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越少,事越大。
工信部光伏产业座谈会的官方新闻通稿,连标题加正文加上所有标点符号和空格,一共才469个字。下面我们重点解读。
01
座谈会议的目的
标题:《工业和信息化部等部门联合召开光伏产业座谈会 部署进一步规范光伏产业竞争秩序工作》
7月3日的那场会议,工信部官方新闻稿的标题是《工业和信息化部召开光伏行业制造业企业座谈会》。
注意了,这次已经不再是“光伏制造企业座谈会”,而是“光伏产业座谈会”。
企业与产业,一字之差,范畴、性质完全不同。
除了座谈对象不同以外,会议的内容也完全不同。
7月3日的会议,主要是“14家光伏行业企业及光伏行业协会负责人作交流发言,围绕企业生产经营、科技创新、市场竞争、行业生态建设等方面进行交流,介绍企业基本情况、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提出政策建议”,同时,李部长向光伏企业和协会传达了党中央对于光伏制造企业的重视、关心和支持。
这次则不一样了,是“部署进一步规范光伏产业竞争秩序工作”,就是提出具体工作要求,下一步要怎么干。
02
座谈会全面升格
正文(部分):
8月19日,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央社会工作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务院国资委、市场监管总局、国家能源局联合召开光伏产业座谈会,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进一步规范光伏产业竞争秩序。
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书记、部长李乐成出席会议并讲话,副部长熊继军主持会议。相关光伏制造企业及发电企业、中国光伏行业协会、有关地方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负责人参加会议。
上一次,参会者包括: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书记部长李乐成、14家光伏制造企业及光伏行业协会负责人、“部相关司局、部属单位负责同志。”
这一次,则是全面升格:
这已经不是工信部举行的会议,而是由以下党和国家有关机关单位联合召开的一场座谈会: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央社会工作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务院国资委、市场监管总局、国家能源局。
赶碳号推测,工信部是光伏反内卷的牵头部门,但各项工作由这些部委各司其职。
在上述机构和部委中,“中央社会工作部”估计很多光伏人不熟悉,解释如下:
中央社会工作部是2023年党和国家机构改革中新组建的党中央职能部门,其职能定位聚焦于社会领域党建、基层治理、信访统筹、志愿服务等核心领域,旨在加强党对社会工作的全面领导,解决此前多头管理、职责分散的问题。
其中,有一项职能,与今天的会议、特别是与中国光伏行业协会有关:中央社会工作部统一领导全国性行业协会商会党的工作,协调推动其转型发展,原属中央和国家机关工委、国务院国资委党委的职责划转。
光伏反内卷,不只是制造企业的事,而是事关整个光伏产业。包括工信部的官方通报中也提到“发电企业”参会。另据知情人士介绍,此次参会的除了光伏制造企业以外,还包括五大六小在内的电力企业。毕竟,光伏组件真要想涨价,他们说了算!
03
光伏反内卷的工作重点
工信部官方通报正文(部分):
会议要求,光伏产业各方要深刻认识规范竞争秩序对光伏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意义,共同推动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一是加强产业调控。强化光伏产业项目投资管理,以市场化法治化方式推动落后产能有序退出。
二是遏制低价无序竞争。健全价格监测和产品定价机制,打击低于成本价销售、虚假营销等违法违规行为。
三是规范产品质量。打击降低质量管控、虚标产品功率、侵犯知识产权等行为。
四是支持行业自律。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倡导公平竞争、有序发展,强化技术创新引领,严守质量安全底线,切实维护行业良好发展环境。
本次会议带给光伏行业最大的好消息,就是遏制低价无序竞争。健全价格监测和产品定价机制,打击低于成本价销售、虚假营销等违法违规行为。
光伏反内卷,相关各方将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等规定,相关部门亦将会严格执法。光伏组件价格上涨,已势在必行。
最近以来,硅料价格是谁报低价就可以举报谁。现在,除了多晶硅不能低于全成本销售以外,组件价格也将接受全社会特别是同行企业、上下游企业的共同监督。看到哪家企业报低价,哪个项目低于成本价招标,就举报吧。
相关的政府部门(市场监管总局)将会对低价企业进行严格处罚。有光伏企业向赶碳号透露,在整治低价方面,很可能会抓反面典型。
此举非常有必要!
虽然从去年光伏行业就已经在反内卷、反对低于成本价销售,但是在法律法规层面一直没能有效执行,反内卷的成效甚微。
此次,除市场监管总局参会以外,国务院国资委也参会了。为什么呢?五大六小发电企业归它管啊,管人管钱管战略投资管考核。
04
组件价格,应该涨到多少?
