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图公司(01357.HK)2025中期财报出炉。2025年上半年,美图实现收入18.2亿元,同比增长12.3%;经调整归母净利润4.67亿元,同比增长71.3%。业绩表现抢眼的同时,美图上半年在资本市场也上演了一波大涨行情,截至目前股价年内涨幅超2.8倍。
(来源:富途行情)
业绩和市场两端领跑AI应用的美图,如何靠订阅带动影像与设计产品收入爆发?面对愈发激烈的市场竞争,美图的核心壁垒是什么?大涨行情背后,该怎么看待美图后续的价值潜力?
日前,格隆汇专访美图公司首席财务官兼公司秘书颜劲良,拆解美图AI应用的变现和增长密码。如今,美图在订阅策略和产品打法上都具备竞争力,但面对AI时代的快速变化,颜劲良认为,必须时刻保持警觉,“要对新的事物、对AI的发展、对技术的迭代有非常高的敏锐度,然后不停去突破自己。”
AI助力产品订阅渗透率提升,专注打造“核心功能复利”
作为美图的核心业务,上半年,影像与设计产品的收入增长强劲,同比增长45.2%至13.5亿元,占总收入比达到了74.2%,而去年同期还只在57.4%。
付费订阅用户数的快速提升,是影像与设计产品业务收入规模扩张的核心驱动力。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6月底,美图付费订阅用户数约1540万,付费订阅渗透率达5.5%。在2020年财报中,美图首次披露截至当年12月底的付费订阅用户数为170万,实现了5年内增长超8倍。
(来源:公司财报)
拆解影像与设计产品业务爆发的逻辑,颜劲良认为,美图的订阅渗透率能实现快速增长,既源于生成式AI带来的新机遇,也与中国用户对付费的接受度逐渐提高有关。
一方面,AI功能不仅能呈现一些手动方式难以完成的效果,还能显著提升用户体验。以今年6月美图秀秀推出的“AI闪光灯”为例,其指出,该功能能自动模拟真实闪光灯效果,解决了拍照时环境昏暗、光线不足等痛点,不需要拍照时自备闪光灯,后期修图一键即可补充光线、拯救废片。这不论是对普通用户还是高阶用户来说,都能够节省大量手工调光的时间。这种功能不仅实用,而且可以反复使用,因此快速受到用户追捧,上线首月即触达全球190万用户,助力美图秀秀登顶柬埔寨、老挝、文莱App Store总榜及意大利、俄罗斯、土耳其等12国的分类榜。
另一方面,AI功能的简便性,让许多用户在社交媒体轻松分享使用效果,使得产品功能在社交媒体的传播形成快速裂变。“过去用美图秀秀把一张背光的废片制作教程出来,再分享给用户,学习成本太高了”。颜劲良称,如今,用户可以将使用“AI闪光灯”前后的照片进行对比,这种直观的效果展示加速了功能的传播,从而带来订阅渗透率的提升。
此外,从整个采取付费模式的行业来看,颜劲良指出,过去用户对付费使用APP存在抵触情绪,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用户愿意为优质的功能和服务付费,这种用户行为的转变也为美图的订阅业务增长提供了有力支持。
不过,面对市场接连出现的爆款功能和新玩法,颜劲良并不认为这将对美图的付费生态形成威胁或冲击。在他看来,爆款功能带来短期的用户增长和流量高峰,但这种增长往往是不可持续的。用户可能会因为某个有趣的滤镜或特效而下载并使用一款应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新鲜感会逐渐消退,用户活跃度也会随之下降。
而美图订阅策略的核心,在于发现用户的需求点,并尝试用最简单的方式给到用户解决方案。这是AI功能助力订阅渗透率提升的关键所在。“用户是很少会因为一个很简单的玩法功能去买长期订阅的,当然也有,相对比较少。一般普通用户转化为订阅用户,是因为有一些核心功能帮助到他,他会觉得这个功能是可以多次使用的,所以才会付费。”
颜劲良指出,在影像与设计领域,用户的需求是多样化的,但核心需求却相对稳定。无论是普通用户还是专业用户,他们都希望能够在短时间内获得高质量的影像处理效果。此外,对于影像与设计类产品来说,优势在于用户对核心功能的使用并非一次性消耗,“像视频网站的用户可能为一部爆剧付费,但剧看完了就不花钱了,直到下一部感兴趣的剧出现。而我们的用户,如果需要使用AI整牙或者AI瘦双下巴功能,大概率这个需求会让他一直用下去。”
由此来看,美图的订阅业务增长逻辑,为行业提供了一个新的范例:抓住生成式AI的红利,通过持续推出和优化符合用户需求的核心功能,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由此增强付费用户粘性。这种“核心功能复利”的模式,是美图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头部位置的关键。
快速迭代的AI周期,以“垂直场景+审美溢价”取胜
相较于来自竞争对手的蚕食或冲击,颜劲良认为,更大的风险反而在于AI时代的变化太快,要时刻抓住变化的节奏。“与过去公司在PC端和手机端时代拥有的1-2年调整和试错窗口期不同,如今AI的迭代周期可能只有3个月。我们得不断更新知识和保持学习状态。”
在快速变化的市场格局中,“垂直场景”和“审美溢价”成为美图打造产品力的关键词。
