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结论
宏观背景:经济增速下台阶后期,价格指标下行后期,股市出现了主要依赖流动性的牛市。2011-2015年,中国经济面临较为严重的经济增速下台阶和价格指标下行,实体经济处于过去十年较弱水平。在经济增速下台阶的前半段(2011-2012年),股市是熊市。但在经济增速下台阶的后半段(2013-2015年),股市却是较大的牛市,牛市期间价格指标下行和经济增速下台阶的问题并没有完全解决。
背后原因:PPI下降后期,政策和流动性的影响大于盈利。在PPI下降的初期,盈利的负面影响占主导,但PPI下降到负值足够长时间后,政策和流动性因素可能会持续改善,导致股市表现和盈利脱钩。
居民资金流入方式:银证转账、融资余额。2013年震荡市,两融资金先流入,2014年Q2居民资金通过银证转账、融资余额上升的方式更大幅度流入股市,15年上半年公募基金发行放量。2013-2015年牛市期间,公募主动型产品份额增长速度比市场表现弱很多。我们认为背后原因主要是05-07年公募规模成长过快后的影响,以及经济增速下台阶后,公募基金之前配置的金融周期行业业绩强的方向变少。
政策:股权融资规模低于分红是牛市的发令枪。牛市启动前,政策鼓励两融,暂停IPO,放松私募注册备案,牛市中期可能放开IPO。历史上大级别牛市启动前股权融资规模往往小于分红规模。
风格:整体是小盘成长。牛初TMT强、牛中金融周期强、牛末TMT再次走强。牛初小盘强、牛中大盘强、牛末小盘强。2013-2015年表现最强的行业有三类。第一类是TMT,由于0-1的移动互联网业务增长,TMT大部分公司的商业模式被改变,这和当下的AI有些类似。第二类是消费中的新消费,13-15年餐饮旅游、轻工、纺织服装等行业涨幅明显强于食品饮料和家电。第三类是价值股中的主题,交运(港口)、建筑等行业受到自贸区、一带一路等主题催化,涨幅靠前。
2014年下半年周期金融大幅上涨。2014年Q3周期开始有较强的超额收益,我们认为直接原因是房地产政策拐点,内在本质原因可能是居民资金增多,周期股是当时市场中估值洼地,增量资金流入后有上涨的动力。2014年Q4金融表现领涨的原因:(1)公募低配;(2)政策变化(沪港通开通)+ 央行降息;(3)PB-ROE比价有较强的优势。
正 文
1
13-15年宏观背景:通缩压力仍存,经济增速下台阶,利率下降
1.1 2013-2015年牛市期间,价格指标下行和经济增速下台阶并未完全解决
2013-2015年,宏观经济处于GDP增速下台阶后期,CPI、PPI下行压力仍然较大,但股市是牛市。2011-2015年,中国经济面临经济增速下台阶,CPI、PPI等价格指标下行压力仍然较大。实体经济处于过去十年偏弱的水平。但从股市表现来看,在经济增速下台阶的前半段(2011-2012年),股市是熊市。但在下台阶的后半段(2013-2015年),股市却是较大级别的牛市,牛市期间价格指标下行和经济增速下台阶的问题并没有完全解决。
2012年对长期经济前景存在较大担心。上一次对人口周期存在集中担心的时间是2011-2014年,由此带来了2011-2012年的熊市。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快速融入全球,各行业快速增长,其中最重要的核心竞争力是中国巨大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图3中能看到1980-2010年,中国劳动力总数和占比均持续走高。但是2010年之后劳动力优势逐 渐走弱,由此导致投资者对制造业出现了系统性的担心,伴随着2011-2012年经济的下降,这一担心的证据越来越多,因为制造业出现了产能过剩,第二产业(以制造业为主) 对GDP的贡献也在2010年之后出现了明显的下降。
13年还有经济企稳的预期,但14-15年经济增速下行速度加快。2012-2013年房地产和基建力量的阶段性释放,让经济有了年度反弹。2012年初开始基建投资就已经开始回升,房地产投资直到年底才回升,两者叠加形成了宏观数据改善,并且2012年底又提出了新型城镇化的政策,股市在2013年出现了快速反转。但由于经济内生增长动力弱,与此同时,2010年以来经济最重要的动力是制造业投资,但2011-2015年制造业投资大幅下降,由此导致2013-2015年经济增速下行速度加快。
1.2 2014-2015年PPI持续下行,但牛市越来越强
2013年年中"钱荒":牛初的黑天鹅、指数快速下跌时间较短。2013年中,为了限制地产过热和防控非标融资风险,流动性政策持续收紧,短期利率持续大幅上行,由于上行速度过快,大部分投资者没有预料到这一冲击。后续对经济确实产生了负面冲击,2014年经济和盈利明显下台阶。但是由于这一利空出现在牛市初期,13年6月市场杀完估值后,等到2014年上半年真正盈利恶化的阶段,股市反而只是横盘震荡.
