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见的对手,正在悄悄把筹码丢给你

认知自己的交易对手

昨天和一个朋友聊天,说最近自己在朋友推荐下买入了一笔小盘私募指增,

巧的是,我留言区有个投资十几年的老股民,则表示自己这几天在减持小盘股,

这就很微妙了,或许他卖掉的股票刚好是昨天朋友买入的,

因此就有了我今天思考的一个话题——认知自己的交易对手,

我发现很多人不管是买股票还是etf,首先想的是还能不能涨,但却从来没考虑过自己的交易对手,

交易本身,是你花钱买下别人的股票,或者卖给别人你的股票,

有买才有卖,如果一致看多或者一致看空,就没有成交了,

所以当买定离手的那一刻,倘若加点心理活动,你俩应该是互道SB,都觉得自己的预判比对方看的更准才是~

而且这种交易行为次数多了,如果你的认知比他更高,长期交易下来你口袋里的钱应该会比对方越来越多,反之,就会越来越少,

这也就意味着,做交易获利,需要找到比你傻的人,才能稳定盈利,

那怎么识别哪些是高手,哪些是菜鸡?

我这里说一个案例哈,比如你在股价历史高位买入大A某板块的话,这时卖给你股票的那个人,他一定是挣钱的,

那根据7亏2平1赚的原理,他属于1赚的范畴,自然水平不会太差,

这时你继续追高,本质是给这个高手接盘,

由于对手实力更强,自然你的这笔交易亏钱概率巨增,

反之,如果你在股价历史低位买入某板块,

这时还在割肉卖票的人,大概率是亏钱的,他属于7亏的范畴,你在买入他带血的筹码,

由于对手可能认知不太行,所以你赚钱的概率很高,

当然,上述案例,并不说新高买就一定亏钱,新低买就一定赚钱,

但说明了一个最最简单的道理,做A股不能追涨杀跌,否则死的很快。

媒体再怎么宣传牛市来了,你也得明白,接下来你继续买入那些热门板块的话,更多是和高手交易(机构、游资),难度只会越来越大。

那说到这了,你会发现林园说的“怕高都是苦命人”,简直是妥妥的误导,害人不浅~

其实这句话也不全错,在有些场景其实是适用的,

比如一个股票或者指数ETF,可以持续做到分红、回购远大于融资,股东净买入大于净卖出的情况,而不是纯粹的零和博弈,

这种买进去,躺平不动,还可以通过后续的股份回购或者分红来实现新高,

所以哪怕你是高位交易也没事,历史上类似品种很多,标普、纳指,美股七姐妹,可口可乐麦当劳等等皆是如此,当然前提是拿着直接躺平不动。

对于A股也有一部分能做到,但长期没啥盈利分红的概念股,你的交易对手要不是赌徒,要不庄家,你几乎只能挑对手,赚交易的钱了,

...........

最后,聊完【交易对手】的逻辑,我觉得咱也可以基于这一点再衍生出一些相关的结论:

第一,在A股,没有十年以上的经验,不要频繁交易

中国股民经验普遍在3-5年,只有15%的股民有10年以上经验,根据七亏两平一赚原则,要交易能够稳定盈利,理论上来说10年以上才行,

在此之前,老老实实买大盘宽基指数基金,低估值交易,甚至连行业基金都要谨慎操作,

第二,在成熟资本市场,尽可能少交易

美股市场80%交易都是由机构完成的,20%交易才是散户完成,

所以你的交易对手几乎都是机构,就算找到那20%散户了,你也不一定能干的多人家,

所以成熟市场除了建仓之外,尽量少操作。

第三,“落井下石”的交易方法

如果你的交易对手都很聪明,那注定你很难接到廉价筹码,

但有一种情形例外,就是当他们并不想卖,但遇到流动性危机又不得不卖出的时候,

比如爆发一个黑天鹅事件,这时大量的机构因为担心爆仓,需要流动性应对赎回,市场出现急速不计成本的下跌,这种情况VIX往往也会飙升到40以上,

这时现金为王,你有现金就是比机构天大的优势了,好比你拿着AK47进入古代战场,不管聪明的笨的,都可以无差别扫射一样,

..............

大概就说这些,市场方面,今天A股成交量2.64万亿,微缩下跌,南向资金还在拼命流入,但恒生指数已经连跌了4天,

十年前A股可以无视港股强势拉升,但现在资金更聪明,需要港股同步协力,所以现在港股歇菜也挺耽误士气的,

不过隔壁越南股市又又又新高,势头比咱们还猛,说明降息预期确实提振了全球资金流入新兴市场,就看老A对外资吸引力又如何了。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