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西城区桦皮厂胡同30年"老破小",实现3个月"原拆原建"并精装交付20户,不仅入选"2024年北京城市更新最佳实践优秀项目",更成为超大特大城市老旧小区改造的模块化样本。
深圳龙华安居景馨苑30层保障房,仅148天完成首吊至封顶,提供696套保障性租赁住房,成为"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示范工程。还有,深圳市的华章新筑保障房,其仅用1年时间,就完成5栋近百米高楼的精装交付,为深圳市提供2740套人才租赁住房,这是国内首个混凝土模块化高层建筑、建设速度最快的高层保障房项目、首个BIM全生命周期数字化交付的模块化建筑项目,也是广东省智能建造与新型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的示范项目。
建筑面积达32万平方的香港启德世运道简约公屋,以8498个钢结构模块快速建成7座17层住宅,提供10731个居住单位,模块可拆卸重复利用率100%,占香港简约公屋总计划的三分之一。
这些颠覆传统建造效率、覆盖内地城市更新、保障房与港澳公屋多元场景的真实案例背后,都指向了同一家企业:中建海龙。
这家1993年诞生于深圳、深耕港澳20余年的建筑企业,以"毫米级"预制标准成为装配式行业的真正标杆,并于港澳市场占有率稳居首位,它的成功难以被超越和复制。
如今的中建海龙,凭借MiC(模块化集成建筑)技术在内地快速拓展,全国7大生产基地覆盖四大经济圈,打造出的85条智能化生产线,年产模块单元的规模能力达到12万个,成为推动中国建筑工业化与民生建设的核心力量,其用"工厂造房子、现场搭积木"的独特创新模式,亦重新定义了建筑工业化的天花板。
一、深耕港澳二十载:以"毫米级"标准筑牢预制根基
1993年,中建海龙在深圳龙华启动预制构件业务,成为国内较早探索装配式建筑的企业之一。彼时国内建筑业均以"现场搅拌、人海施工"为主,海龙率先借鉴香港工业化建造经验,便开始尝试"工厂预制、现场拼装"模式,为后续发展奠定基础。
1998年,中建海龙成功入选香港房屋署认可供应商,正式进入港澳市场。该市场对建筑质量要求严苛,要求公屋预制板误差需控制在2毫米内,混凝土强度需通过原材料检测、浇筑过程监控、成型后抽检三道工序,任一环节不达标即整批报废。为满足标准,海龙耗时半年优化生产流程:引入机械臂精准布料替代人工浇筑,采用激光测量仪升级检测设备,搭建车间恒温系统稳定混凝土凝固环境,最终实现预制构件合格率提升至同行难以企及的98%以上。
2005年,随母公司中国建筑国际(港股代码:03311)上市后,中建海龙加速拓展港澳市场:参建香港国际机场T2航站楼配套设施及卫星客运廊,1.2万块预制构件实现"无缝拼接",雨水渗漏率为零;承接澳门银河度假村项目,2000余个异形预制构件误差控制在1毫米内,创当地建筑精度纪录。
至2018年,香港房屋署《公屋建造供应商评估报告》显示,中国建筑国际(含中建海龙)在香港公屋预制构件供应及施工领域的市占率超40%,位居行业第一;澳门市场市占率超过50%,居于首位且连续多年保持第一位置,在大型工程项目领域优势显著。中建海龙以自身优势持续巩固其在港澳市场的领导地位。
深耕港澳期间,中建海龙也同步推进技术沉淀与内地布局,2012年获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013年在安徽合肥建成首个内地生产基地,同年获批"国家住宅产业化基地",为后续内地市场的持续拓展埋下伏笔。
但彼时的装配式建筑还停留在"搭构件"的1.0时代,中建海龙深知,要真正改变行业,必须拿出颠覆性技术。
二、MiC技术破局:工厂"造房"像拼乐高,实现建造范式革新
"传统建造好比‘手工作坊’,MiC 技术却像‘工厂流水线’,用MiC技术造房相当于‘拼乐高’一样。"中建海龙技术负责人的这句比喻,精准点出了模块化集成建筑的核心逻辑。
这种将建筑从工地搬进工厂、实现"像造汽车一样造房子"的新型建造方式,表面看似简洁高效,实则对全流程技术把控与工业化能力提出了极高要求,其突破与落地堪称建筑业的一场系统性革命。
中建海龙作为中国建筑国际集团旗下专注 "新型建造方式全产业链解决方案" 的科技企业,自上世纪90年代初便深耕装配式建筑领域,手握多项荣誉证书和资质认证,为MiC技术的研发与落地奠定了深厚基础。
2018年珠海基地投产标志着技术工业化能力的成熟,2019年起海龙正式迈入MiC技术创新研发与规模化应用的阶段。这一跨越不仅是市场空间的拓展,更实现了技术能级的跃升。
在港澳市场,通过早期项目实践完成了MiC技术的原型打磨与标准建立,这一量变的积累在疫情期间迎来集中爆发,2020至2022年,中建海龙"四战香江"承建多个紧急防疫项目,充分验证了技术的可靠性与高效性,其后便开启了加速进入内地市场的进程。
