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事件详情

斗鱼(DOYU.US)Q2财报现业绩关键拐点:营收利润双增长,毛利率大幅跃升

3小时前 29,782

短视频浪潮席卷之下,游戏直播行业正经历前所未有的深度洗牌。用户注意力被碎片化内容不断切割,传统依赖打赏和头部主播的运营模式遭遇严峻挑战。面对市场环境的剧变,各个传统直播平台开始重新审视自身经营情况,并进行针对性调整。

告别单一的流量思维,斗鱼近年来积极寻求突破,其战略重心已显著转向多元化生态构建与创新业务探索。从深耕游戏衍生服务、拓展语音社交等互动场景,到强化合规运营与用户体验,平台正努力摆脱旧有路径依赖,试图在激烈的内容红海中开辟新的增长曲线。这场转型不仅是业务的调整,更是对平台核心竞争力和长期价值的重塑。

在行业格局持续演变的关键节点,外界密切关注着先行者们每一步的探索成效。值此背景下,斗鱼于近日正式发布了其2025年第二季度的财务报告。这份在转型深水期交出的答卷,无疑将为市场观察其战略落地进展与未来发展方向提供重要的窗口。

一、战略转型初见成效,业绩迎来关键拐点

整体来看,斗鱼2025年第二季度业绩释放出明确的企稳回升信号:在收入实现稳步增长的同时,盈利能力大幅增强,转型成效获得进一步显现。

财报显示,二季度,斗鱼总营收达到10.54亿元(单位:人民币,下同),实现同比、环比双增长;毛利润同比大幅攀升68.5%至1.42亿元,对应毛利率同比大幅提升5.3个百分点至13.5%。

在维持营收稳健增长的同时,斗鱼在盈利方面的表现更令人侧目。本季度斗鱼实现净利润3783万元,调整后净利润为2528万元,成功实现单季度扭亏为盈。这一利润转正并非偶然,背后是成本效率战略的系统性落地——通过精细化内容采购与运营提效,斗鱼在控制成本的同时撬动了毛利润率的跃升。

就成本而言,财报显示,2025年二季度,斗鱼经营成本约为9.12亿元。其中,收入和内容成本为7.27亿元,同比下降9.5%;带宽成本为4860万元,同比降低39%。

另外在费用方面,2025年二季度,斗鱼的销售及市场费用为6160万元,同比减少20%;研发费用2760万元,同比下降44.9%。各项支出大幅度缩减,实质是给斗鱼的整体经营减重、减负,效果明显。

尽管斗鱼在花钱方面看起来“精打细算”,但并未影响到平台的运营质量。

用户数据方面,第二季度斗鱼移动端月活跃用户(MAU)达到3640万。与此同时,平台付费用户数稳定在280万,用户付费质量显著提升,平均ARPPU达到255元。该数据也表明,斗鱼正从“规模优先”转向“质量优先”,其分层运营策略聚焦高价值用户群体,有效提升了付费密度与留存率。

二、多元化业务布局深化,创新引擎释放增长动能

深入来看,斗鱼本季盈利回正绝非降本的单线作战,斗鱼创新业务、广告及其他收入的表现也不容忽视。

报告期内,斗鱼该项业务收入达到4.76亿元,同比激增96.8%,环比增长24.5%。与此同时,该项业务占总营收比重也从去年同期的23.4%跃升至45.2%,标志着斗鱼收入多元化取得关键突破。

据了解,该项业务已经连续十个季度保持同比增长,不仅成为本季盈利的核心推手,更表明了其游戏会员、互动玩法等业务已脱离试错阶段,平台商业模型从“打赏依赖”向“生态型收入”转型的成功。亮眼成绩的背后,源于斗鱼在平台内容侧的扎实布局,以及对创新业务的精细化运营。

首先,赛事内容矩阵的扩容进一步夯实了用户基本盘。

斗鱼在二季度同步强化官方赛事与自制赛事双线布局:一方面覆盖王者荣耀KPL夏季赛、穿越火线CFPL夏季赛等头部版权赛事,满足硬核玩家需求;另一方面推出《云顶之弈双人师徒接力赛》等独创赛事,通过“师徒协作+跨区主播联动+积分赛制革新”提升观赏性与用户黏性。尤其值得关注的是英雄联盟LPL赛事在7月19日的回归,以及十月全球总决赛的排播计划,为主流电竞受众提供了延续性体验。

这些举措不仅降低了对单一赛事版权的依赖,更通过差异化内容建立竞争壁垒。这不仅稳住了传统直播业务的流量基本盘,亦使其在发展游戏内容营销、游戏相关服务等方面形成独特优势,更具市场竞争力。

