”。
以港股科技50ETF(159750)为例,据wind,其标的指数——港股科技指数(931574.CSI)当前估值(PE-TTM)为21.96倍。纵向当来,其当前估值水平低于近3年来8成的时间,低于近5年来近9成的时间。
横向对比来看,纳斯达克100指数的市盈率为34.9倍,科创50指数的市盈率为140倍,创业板指的市盈率为34.65倍。因此,相较全球主要科技资产,港股科技当前具备较高的配置价值,或具有一定的估值抬升空间。
因此,随着2025年Q2财报的披露,外卖中对业绩的影响程度将起到确认的作用,当前的估值反而显现出一定的性价比。
港股科技50ETF(159750)的标的指数汇聚了Terrific 10(中国科技十雄),前十大成份股包含阿里巴巴、腾讯、美团、小米、比亚迪、京东、网易、百度、吉利汽车、中芯国际,覆盖了新能源汽车、智能驾驶、人工智能、半导体等多个科技赛道。
港股科技指数前十大成份股
数据来源:iFind,截至7月9日。以上仅为对指数成份股及权重的列示,不构成个股推荐。指数成份券及权重根据市场情况变化。
在盈利增长方面,作为中国科技的核心资产,华泰证券认为港股科技公司的营收及利润的上行空间已经确认。据iFind,其标的指数2025年全年营业收入同比增幅预计达15.32%,归母净利润同比增幅达21.85%。
外部环境方面,随着7月美国非农新增低于预期,市场提升了对于美联储9月降息的预期。在降息预期的升温下,全球流动性或将提前迎来改善。而作为对全球利率环境高度敏感的港股市场,或将受益于流动性宽松的预期。
对此,投资者该如何应对?
中金提出,在亢奋的时候追,不如在低迷的时候提前埋伏。
在成长侧,当前的AI趋势和估值重估无疑是港股科技的整体大方向,但短期也需要把握节奏,仓位和成本同样重要。中金指出,不妨在恒生指数24,000点附近观望,甚至适度获利。
风险提示:基金有风险,投资须谨慎。上述观点、看法和思路根据截至当前情况判断做出,今后可能发生改变。对于以上引自证券公司等外部机构的观点或信息,不对该等观点和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准确性做任何实质性的保证或承诺,亦不构成投资推荐。基金过往业绩不代表其未来表现,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业绩并不构成本基金业绩表现的保证。本基金主要投资于香港证券市场中具有良好流动性的金融工具。除了需要承担与境内证券投资基金类似的市场波动风险等一般投资风险之外,还面临因投资境外市场所带来的汇率风险以及港股通机制下因投资环境、投资标的、市场制度以及交易规则等差异带来的特有风险。投资者应认真阅读《基金合同》《招募说明书》《产品资料概要》等基金法律文件,全面认识基金产品的风险收益特征,在了解产品情况及听取销售机构适当性意见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投资期限和投资目标,对基金投资做出独立决策,选择合适的基金产品。投资者可通过基金管理人或代销机构提供的移动客户端、官网等渠道查询其基金交易、保有情况和持仓收益等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