那么,组件价格会涨到多少?坊间传言称,组件价格将不低于0.745元/W,后续会让协会辅助落地执行。不过,一些业内人士更乐观,认为组件价格大概率会高于0.745元/W,会在0.8元甚至以上。
其实,组件价格上涨已现端倪。8月18日,也就是昨天,华润电力2025年第2 批光伏项目光伏组件集采开标,标段一22 家企业投标,报价0.677-0.776元/ W,均价0.729元/W;标段二22家企业投标,报价 0.690-0.752元/ W,均价0.729元/W;标段三19家企业投标,报价0.673-0.744元/W,均价0.718 元/W。
这个价格,不仅高于此前的央企集采价格,也高于现在国内的市场价,甚至还高于我国对巴西、中东地区的组件出口价。
央企集采价格的上涨,将会带来国内组件价格上涨、出口价格上涨,有助于光伏行业走出困境。因此,参与今天会议的光伏企业普遍信心鼓舞。
以后,估计五六毛的组件不会再有了;“买十赠一”、阴阳合同可能也不复存在了。谁再这么干,就会成为违反价格法的反面典型。
但是,我们目前尚并不清楚央国企今后的集采招标,除了价格以外,是否还有其他的相关指标,比如能体现“强化技术创新引领”方面的。
不过,在同等价格或接近的价格之下,头部企业、有品牌影响力的企业、产品品质更好的企业肯定更有优势。
此外,本次会议还提到“规范产品质量。打击降低质量管控、虚标产品功率、侵犯知识产权等行为。”
现在央国企都加入到了这场光伏反内卷行动,光伏制造企业就必须要以更加过硬的品质与服务,来回报党中央、相关主管部门、下游客户的信任、关心和支持,早日走出低谷,成为高质量发展的一个标杆和样本!
05
严控新增产能!
此次会议特别强调,要加强产业调控。强化光伏产业项目投资管理,以市场化法治化方式推动落后产能有序退出。
赶碳号是非常支持严禁再投资新的光伏产能的。现在,光伏已经严重产能过剩了,继续新增投资,就是对资源的严重浪费。
但是,在光伏产能严重过剩的情况下,仍然有不少光伏新增产能。
扬州日报就报道:“6月8日上午,新霖飞集团仪征公司10GW新型高效光伏电池项目投产。”
但这不是个案。逆势扩产的既有新霖飞这样的上规模的企业、民营企业,也有大型国有企业,比如中节能旗下的太阳能。
严控新增产能,也得到光伏企业的支持。一家异质结企业负责人向赶碳号表示:“什么新增产能都不应该继续增加了,甚至包括HJT产能也不要扩了。”虽然很多人认为,HJT在三种技术路线中市场占比最小,与钙钛矿叠层的技术前景最广。
不过,这也不代表光伏产业和技术不会发展。企业若是新增光伏产能,就需要淘汰落后产能,以置换扩产指标,或是对原来的产能进行技术改造升级。BC企业多采取此类策略。
一位光伏业内人士分析: “现在的政策不会让人太意外。所有的政策都有提前布局和谋划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修改、产业能耗标准修订等,都是循序渐进地在做了。”也许,很快我们就能看到在淘汰落后产能方面看到更具体的标准、措施、手段了。
至于市场中盛传的、赶碳号也一直高度的硅料产能收储,究竟是按照“市场化、法治化”的方式,来推动落后产能“有序”退出吗?据了解,此次座谈会并没有就硅料产能收储作出相关要求或者指示。
最近,行业中关于这事的争议其实也很大。主要在于,是否涉及垄断和计划。有人提出:“中国在任何时候不可能开历史的倒车,不可能走计划经济的老路,市场化、法制化仍然是唯一选择。”
前段时间,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看到硅料产能收储的相关媒体报道以后,在第一时间就予以辟谣、澄清了。此前,相关硅料企业负责人表示,硅料产能收储方案,早已经上报相关部门了。
06
出口退税或将取消!
取消光伏产品的出口退税,将是一个大概率事件。当然,这并不是今天会议讨论的内容,只是与会者在今天的会上能够感受到的一个信号。
其实,最近一段时间,取消光伏出口退税的传闻与讨论不绝于耳,光伏企业们也早有心理准备。
8月15日,中国光伏协会在官微发布对中国能源研究会常务理事李俊峰的采访,也重点提及此问题。
李俊峰表示:“国外对我们的出口退税本身并不是特别有反感。反感的是什么东西呢?我们的低价竞争,这个低价竞争不是出口退税造成的,是我们企业的内卷造成的,低价竞争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是建议把出口退税全部取消的,出口退税这件事情对这个光伏这个行业来说呢,已经走到了尽头,和这个低价竞争一样,这个时代已经过去了。”
这也是取消光伏出口退税的历史背景和现实逻辑。在采访中,李俊峰提出:“比方说9月份,要把出口退税到零了……”
2024年11月15日,财政部、税务总局下发2024年第15号公告《关于调整出口退税政策的公告》,公告提出将光伏、电池等出口退税率由13%下调至9%,该规定自2024年12月1日起实施。这是出口退税调整的明确信号。
或因此,市场上还有一种说法称:出口退税取消还有缓冲期,将由9%降低至5%。
另外,最近一段时间,光伏大厂对光伏产品出口订单均考虑上了出口退税政策变化带来的影响。一家电池片企业相关负责人表示:“电池片出口价格上涨了,海外客户的接受度也高。因为海外客户预计到中国将会取消出口退税。”
后 记
今天的座谈会,虽然没有出台具体的政策措施,但是足以提振所有光伏人的信心。
组件终于要涨价了!非但是国内市场涨价,出口价格估计也会执行最低限价制度,否则就违法。唯此,光伏产业才能走出低谷,光伏制造企业才可能有活路。
最后一个问题,需求怎么办?这将是下一步的事,我们同样充满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