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2日,被称为「中国游戏算法诉讼第一案」的「王者荣耀》匹配机制案」在深圳市南山区人民法院进行开庭审理。庭审持续约5小时,于当日19时30分左右结束,法院未当庭宣判。
庭审结束后,孙女士在接受多家媒体采访时表示,双方存在较大分歧,但双方均同意在尝试找到合理诉求的平衡点。
庭审回顾:
50%胜率不符事实,原告要求对成年人防沉迷
根据此前的信息显示,发起诉讼的孙女士作为一名律师,同时也是《王者荣耀》老玩家的她对于《王者荣耀》的匹配机制存在一定疑问,感觉「匹配机制控制了她的游戏胜负,将游戏的胜率控制在50%左右」。
因此,孙女士向《王者荣耀》提起诉讼,「要求官方公开匹配机制的具体细节(包括匹配队友和对手的因素、各因素权重等)」。
而根据南方都市报的报道,腾讯在庭审现场展示了随机抽取的多位玩家胜率情况,这些玩家的总游戏场次在500-2500左右不等,胜率超过70%。以此证明「控制玩家胜率在50%」的描述与事实不符。
另外,根据新浪科技的报道,在庭审后接受媒体采访时,孙女士表示,「腾讯认为《王者荣耀》的匹配算法属于技术秘密,不宜公开,并指出已在多个公开渠道对匹配机制进行了说明。他们担心算法公开可能导致黑产滥用,如外挂等问题,进而损害玩家利益。」
参加庭审旁听的人士则透露,在庭审现场,腾讯的确提供了大量游戏行业此前匹配机制细节被公开后,遭到部分恶意玩家与黑产的滥用,严重破坏了游戏对局环境,最终损害广大正常玩家的利益的案例。
而根据界面的相关报道,孙女士又以美团和抖音举例,认为王者荣耀应当参考抖音的披露标准有相关的算法披露义务。
对此,腾讯方面向法庭提交了《王者荣耀》自上线以来关于匹配机制的披露内容,并强调,尽管相关披露并非法定义务,但就匹配机制而言,目前的披露详细程度与抖音是一致的。
除了「公开匹配机制」这一核心诉求之外,在界面的报道中还指出,庭审现场算女士还将匹配机制与「防沉迷」挂靠,其指出,「“赢了还想玩,输了还想继续玩”造成玩家沉迷,既违反未成年人保护法,也让成年玩家沉迷」。
腾讯则表示,《王者荣耀》已经严格落实了未成年人防沉迷机制,而针对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成年玩家,可以自主支配时间,享有正当的娱乐权,即便如此,《王者荣耀》针对成年玩家也有过度游戏的提醒与强制下线。
据此,孙女士认为「防沉迷,强制下线是不够的」。
匹配机制真的能控制游戏胜负吗?
从专业的角度去说,作为一个律师,孙女士在没有任何实质性的证据情况下用所谓的「感觉」、「我认为」是极不专业的。
匹配机制到底是不是把玩家的胜负控制在了50%,这一点腾讯在庭审现场已经做了数据上的具体说明,而我们更愿意从玩家的具体情况去谈谈这件事。
匹配机制到底会不会影响游戏结果?有一定程度的影响,但类似这样的影响太多了。
比如,你的队友和对手网速的快慢和卡顿,他们的手机的流畅程度,他们是否处于一个安静的游戏环境当中,双方的阵容选择,擅长的英雄是不是被禁掉了等等。这些都会影响游戏对局的胜与负。
简单的将游戏的胜负归结于匹配机制带来的结果,那是太高看游戏公司的算法机制了,什么样强大的机制才能把种种完全不受控的因素都考虑进去。
在孙女士怀疑自己游戏结果是否被「匹配机制」操控时,不妨看看,很多所谓的小代、通天代们为什么没有受到匹配机制的影响。
如果真的匹配机制可以控制游戏结果,那么王者荣耀就不会花如此大的力气去打击「黑灰产」,也就是代练了。
就在2022年,腾讯还起诉过「代练帮」。上海浦东法院认定「代练帮」提供商业化网络游戏代练服务的行为构成不正当竞争,判决立即停止并赔偿两原告经济损失80万元及维权合理开支18.5万元。
法官表示,商业代练行为具有不正当性,应予法律规制。
一个竞技类的游戏,有赢的一方就有输的一方,在同等段位,一定会有相对厉害的玩家和相对菜的玩家,从概率上来说,分到相对厉害的玩家和相对菜的玩家的概率是同等的。
与其说是「匹配机制」带来了不同的游戏结果,其实我们也可以从「概率学」去做解释,当样本足够大且广泛的时候,本身就是同等的概率结果。
这才是为什么很多玩家乍一看,胜率都是趋近50%的核心原因。
但当你足够强,比如那些王者百星的选手们,他们只会在百星局,也就是自己的同等段位遇到这种概率性的问题,在其它段位就是一路的连胜,所谓的「匹配机制」要控制他的游戏结果,根本不可能。
因此,单纯的将游戏结果归结于匹配机制,这显然是一个不合理的结论。
算法一旦公开,灰产获成最大受益者
那么,是否如孙女士所说,「匹配机制的公开可以让玩家获得更好的体验呢?」
体验是否更好我们不敢妄言,但匹配机制,也就是游戏算法,作为游戏底层的核心技术之一,一旦公开一定会面临巨大的风险,这是必然的。
玩家可能会看到算法,看到规则,但对于黑灰产而言,他们会从中利用算法,利用规则。
技术的裸奔就像潘多拉魔盒一样,一旦打开,谁也不知道会遇到什么,所谓的个人游戏体验是更好,还是更坏,各位可以自行判断。
但就我们知道的一点,比如对于巅峰赛的高手而言,现在已经有了所谓的各种高价「演员」,如果匹配规则一旦公开,那么一个正常的玩家想冲巅峰赛的榜单,有没有可能每一把都遇到「演员」。
对于正常的玩家而言,你现在遇到菜的队友和厉害的队友从概率学来说是5:5,但一旦算法公开,你可能100%遇到菜的队友,因为代练知道甚至开发外挂来匹配厉害的队友。
说一句不恰当的话,如果一旦算法公开带来了极其负面的游戏体验,孙女士是否能为数以亿计玩家的负面体验以及多年的心血买单?