2014-2015年,PPI持续下行,但牛市越来越强。去年9月以来,市场的表现和盈利越来越脱钩,这一特征和2013-2015年非常类似。2011-2015年,经济从高点回落,PPI从通胀的状态进入持续下行通道,各行业产能过剩较严重。PPI从高位回落到负值的初期(2011-2012年),股市是熊市,但是PPI下行后期(2014-2015年)股市是牛市。从当下的PPI数据也能看到,2021-2023年,伴随PPI的下降,股市持续下跌,但2024年9月以来虽然PPI依然有下降的压力,股市反而很强。
我们认为背后的原因是,在PPI下降的初期,盈利的负面影响占主导,但PPI下降到负值足够长时间后,政策和流动性因素可能会持续改善,导致股市表现和盈利脱钩。去年9月以来,我们能够明显看到,经济预期的下降、房地产数据和PPI数据的波动对股市影响越来越小,这可能意味着股市已经进入了类似2013-2015年的阶段。
1.3 宏观层面"资产荒"可能超过2014年,降息加速了2014年牛市主升浪
宏观层面的"资产荒"可能超过2014年。如果是流动性和政策驱动的牛市,那么"资产荒"的逻辑就会比盈利的逻辑更重要。如果对比各类利率,能够看到,当下的10年期国债利率只有2014年的一半左右,而且过去2年下降的速度幅度也不弱于2014年。并且考虑到现在的房地产市场弱于2014年,所以我们认为"资产荒"比2014年更严重。
2014年年底,市场关注最大的宏观政策变化是降息。2014年11月中国央行时隔两年后首次调整基准利率:贷款基准利率下调幅度(0.4个百分点)大于存款利率下调幅度(0.25个百分点),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从6%降至5.6%,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从3%降至2.75%。之后开启了1年以上的降息周期。不过上证指数等大部分指数在2014年7-10月已经开启了牛市主升浪的走势,降息只是加速了牛市主升浪。
2
13-15年市场表现:盈利弱,资金多,大牛市
2.1 2013盈利小反弹是结构牛,2014经济更弱反而是全面牛
2013年盈利小反弹,利率高,是结构牛,而14年经济更弱反而是全面牛。2013年的盈利小幅反弹,反弹的动力来自2012年稳增长后地产周期的回升,但由于大部分制造业产能过剩严重,盈利改善幅度很小,主要局限在消费(地产后周期)和成长(TMT)板块。宏观政策偏紧缩,地产调控收紧、钱荒等冲击,导致经济展望比较悲观。
13年钱荒和地产调控收紧等因素导致14-15年经济明显下台阶,但股市并没有定价,只在14年上半年通过弱势震荡消化了经济增速下降,14年下半年经济增速更快下降的时候,股市反而向上突破。
14年7月指数向上突破附近,盈利还在下行。2014年7月突破后的牛市,事后来看并不是盈利的牛市,上市公司ROE从2014年Q2开始再次下降,并且持续到2016年初。但在指数刚突破的2014年7月,经济指标出现了连续多个月的持续反弹,比如2014年4-7月的PMI持续反弹。与此同时,更重要的是2014年Q2,房地产政策明显转向积极,全国各地放开限购。2025年7月以来投资者对房地产政策和“反内卷”政策关注度较高,这是乐观的迹象,但政策变化力度相比2014年7月的房地产政策变化更弱。
2.2 居民资金通过银证转账、融资余额上升等方式大幅流入