以开拍为例,颜劲良透露,这一产品今年上半年订阅用户同比增长超330%。他指出,产品爆发的原因之一,就是切中了口播视频制作的垂直场景,并开始针对保险、美业、教培等更具体的行业进行深挖,比如推出不同的视频模板供用户选择使用。
更新的一个案例是美图今年7月推出的AI Agent产品“RoboNeo”。这款产品相比市面上的通用Agent更加垂直,其集图像编辑、视频生成、设计创作、网页建站于一体,全流程自动化执行,主打“一句话搞定影像生产力”。
(来源:公司资料)
在深挖垂直场景之外,凭借多年对用户美学需求和对影像前沿趋势的深刻洞察,美图在自己的赛道拥有对手很难企及的“审美溢价”。
如今随着开源模型的普及,使得更多行业的技术门槛逐渐降低,迎来越来越多的竞争者。被问及美图是否可以因此被削弱优势,颜劲良认为,就美学相关的影像与设计而言,开源模型或者通用模型的问题在于通用性太强,导致其在某些视觉场景里做的不够好,不够深入,不符合用户的审美。而美图基于“模型容器”的策略,让设计师针对具体场景进行微调,最终呈现给用户更好的效果。
以RoboNeo为例,虽然其底层技术采用开源模型,但美图通过设计师的美学优化,使得生成的效果更加符合用户的期望。“同一句话,同一个模型,生成结果是不一样的。比如前阵子很火的IOS emoji贴纸,别的通用模型之前也可以生成,但你会觉得为什么长得不像我呢?原因就是它们不太会抠细节,而RoboNeo的背后,我们针对模型的产出做了一系列的优化,这些优化是设计师主导去把控这个效果。”
这种基于设计师能力形成的“审美溢价”让美图相较于竞品更具市场竞争力,这在美图海外市场的拓展中有充分体现。
今年以来,美图打造的一系列影像产品频繁登顶多国App Store摄影与摄像榜单,海外市场成功的关键之一便是其深度的本地化运营策略:深入了解不同地区的用户审美偏好,并据此优化产品功能和设计。“我们现在会定期让产品团队出国去做调研,也专门去研究不同国家的审美潮流等等,在内部进行大量的分享。”颜劲良补充道。
通过构建独特的产品壁垒,美图的AI应用不仅能够更好地满足不同地区用户的需求,也帮助其在全球范围内建立强大的用户基础,打开更为广阔的市场空间。
当“大C小B”成为影像与设计“主战场”,美图如何迎战?
在生产力和全球化战略和付费订阅的商业模式下,美图的成长飞轮正快速转动。
瑞银报告指出,美图凭借生成式AI和全球化推动变现,有望解锁规模为生活场景应用10倍的生产力工具市场,推动利润增速超越同行。大摩、高盛等国际大行报告也相继指出,全球生产力市场将成为美图新的增长驱动力,预计2026年起加速变现。
值得关注的是,此次财报中,美图首次公布了付费订阅用户分场景的分布情况。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6月底的1540万付费订阅用户中,来自生活场景应用的约1360万,来自生产力工具的达180万。而在MAU方面,截至2025年6月底,美图生产力工具的月活跃用户数为2300万,同比增长21.1%,其中,中国内地以外市场同比增长超90%。
(来源:公司资料)
“纵观全球的设计生态,可能最高端、最复杂的是Adobe,然后是Figma,再到Canva,再到我们的美图设计室。这不是指任务处理的难度,而是说它们服务的对象对设计的理解程度、资深程度的有区分,所以我们现在的目标用户就定位在初级或者说非专业但有需求的人群,比如电商商家,这种我们称之为大C小B的用户。”谈及生产力工具,颜劲良指出,在打造RoboNeo之后,美图未来也有能力去服务更加专业和资深的设计从业者等用户群体。
他并不认为Adobe、Figma们服务的专业用户市场,会比“大C小B”用户市场更大。“虽然曾经专业用户一度占据更大的市场份额,但未来‘大C小B’将成为影像与设计领域的核心用户群体。原因在于,大C小B群体的规模庞大,且对效率和便捷性的需求更为迫切。”
颜劲良以电商卖家举例,“过去他们需要聘请专业设计师来制作图片,这不仅成本高昂,沟通成本也很高。但现在,他们可以使用RoboNeo来自己制作海报或者图片,如果不满意,可以直接提出修改意见,RoboNeo能在20秒内给你反馈。即使你认为效果还不够好,也没关系,RoboNeo会直接连接到手动工具,帮你分好图层,你只需简单拖拽,就能达到你想要的效果。这种高效的工作方式,大大提升了用户体验和工作效率。”
如今,RoboNeo作为美图AI Agent,集合了美图秀秀、Wink、美图设计室、WHEE等多款产品的核心功能,这是否会造成产品的“左右互搏”?
颜劲良表示,恰恰相反,RoboNeo对其他产品的正向作用体现在两方面,首先,视觉领域往往存在所谓的“最后一公里”,用户喜欢手动去做一些最后的修正,而这部分工作传统产品比在使用RoboNeo完成前期的操作后,这部分工作往往交由传统产品来处理;此外,RoboNeo的出现很好地引导了用户去发现其他产品的核心功能,并有更大概率在使用后成为订阅用户。“从这个角度来说,RoboNeo说不定是后面再一次大幅拉升渗透率的机会。”
不过,他也不否认,随着技术和产品的进化,内部某一款新产品有可能颠覆一款旧产品。“可能目前还没发生,但下一次谁也不知道,我们希望,真的到那时候,是我们自己去颠覆自己,而不是等别人去颠覆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