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以来,中国锂电产业链投资额快速攀升,固态电池已成最热门赛道。
设备企业半年报显示,今年6月起,固态电池相关设备开始批量交付下游厂商,
上半年设备订单同比大幅增长,预示产业化进程显著提速。
据机构研判,设备端作为资本开支最上游,将率先分享行业红利。
政策与技术双重驱动下,固态电池产业化有望提前。
国家政策强力支持产业链各环节技术突破,下游新能源车销量持续高增长,叠加低空经济、机器人等新兴场景需求释放,多重利好叠加推动行业景气度回升。
目前初代全固态电池材料体系已定型,材料性能与设备接近量产要求,预计2025年下半年进入设备和材料企业定点关键期,验证进展快的企业将优先受益。
上市公司中,海目星
$海目星(SH688559)$ 表现亮眼。
作为业内首家同时布局"锂金属负极+氧化物电解质"与"硅碳负极+硫化物电解质"双技术路线的企业,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及庞大研发团队,已打通锂金属固态电池全线工艺环节,并获得2GWh固态电池价值4亿元量产设备订单,系行业首个高能量锂金属固态电池可量产商用订单。
奥特维
$奥特维(SH688516)$ 亦与固态电池知名企业合作,实现相关设备出货。
分析来看,固态电池产业化进程加速将带动产业链各环节投资机会,设备与材料端因技术验证进度领先,有望率先实现盈利修复与估值提升。随着技术迭代与产能释放,固态电池或成为新能源赛道下一个爆发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