以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和现代产业链"链长"为发展方向,中建海龙凭借MiC模块化集成建筑体系开辟了国内装配式4.0时代,成为了全国唯一同时掌握钢结构MiC和混凝土MiC 双核心技术的建筑科技企业,该公司构建起覆盖多元场景的七大产品系列矩阵:S(钢结构MiC)、C(混凝土MiC)、E(电梯MiC)、I(I-BOX微筑MiC)、W(水模方MiC)、T(自部署MiC)及P(停车库MiC)等矩阵系列,精准适配公共建筑、住宅、市政配套、应急保障等各类建设需求,形成了难以复制的技术与产品综合壁垒。
海龙MiC技术的核心优势集中体现为四大维度:高效率、高质量、绿色低碳、节材省工。
高效率层面,工期较传统建造减少80%或以上,基于BIM技术的信息化模型,打通设计和生产链条,MiC钢结构自动生产线实现了24小时不间断生产;
高质量层面,工业标准化生产覆盖率达90%以上,模块精度控制在毫米级,海龙也是业内首个获得"中国工业数字化转型领航企业";
绿色低碳层面,固废排放减少75%以上,比十四五末装配式建筑排放目标降低25%;
节材省工层面,现场用工量减少70%以上,大幅缓解建筑业"用工荒"难题。
换个视角来看,MiC技术的高效率,从不只是改写行业建造速度的冰冷数字,更在关乎公众安危的关键时刻,转化为解决社会难题的硬核实效——尤其在疫情防控的紧急阶段,中建海龙用模块化技术打破传统建造的"不可能"边界,以"加速度"缓解防疫设施短缺的燃眉之急,为守护香港市民健康、阻断疫情传播作出了关键贡献。
比如在2020年农历春节,香港疫情形势骤然严峻,检疫床位缺口成为防疫短板。中建海龙临危受命承接香港鲤鱼门紧急防疫隔离中心项目,在阖家团圆的特殊时期,迅速调集55名管理人员、502名工人组建攻坚团队,24小时不间断推进生产与施工。最终仅用45天,便完成352个MiC箱体的生产、装修与组装,不仅填补了香港检疫设施的空白,更以"港版火神山"的速度为当地快速阻断疫情扩散筑牢防线,该项目也凭借其技术突破,斩获英国土木工程师学会布鲁奈尔大奖优异奖。
随后承接的香港竹篙湾检疫中心1B期及3B期项目,进一步将MiC技术的应急能力转化为长期防疫支撑:3306个永久性钢结构MiC箱体的生产与落地,施工速度较此前提升3倍、远超同行业2倍水平,大规模隔离设施的快速建成,有效补充了香港长期防疫的基础设施储备,避免了疫情反弹时的设施不足风险。
2021年建成的北大屿山医院香港感染控制中心,更将技术价值推向民生刚需的高端场景——作为全球首家MiC负压隔离病房传染病医院,项目打破"高端医疗设施建设需3-4年"的行业认知,以不足4个月的工期、524个MiC箱体的精准组装,快速解决了香港传染病患者集中收治的迫切需求。这份"速度与品质兼具"的实践,不仅斩获中国建设工程鲁班奖(境外工程)、欧洲医疗健康设计奖等数十项荣誉,更成为全球应急医疗设施建设的"中国范本",让MiC技术的革新力,真正扎根于守护公众健康的社会价值之中。
从根源来看,中建海龙技术的持续领先源于高强度的研发投入与系统性的创新布局。
中建海龙已在深圳、合肥、香港、澳门建立4大建筑科技研究院,聚焦新型建筑工业化领域的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研发与推广。2021年,公司单在MiC技术研发投入便达7000多万港元,更作为牵头单位承接国家 "十四五" 重点研发计划 "模块集成建筑建造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等2项国家级课题,成为行业技术发展的引领者。截至2023年末,中建海龙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及实用新型等专利243项,软件著作16件,标准33项及工法30项等,牵头编制内地首本《模块化集成建筑技术标准》(T/CECS 10024-2019),填补行业空白。
在产学研协同方面,中建海龙联合哈尔滨工业大学、同济大学等12所高校开展40多项国家级、省部级及企业内部课题研究,更搭建起"技术转化快车道"。2023年公司进一步深化研发落地,与哈工大共建模块化集成建筑MiC协同研发中心及特种环境复合材料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大湾区分室,与武汉理工大学联合创建硅酸盐建筑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大湾区分室,形成"研发-转化-产业化"的完整创新链条,为MiC技术的持续迭代注入不竭动力。
三、锚定内地机遇:三大趋势与九大基地,推动MiC技术全域落地
若说港澳是中建海龙MiC技术的培育区,那么内地便是其规模化落地的"主战场"。
2022年后,依托港澳技术沉淀与行业趋势预判,中建海龙MiC技术从单点试点迈向多场景普及,实现从技术培育到快速扩张的质变突破。
这一拓展的核心是技术与时代需求的深度共振,背后由三个清晰且规模化的发展趋势驱动:
