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玄玄也美编 / 顾青青出品 / 网界
最近,“主理人” 这个词可算是火了,但却是以一种不太光彩的方式。
社交媒体上,“主理人主打不理人”“叫声服务员,能气疯一群主理人” 等段子广为流传,博主们的“假如误入主理人咖啡店” 的话题更是点赞量破百万,主理人一下子成了被群嘲的对象。
曾经代表着创意与个性的光鲜称谓,为何如今却饱受诟病呢?
01从光环到争议,“主理人”经历了什么?
“主理人” 一词最早源于品牌文化领域,本是指以个人理念运营内容或产品的负责人。在潮牌圈,指的是那些把自己的想法、创意融进品牌里的人。
比如一个设计师,自己开了家店,从选料到设计都亲自管,这才叫主理人。他们的店有特色,顾客愿意为这份独特买单。
然而,不知从何时起,“主理人” 开始泛滥。如今,无论是开咖啡店的、卖衣服的、做美甲的,还是开酒馆的,甚至是卖猪肉的,都纷纷给自己贴上 “主理人” 的标签。这个词原本的高端洋气感逐渐消失,反而成了 “装货” 的代名词。
更让人反感的是许多所谓的 “主理人”,只是空有其名,没有真正理解这个词的内涵。
有个网友就说,他去一家号称 “精品咖啡主理人” 的店,一杯手冲要 88 块。他问豆子是什么风味,主理人支支吾吾说不上来,最后来了句 “你不懂,喝就完了”。这哪是主理人,就是借着名头骗钱。
02“主理人”被群嘲,根源在哪?
“主理人” 被群嘲,首先是因为他们过度追求形式,忽视了产品和服务的本质。
就像那些咖啡店的 “主理人”,强调豆子的产地、烘焙方式等各种噱头,却没有把精力放在提升咖啡的口感和品质上。顾客花了高价,却喝到一杯普通甚至难喝的咖啡,自然会感到不满。
其次,“主理人” 的店,规矩多到离谱。有人分享经历:进一家店想找座位,主理人说 “这个位置被预约了”,但店里明明空着一半;想拍张照发朋友圈,立刻被制止:“我们这里不允许拍摄,破坏氛围”;更绝的是,想借厕所用用,被告知 “只有会员才能用”,哪怕你刚在店里消费了几十块。
网友们说,去这些店消费,感觉不是去买东西,是去受气。花了钱,还得被教育 “你不懂品味”,谁受得了?
再者,是消费观念的变化。在过去的 “赋魅时代”,消费者可能会为了产品背后的符号意义和情感价值而买单,但如今,人们更加理性,消费观念日益成熟,更看重产品和服务本身的质量和性价比。
那些靠营造虚假人设、玩概念来吸引顾客的 “主理人”,自然就失去了市场。
最后,网络传播的作用也不可忽视。短视频平台上,博主们对 “主理人” 的模仿和吐槽,让更多人了解到了这些不良现象,引发了共鸣。
而且,网络的传播速度快、范围广,使得 “主理人” 的负面形象迅速扩散,进一步加剧了公众对这个群体的反感。
03回归本质,“主理人”才能重拾信任
尽管现在很多 “主理人” 被群嘲,但我们也不能一竿子打死所有。
在各个行业,仍然有一些真正用心经营的主理人,他们将创意与专业融入产品和服务,用真诚的态度对待顾客,为消费者带来了独特的体验,也赢得了认可和尊重。
对于那些陷入争议的 “主理人” 来说,想要重拾消费者的信任,就必须回归商业本质。首先要把产品质量放在首位。无论是咖啡、服装还是其他产品,都要确保品质过硬,让顾客觉得物有所值。
其次,要提升服务水平,以真诚、平等的态度对待每一位顾客。摒弃那些高高在上的姿态,关注顾客的需求,为顾客提供贴心、周到的服务。不能再设置各种不合理的规矩,而是要让顾客感到舒适和自在。
最后,要明白商业可持续的重要性。主理人不仅要有情怀和创意,还要懂经营、会管理,能够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找到平衡。只有实现了盈利,才能让品牌长期发展,为顾客持续提供价值。
总结真心做事者不愁认可,玩噱头者终会被弃
“主理人” 这个词,本来是想体现用心和独特。但现在,太多人借着这个名头装高级、骗钱。他们把精力放在起花哨的名字、定奇怪的规矩上,却忘了做生意最基本的:把产品做好,把服务做优。
网友们嘲讽的不是 “主理人” 这个词,而是那些借着词儿糊弄人的商家。如果真有本事,把咖啡做好喝,把东西做实在,不用叫 “主理人”,顾客也会认可。反之,再能装,也迟早被市场淘汰。
毕竟,谁也不想花钱买气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