历史上牛市中,居民资金对牛熊市的影响远超机构资金。我们认为背后的核心原因是,A股的投资者生态中居民资金影响大于机构。虽然公募、私募、保险、外资等机构资金最近10年持续成长,但公募和私募背后申购赎回的力量依然来自居民。我们把银证转账+融资余额+公募份额变化等汇总起来,能够看到,在2014-2015和2019-2021年的牛市中,均能达到连续2-3年万亿以上。但如果观察保险和外资,汇总在一起,年度增加不会超过万亿,大部分时候年度增加只有3000-4000亿左右。所以从2-3年来看,居民资金对牛熊市的影响远超机构资金。我们认为随着股市供需结构的变化,特别是居民热情的回升,股市有望进入牛市。
公募基金放量滞后于市场向上突破。从资金流入节奏来看,2013年震荡市,两融资金先流入,2014年Q2居民资金更大幅度流入,15年上半年公募基金发行放量。需要注意的是,2013-2015年牛市期间,公募主动型产品份额增长比市场表现弱很多。我们认为背后原因主要是05-07年公募规模成长过快的影响,以及经济增速下台阶后,公募基金之前配置的金融周期等行业业绩强的方向变少。
居民开户数14-15年快速增长:受益于移动互联网发展和一人多户。2014-2015年银证转账也是居民资金流入的主要途径之一。2014年下半年-2015年上半年,上证所A股新增开户数大幅增长。主要受益于两点,第一是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快速发展,为居民资金流入提供了更便捷的条件。第二是2015年4月取消了一人一户限制,允许自然人投资者根据实际需要开立多个账户。
2.3 驱动牛市的本质原因:股市供需结构改善
牛市启动前暂停IPO,牛市中期放开IPO。政策层面不断托底,IPO规模下降,存量小市值公司不会受到太多新股和融资的负面影响。而且两融业务放开、私募成立和注册难度下降,大量居民资金通过新的产品渠道流入股市,共同促成了新、小、快的投资风格。
牛市启动前:股权融资规模小于分红规模。历史上大部分时候,A股都是融资市(融资规模大于分红),但少部分时候,也出现过股权融资规模低于上市公司分红的情况。分别是1995年、2005年、2013年,这几次过后,无论经济是否改善,股市大多情况下会出现较大级别的牛市。
3
13-15年市场风格:TMT→金融周期→TMT,小盘→大盘→小盘
3.1 13-15年整体风格:产业新、标的小、轮动快
2013-2015年表现最强的行业有三类。第一类是TMT,由于0-1的移动互联网业务增长,TMT大部分公司的商业模式被改变,这和当下的AI有些类似。第二类是消费中的新消费,13-15年餐饮旅游、轻工、纺织服装等行业涨幅明显强于食品饮料和家电。第三类是价值股中的主题,交运(港口)、建筑等行业受到自贸区、一带一路等主题催化,涨幅靠前。
13-15年市场风格类似的第二个特点是小盘活跃。近期市场震荡期间微盘股指数明显更强,同样2013-2015年期间,小盘股也很强,特别是2013-2014年Q1的市场震荡期,小盘股超额收益更明显。
去年9月以来,行情的另一个特点是轮动快。去年Q4和今年Q1,超额收益最强的是AI和机器人,但今年Q2反而最弱。Q3以来前期持续弱的周期板块开始有所表现。2013-2015年TMT虽然是最强的产业方向,但波动性是很大的,2013年TMT超额收益明显,但2014年TMT明显跑输市场。
13-15年的TMT也不是业绩一直上行的。2013年TMT业绩兑现较好,超额收益快速稳定上行。2013年TMT板块受益于产业景气上行+并购重组活跃,盈利兑现较好。2013年Q1全部A股(非金融两油)归母净利润增速为8.7%,而TMT板块(传媒、计算机、通信、电子)整体归母净利润增速大幅上升至86.4%。其中电子行业归母净利润增速大幅回升至40%,传媒、通信归母净利润增速分别回升至20.9%和44.2%。TMT行业业绩验证较强,2013年全年来看,TMT板块归母净利润增速持续上行,且增速快于全A(非金融两油)。