在这样的背景下,第二季度斗鱼持续深化与游戏厂商合作,拓展道具售卖、游戏广告和分发服务等业务,促进平台的收入多元化。

在道具售卖上,斗鱼创新引入限时折扣、联名周边及PGC节目深度植入等玩法,构建了“内容+消费”的闭环场景。以暑期上线的“海岛之旅”和平精英主题营销活动为例,通过落地三亚打造“户外娱乐+游戏直播”沉浸式场景,联动限定皮肤返场与主播互动,斗鱼显著拉升了用户参与时长与消费意愿。

道具售卖收入也会为主播带来新的收入来源,主播也不必过分依赖打赏,这也有效地促进主播生态的良性发展。而依托强大的内容整合能力,斗鱼还通过此类活动为游戏厂商提供了精准营销渠道,满足厂商精准分发需求,也为斗鱼创造了稳定的收入来源,实现了平台、主播、游戏厂商、用户的多方共赢。

此外,斗鱼的语音社交业务也成为创新业务的重要增量。二季度,斗鱼该项业务收入同比增长70.8%至2.96亿元,平均月活跃用户46.3万,平均月付费用户达到8.1万,侧面印证了平台在流量分发与产品迭代上的效率优化。

游戏会员与语音业务虽分属不同场景,但共同服务于“玩法-社交-消费”三角模型。前者激活游戏内消费需求,后者强化用户社交黏性,最终形成生态内循环。这种以电竞基因为圆心、向外辐射多元服务的模式,正在成为驱动生态正向循环的基础设施,使斗鱼在直播红海竞争中开辟出新增长极。

三、构筑可持续发展根基,长期价值锚点清晰

结合市场趋势来看,斗鱼的战略转型成果已为其把握游戏产业复苏红利奠定了坚实基础。

据《2025年1-6月中国游戏产业报告》显示,2025年上半年,我国游戏市场实际销售收入达1680亿元,同比增长14.08%,用户规模增至6.79亿,双双创下历史新高。

与此同时,版号审批进一步回暖。2025年1-7月国产游戏版号发放达884款,其中67款为端游/多端产品,7月单月审批10款(含9款跨端游戏)。

这不仅为斗鱼提供了丰富内容弹药,更为其提供了增加其广告和多元化业务收入的新机遇。

值得注意的是,近些年来,在政策趋严与存量竞争的双重压力下,游戏行业已经进入“精耕细作”阶段,厂商营销需求发生本质变化,从追求短期曝光转向长期用户运营,从粗放投放转向精准转化,这也就对内容营销有了更多的需求。

而从前文中也可以看到,斗鱼能够深度整合平台主播资源与游戏特性,定制化开发营销内容,并能够将活动流量转化为可持续运营的私域阵地,最终实现长尾生态建设,从而形成了针对游戏营销的全周期赋能。

这种基于垂直领域深度运营形成的护城河,使其在游戏内容生态中保持着难以替代的平台价值,为斗鱼创新业务的发展提供了持续动力。

此外,随着国内直播行业步入存量竞争阶段,政策合规与商业模式可持续性成为决定平台长期价值的关键因素。

斗鱼通过主动优化内容生态、强化合规管控,展现出对监管导向的精准把握。其持续开展的“清朗行动”和账号治理机制,不仅降低了政策风险,更建立起用户、内容与商业转化的健康循环系统。

此类举措虽短期可能影响部分流量,却显著降低了政策风险,为业务可持续性奠定基础。尤其在国家持续推进网络空间治理的宏观环境下,这种合规先行的战略取向,使平台在行业调整期中获得了相对竞争优势,为创新业务的持续探索争取了宝贵的政策容错空间。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行业整体面临转型压力的背景下,斗鱼本季度所实现的扭亏为盈,不仅是财务层面的阶段性成果,更标志着其战略转向已初见成效。从依赖打赏到构建多元收入生态,从追求用户规模到深耕付费质量,平台的发展逻辑正从“流量优先”转向“价值优先”。

这份财报清晰地传递出一个信号:通过精细化运营控制成本,借助游戏衍生服务、语音社交等创新业务打开增长空间,同时坚守合规底线、重塑内容生态,斗鱼正在探索一条更具韧性的发展路径。其转型实践表明,直播平台的核心竞争力,正从过去的主播资源和流量优势,逐渐转向生态构建能力、运营效率及与游戏产业深度融合的服务能力。

展望未来,伴随游戏市场的逐步回暖及用户需求的持续演化,真正具备健康商业模式、可持续运营能力和内容创新活力的平台,将有望在下一轮行业竞争中占据先机。斗鱼的这份“成绩单”,既是对自身转型的一次有力验证,也为整个游戏直播行业的未来发展提供了值得观察的实践参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