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事件详情

工商银行(01398.HK):行稳致远 稳定且可预期的红利优势

07-28 00:00 112

机构:申万宏源研究
研究员:郑庆明/林颖颖/冯思远/李禹昊

  稳居港股大行股息率之首,低波红利属性更突出。回顾看,过去五年(2019-2024 年)工行总体保持稳健的盈利表现,归母净利润CAGR 为3.2%),背后映射了在资产质量“底盘”相对稳定的基础上,稳步改善的信用成本支撑ROE 维持11.5%的中枢水平。基于盈利稳定这一核心前提,我们看到工行(H)对应25 年股息率约5.6%、为港股大行最高,有望持续吸引以险资为代表的中长期资金流入(2024 年12 月,中国平安已举牌工行-H)。客观来看,利率下行周期量难补价,银行经营持续承压,1Q25 工行营收、利润表现阶段性低于预期,但考虑到资产定价下行幅度已有限、负债端存款成本改善空间仍有空间(测算工行2025/2026 年存款成本降幅分别为12.1/11.6bps),叠加中收有望触底,预计工行中报营收增速不排除超预期回正,利润降幅也有望收窄,全年业绩回归正增长是大概率事件。
  依托涉政基本盘及新兴产业赛道双引擎,信贷增速整体平稳。2019-2024 年间工行信贷CAGR 约11.1%,基本持平四大行平均。拆分来看,头雁作用下对公端贡献区间信贷增量的65%,其中涉政基建类(包含租赁及商务服务业,交运仓储,建筑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公用事业)贡献总贷款增量的43.4%;在此基础上,2022 年来工行加大新兴赛道如制造业、绿色、战略新兴、小微贷款投放(分别贡献2022-2024 年贷款增量的10.0%/45.7%/27.3%/23.3%),信贷结构加速优化。零售端,2022 年来工行消费类贷款投放偏审慎,受居民购房情绪偏弱及提前还款扰动,过去2 年按揭也持续负增长,零售信贷资源主要集中于个人经营贷。
  前期定价更快回落拖累息差较同业不占优,但不应忽视,央行已高度重视“银行资产负债表健康性”,降低负债成本、呵护息差态度空前明确,后续工行息差筑底企稳也是可预期趋势。测算1Q25 工行净息差为1.33%,落后四大行平均(1.34%)。拆分看,扎实存款基础下2024 年工行存款成本为1.72%,好于四大行平均约2bps,但由于工行特殊地位下承担更多让利实体责任,信贷定价更快回落(2020-2024 年下降86bps,高于四大行平均7bps),2024 年末贷款收益率落后四大行平均约5bps。央行现阶段高度重视金融安全,而大行自身经营稳定性更与之息息相关。今年5 月,央行已首次引导存款非对称降息,并在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首次明确要“降低银行负债成本”,我们预计后续工行息差降幅也将逐步收敛、对营收负贡献渐趋改善。
  受益对公风险化解,资产质量整体平稳向好,但零售风险暴露节奏仍需关注。1Q25 工行不良率季度环比下降1bp 至1.33%,2020 年来累计下降25bps;拨备覆盖率保持215.7%相对高位,较2020 年末累计提升35pct。分行业看,稳中向好的资产质量趋势主因对公风险的持续化解,2024 年末房地产、制造业贷款不良率分别较年初下降38、48bps 至4.99%、1.87%,带动对公不良率较2023 年下降27bps 至1.50%。但零售风险加速暴露,2024 年零售不良率较年初提升64bps 至1.34%,其中按揭/经营贷/消费贷/信用卡分别提升29/41/105/105bps 至0.73%/1.27%/2.39%/3.50%。
  投资分析意见:银行业“哑铃”格局愈发明朗,作为金融稳定的压舱石,“做优做强”国有大行是明确方向;与此同时,伴随长期、耐心资本入市,权重个股也有望直接受益、率先享受估值修复,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预计2025-2027 年归母净利润增速分别为0.9%、3.1%、4.3%,当前股价对应25 年PB 为0.51 倍,考虑工行平稳ROE 和突出的股息优势,给予0.64x25 年目标PB,对应上行空间25%,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经济复苏低于预期,息差持续承压;地产、零售小微等尾部风险暴露,资产质量超预期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