从ROE来看,2014-2015年Q2,TMT板块的ROE从2013年Q4的6.26%进一步提升到2015年Q2的7.05%,提升了0.79个百分点,但提升速度没有2013年快。计算机、传媒ROE在2014年有小幅提升,但2015年又有所下滑。电子ROE则有所下滑。
从板块轮动来看,2013年Q2-2014年Q2指数震荡,成长持续偏强。2014年Q2-Q3扩散到顺周期,Q4扩散到金融, 2015年再次回归成长。
3.2 周期股异动是牛市主升浪的信号
我们以最近的两次级别较大的牛市(2013-2015和2019-2021)为例,研究一下周期股在这两次牛市的表现。这两次牛市均是成长股牛市,而且是有居民增量资金的牛市。在牛市初期 ( 2013-2014年初、2019年-2020年初),周期股均明显跑输市场,不过到了牛市中后期,周期股明显开始活跃。2014年Q2-15年Q2的牛市中后期,经济依然很弱,商品价格依然下跌,但周期股在并购重组、国企改革、一带一路等主题的催化下持续表现,小幅跑赢市场。2020年7月- 2021年9月的牛市中后期,经济企稳回升,商品价格大幅上涨,周期股依靠业绩改善,大幅跑赢市场。
我们认为最有代表性的板块是钢铁。因为钢铁行业细分行业较少,整体需求和国内宏观相关性较高,也较少受到部分成长性行业需求的影响,所以最能代表周期股整体的Beta属性。2013-2015年牛市中,钢铁股在2013-2014年中大幅跑输市场,而牛市中后期的2014年下半年-2015年中,钢铁股大幅跑赢指数。2019-2021年牛市中,钢铁股在2019年-2020年Q2大幅跑输市场,而牛市中后期的2020年下半年-2021年,钢铁股大幅跑赢指数。
背后的原因并不是来自业绩的变化,因为两次牛市中后期,周期股基本面差别很大。2014年下半年-2015年,大宗商品价格下跌,周期股业绩较差,2020年下半年-2021年,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周期股业绩很好,所以用业绩解释不了这一现象。我们认为,主要原因可能来自估值,牛市初期,股市增量资金较少,涨幅慢,此时能够上涨的板块主要是少部分有产业逻辑有业绩的方向(比如13年的TMT、19年的半导体白酒、过去1年的AI和新消费),但进入牛市中后期,居民资金会增多,大部分行业估值均能有不错的抬升。周期股因为在牛市初期估值几乎没有抬升,所以牛市中期,周期股的估值优势较突出,如果有政策催化或基本面改善,股价较容易跑赢指数。
4
金融为何2014年Q4涨幅大
4.1 2014年下半年公募基金大幅增配金融
历史上公募基金超配金融主要出现在06-10年,之后一直都是低配(相比其在A股自由流通市值占比)。2014年Q2-Q4,2010-2014年初,由于GDP增速下台阶和股市连续多年偏弱,公募基金连续多年减配金融,在2014年Q1,公募基金低配非银7.91%、低配银行13.85%。在随后的2014年下半年,GDP虽然依然偏弱,但金融股领涨市场,公募基金大幅增配金融。
4.2 沪港通开通后,A股金融股估值修复
2014年下半年沪港通正式开通,AH股正式接轨,而接轨之前A股相对于H股持续折价,银行股是主要代表性板块。金融股超额收益的起点和2014年11月沪港通开通时间点比较一致,开通后,AH股溢价指数快速上涨,到15年初,A股相对于H股有较高溢价,之后金融股超额收益结束。随着11月22日的降息,国内整体流动性环境进一步宽松。
4.3PB-ROE看2024年以来银行股的估值修复
