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4日,腾讯控股绩后跳空高开,盘中一度突破600港元,创2021年3月以来新高。其他港股科技巨头方面,华虹半导体涨超4%,信达生物、三生制药、中芯国际、快手-W等涨幅居前。
港股科技50ETF(159750)上涨0.46%,盘中成交近6000万元。近10个交易日,港股科技50ETF(159750)获资金连续净流入1.1亿元,行情数据显示,今日盘中再获净流入约1300万元。
【腾讯业绩超预期,AI成为核心驱动力】
消息面上,腾讯控股8月13日公布的业绩数据显示,第二季度收入同比增长15%至1845亿元,超出市场预估的1789.4亿元;净利润同比增长17%。当季腾讯研发投入达202.5亿元,同比增长17%;资本开支大幅增长至191亿元,同比增幅达119%,远超去年同期的87亿元。在资本开支同比三位数增长的高投入背景下,公司当季仍实现毛利22%与经营利润18%的双增长。
高盛指出,人工智能是推动腾讯核心业务增长加速的核心主题。主要亮点包括:
1)人工智能的应用推动收入加速增长,游戏业务增长强于预期,营销服务持续保持强劲势头,同时金融科技/商业服务(FBS)收入也因人工智能相关服务(GPU租赁和API令牌)以及商业支付量同比正增长而领先。
2)持续的运营杠杆,人工智能相关支出被高利润率的收入流所抵消。
3)人工智能驱动的资本支出在2025年第二季度环比有所放缓,预计2025年下半年将环比回升。
对比海外市场,近期公布2025年Q2财报的美股科技巨头相继宣布扩大AI资本开支。据彭博社,2025年七巨头资本支出达3110亿美元,相较2024年约2470亿美元增长34%,或将映射到中国本土的AI科技资产。
值得关注的是,港股进入业绩中报高峰披露期,网易、京东、小米、百度、快手、京东等大型科网股将于本轮财报季陆续公布相关业绩情况。
中泰证券指出,聚焦港股中报行情,择机布局政策与产业共振。当前港股估值短期已大幅修复,恒指预测PE回归2018-2019年中枢,风险溢价处历史低位与AH溢价创近六年新低,叠加8月进入港股季节性的淡季,中报业绩期将集中验证基本面,市场或进入高位整固阶段。
【港股科技VS恒生科技:覆盖更广泛AI应用层】
从年内表现来看,截至8月13日收盘,港股科技指数(人民币汇率)累计涨幅33.71%,恒生科技指数涨幅26.02%。
尽管都是聚焦科技股,两只指数在底层资产上有着一定差异。
从成份股数量来看,港股科技指数成份股数量为50只,恒生科技为30只。两只指数在大市值科技股的分布数量相当,港股科技指数在中小型市值上的数量更多。港股科技指数在聚焦中国顶尖科技公司核心竞争力的同时,更广泛兼顾中小型科技企业成长潜力。
行业分布上,港股科技指数对创新药亦有覆盖,百济神州、药明生物、再鼎医药、微创医疗等医药领域明星企业,都是港股科技指数成份股,且不包含在恒生科技指数中。
在AI应用层的覆盖上,港股科技指数相对恒生科技指数覆盖更全。如智能汽车(吉利汽车),医药医疗(百济神州、药明生物、晶泰控股),智能硬件(瑞声科技、高伟电子),在AI应用中同样有着丰富的场景。
值得一提的是,港股科技指数为市场上唯一100%覆盖“Terrific 10”(阿里巴巴、腾讯、美团、小米、比亚迪、京东、网易、百度、吉利汽车、中芯国际)的港股科技类指数,且权重占比高达70%。
或基于上述优势,港股科技50ETF(159750)年内获资金净流入近6亿元,规模迭创上市新高。该ETF已纳入两融标的,流动性有望进一步提升。
风险提示:基金有风险,投资须谨慎。上述观点、看法和思路根据截至当前情况判断做出,今后可能发生改变。对于以上引自证券公司等外部机构的观点或信息,不对该等观点和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准确性做任何实质性的保证或承诺,亦不构成投资推荐。基金过往业绩不代表其未来表现,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业绩并不构成本基金业绩表现的保证。本基金主要投资于香港证券市场中具有良好流动性的金融工具。除了需要承担与境内证券投资基金类似的市场波动风险等一般投资风险之外,还面临因投资境外市场所带来的汇率风险以及港股通机制下因投资环境、投资标的、市场制度以及交易规则等差异带来的特有风险。投资者应认真阅读《基金合同》《招募说明书》《产品资料概要》等基金法律文件,全面认识基金产品的风险收益特征,在了解产品情况及听取销售机构适当性意见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投资期限和投资目标,对基金投资做出独立决策,选择合适的基金产品。投资者可通过基金管理人或代销机构提供的移动客户端、官网等渠道查询其基金交易、保有情况和持仓收益等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