1)"双碳"驱动:MiC成建筑减碳关键路径
据悉,建筑行业碳排放占全国总排放51%,传统建造模式固废排放高、能源消耗大,而既有建筑中95%以上为高耗能建筑。而MiC技术通过工厂预制、现场拼装的模式,从源头破解减碳难题 —— 混凝土MiC建造阶段碳排放降低66.78%,钢结构MiC降低49.61%,同时建筑废弃物排放减少75%以上,工地用电量减少60%,完美契合"双碳"目标下新型建筑工业化的发展要求。
2)产业倒逼:MiC破解行业"三低一荒"痛点
目前,国内建筑业长期面临"三低一荒"困境:传统建造行业整体利润仅3%,低于多数产业;研发低,研发投入不足1%,技术迭代缓慢;工期超支率高,传统项目效率低下;新生代建筑业从业者仅9.8%,更是只有上一代的1/3,"用工荒"问题持续加剧。MiC技术以工业化生产方式提供来破局的机会:比如MiC施工现场用工量减少70%,工期较传统缩短80%,标准化生产还能降低后期维护成本,精准解决行业痛点。
3)技术革新:数字技术赋能建筑工业化
消费互联网成熟与产业互联网兴起,为建筑业注入新动能:BIM正向设计实现模块拆分全数字化,自研C-Smart系统为每个MiC模块赋予唯一"电子身份证",可追溯生产、质检、养护全流程;可视化工厂与MES系统联动,实现工厂到现场一体化管理。数字与AI技术的渗透,更直接让MiC摆脱传统建造的粗放局限,迈入精细化阶段。
为承接爆发的市场需求,中建海龙在内地编织密集"产能网":在深圳、珠海、合肥、宿州、重庆、济宁、廊坊等城市,现已建成7大生产基地、85条智能生产线,年产模块达12万个,可支撑超百万平米建筑,覆盖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成渝四大经济圈,为MiC全域落地筑牢根基。
不仅是数量与质量方面优势的持续巩固,这些基地产出的MiC模块,在不同建造领域均承载着看得见的民生价值:
疫情应急:香港鲤鱼门防疫隔离中心,352个钢模块45天完工,获英国土木工程师学会布鲁奈尔大奖,为香港抗疫抢出关键检疫床位;
住宅领域:广州南沙大涌安置房,4.5万㎡建面、1276个混凝土模块,是全国首个获6%容积率激励的模块化项目,2栋25层高楼解决拆迁安置需求;
保障房领域:青岛光电产业园人才公寓,2.32万㎡建面、724个模块,作为北方首个混凝土模块化高层建筑,435天完工可容纳6500余名人才;
城市更新:上海徐汇田林路项目,7.1万㎡建面、2995个模块,是上海首个"原拆原建"模块化项目,覆盖9栋住宅1114户;
学校领域:深圳福田第二实验学校,137个钢模块100天建成可移动学校,提供810个小学学位;
公共服务领域:香港安达臣道岩洞项目,2.6万㎡建面、2324个混凝土模块,在80米深岩洞建公共建筑,拓展特殊场景建造可能。
由此可见,从应急攻坚到民生安居,从教育补位到特殊场景突破,中建海龙9大基地的产能支撑与多领域实践,不仅让MiC技术从"行业概念"落地为"民生成果",更验证了其在复杂需求下的适配能力。这些实践积累的经验,成为海龙未来MiC技术打破场景限制、拓宽应用边界的核心底气。
如今,海龙的MiC技术应用边界亦在持续拓宽——从180米高的华懋东涌地铁物业发展到合肥园博园内的几平方米智慧驿站,从香港岩洞建筑到内地移动式学校,MiC已成为贴近民生的"建造新选择"。除此之外,中建海龙更跳出单纯"造模块"的单一比拼,构建全生命周期服务生态——C-Smart系统实现模块运维全追溯,"全球集采+本地协同"供应链(如香港将军澳中医医院1460个模块物料7天直达)保障高效交付,推动公司从传统的"建筑生产商"升级为科技赋能的"产业生态构建者",不断抢占行业先机。
四、30余年坚守,拼出"中国建造"新模样
三十余载匠心梦,模块智造新篇章!
每一块MiC模块的拼接,都是中国建造向中国智造跨越的注脚;每一次生态的延伸,都是为民生筑暖巢的坚守。
中建海龙30余年的打拼,不只是一家企业的成长史和奋斗史,更是中国建筑业从传统建造向工业化、智能化转型的缩影。
从港澳市场炼就"毫米级"标准,再到MiC技术突破建造瓶颈,从MiC在内地发光发热,再到构建MiC全周期服务、全产业链联动的新生态,中建海龙始终以民生需求为导向,以技术创新为核心——截至目前,中建海龙的MiC技术已覆盖保障房、旧改、公共服务、应急等领域,用标准化、低碳化、智能化的建造方案,解决工期长、用工难、碳排放高等行业痛点。
未来,随着建筑工业化推进与双碳目标深化,中建海龙将持续以MiC技术为核心,推动"中国建造"向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方向发展,为民生建设与行业转型提供更多实践样本:它用一块块MiC模块拼出的,不只是千万间好房子,更是"中国智造"在建筑领域的新模样。
下载格隆汇APP
下载诊股宝App
下载汇路演APP

社区
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