将个人的游戏体验,绑定广大玩家的游戏需求,是极其不负责任的,是典型的「我都是为了你好」式发言。
有法可循的商业秘密
况且,目前根本没有法规支撑孙女士的诉求。
上述参与庭审的人士表示,面对「公开匹配机制」一核心诉求,庭审法官询问孙女士,「基于什么法律规定」。
孙女士则指出,「算法是新生事物,不应该按照民法典一样一条一条去细看,应该重点领会这些要求的精神」。
而孙女士着重提到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八条,「主张玩家有权了解服务真实情况」。
北京恒都(上海)律所主任(上海市律师协会调解专业委员会副主任)邓哲在社媒平台就表示,「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保障你知道商品的成分、风险、价格、使用说明等基础信息,但不是要企业交出它的配方」。
他还具体举例,「滴滴必须告诉你打车的价格,但你不能要求滴滴交出自己的调度策略,药厂必须告诉你,药物的成分有哪些,但你不能要求药厂公开自己的制作工艺」。
如邓哲律师所说的案例,还真的出现过,比如在庭审现场,腾讯的举例当中就有这样一个案例,
2016年湖南省长沙市中级人民法院就遇到过这样一个案子,消费者以知情权为由起诉王老吉公司,要求王老吉公司公开饮料秘方。而判决则指出,「法律对消费者知情权的范围进行了列举式的规定,而上列标注用语所涉的“秘方”问题不属于上述法律规定的知情权范围。消费者刘某要求王老吉公司公开饮料秘方无法律依据,不予支持。」
《反不正当竞争法》中对于商业秘密也有明确的定义,「是指不为公众所知悉、具有商业价值并经权利人采取相应保密措施的技术信息、经营信息等商业信息。」
《王者荣耀》的匹配机制,是一种商业秘密,是受到法律保护的。
当然,我们支持孙女士发起诉讼,因为这是每一个公民的权利。
但任何事情都应该从实际的证据出发,而不是单单的凭借「感觉」和「我认为」,恰如这次庭审腾讯拿出了诸多的证据以此证明玩家的游戏结果不是完全被匹配机制控制。
而孙女士则一直停留于主观的判断,亦如她在庭审后接受媒体采访时说,「不能接受有“恶意”的匹配机制」,但是对什么叫恶意,并没有明确的标准与定义。
这样的一个全凭主观的诉讼,要求企业将最为核心的技术公开,这是很难达成诉求的。
以此为基础,我们是否可以以主观的不安全为由,让所有智驾企业,公开算法;以主观的不健康为由,让Deepseek公开算法;以主观的打车难为由,让在线打车公开算法。
最后,我们想说的是以MOBA这个玩法来说,从当年的DOTA,到后来的DOTA2、LOL,关于队友和对手强弱的争论(也就是匹配)就一直存在,这个问题不单单是《王者荣耀》独有。
甚至,不单单是MOBA这个玩法,其它团队竞技类的游戏当中,同样存在这样的类似的问题。
再往前一步到现实的世界当中,也有类似的「争议」,比如体育领域,某个球星所在的球队输了比赛,我们也经常听到他的球迷在队友和对手强弱上发表相关评论,最经典的一句就是「我X尽力了,队友CBA」。
为什么在团体性的竞技当中会广泛的出现这样的争议?这其实才是核心。
从心理学方面解答这个问题,「人类进化形成的避险本能会促使个体将失败归咎于外部因素,以维护自尊和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