我们以银行股的PB-ROE为例,2010-2013年,由于经济下降,投资者担心银行盈利下降,事后来看ROE趋势是下降的,但由于投资者过于担心,导致银行PB下降速度远快于ROE。从图45中能够看到2013年底PB-ROE散点过度偏离长期趋势,由此导致14年银行股的修复性上涨。这一次由于投资者对房地产风险的担心,银行的PB-ROE散点2023年底又一次极度偏离长期趋势,2024年开始,银行正在开启又一次估值修复。
5
13-15年成长股牛市的基本面和基金持仓变化
5.1 2013-2015年成长股基本面:移动互联网蓬勃发展
2013-2015年成长股牛市中,中长期基本面有移动互联网浪潮的驱动。半导体销售额在经历了2012年的低迷之后于年底转正。传统的消费电子如电视、PC销量回升,新兴的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及相关的面板、摄像头、光模块等消费电子及零部件需求也快速增长。2013年费城半导体指数全年上涨35.6%。
2013年底智能手机渗透率已经达到75%,下游出现了很多爆款应用,成为本轮科技产业周期的重要特征。2013年是手机游戏元年,《愤怒的小鸟》被《新闻周刊》评为全球首款取得真正主流成功的手机游戏。2013年手游用户规模大幅上涨54%,达到2.15亿人次。
影视领域也伴随着《泰囧》、《致青春》等国产影片的成功而受到广泛关注。2013年全国总票房达到217.3亿元,同比增长28.9%。全年上映国产片数量占比首次达到78%,国产片票房收入占比达到59%。2013年也是视频付费元年,网络视频付费的市场规模从2013年的5亿元提升到2016年的109亿元,年复合增速179%。这一阶段,产业的重心由硬件向应用领域转变,TMT行业成为成长股行情的主导。
5.2 2013-2015公募基金增仓顺序:电子-传媒-计算机-军工
公募基金大幅增仓TMT,主要是在2013年。2014-2015年H1指数大幅上涨期间,公募基金增配TMT比例反而在2014年下半年和2015年Q2有所下降,市场更多由增量资金主导。2013-2015年公募基金增仓顺序为:电子(2012-2013年)-传媒(2013年)-计算机(13-15年)-军工(14年)。
由于TMT估值快速扩张,很多公司通过并购重组快速切入新兴行业,由此获得估值溢价从而进一步推高市值,成为了成长牛市的加速器。2013年定增重组的交易总价值达到2434亿元,同比增长57%,并在2014-2015年继续高增。另外一个证明是频繁并购推升市值的同时形成了大量的商誉,2013年创业板商誉占全部A股的比重从2012年的3.7%大幅提高到2013年的7.1%,并于2015年达到18%的高点。
风险因素:
宏观经济下行风险:受国内宏观经济政策变化以及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严峻的影响,宏观经济存在超预期下行风险。
房地产市场下行风险:房地产政策落地效果及后续推出强度可能不及预期、外部环境变化、房企信用风险事件可能出现超预期冲击,房地产市场基本面存在超预期下行风险。
稳增长政策不及预期风险:宏观经济政策逆周期调节需要根据经济运行情况动态调整,可能存在稳增长政策落地不及预期的风险。
历史数据不代表未来:报告结论基于历史规律总结的部分,历史经验可能失效。
注:本文源自信达证券2025年8月14日研究报告:《13-15年牛市的原因、过程和结构》,分析师:樊继拓 S1500521060001,李畅 S150052307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