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告别“故事会”:谁能通过商业化验证?七牛智能(02567.HK)中报给出关键样本

估值逻辑审视

作者 | 贝隆行业研究

数据支持 | 勾股大数据(www.gogudata.com)

如果说前期的AI行情属于概念狂热期,那么当下行业正从“百花齐放”的探索阶段迈入关键的商业化验证期。

资本市场不再为所有“AI故事”买单,而是将焦点转向那些能证明自身商业价值的企业。

这意味着,投资者不仅关注技术是否跨越了从“可用”到“好用”的临界点,更开始紧盯商业化落地节奏与场景闭环能力。财报季因此成为观察行业真实进展的重要窗口。

8月26日,七牛智能(02567.HK)发布了中期业绩公告,关键信息浮出水面。

七牛智能此前被资金聚焦,股价从低点接近翻倍:一方面,它是“多模态+MCP”稀缺标的。多模态AI被普遍视作人工智能从“感知”跃迁到“认知”、从“工具”升级为“伙伴”的必经之路,也是具身智能实现“人机自然交互”的底层基座,将成为下一波价值捕获的核心赛道。另一方面,其端侧AI交互平台“灵矽AI”刚刚落地,被视为切入具身智能赛道的关键落子。

01

财报两个重要的量化观察点

对所有AI概念公司的财报,看两点最实在:一是增长快不快,什么时候能赚钱;二是生意是不是真的转起来了。

观察维度一:增长质量与盈利前景

七牛智能的2025年中报显示,公司已进入良性增长轨道,财务指标全面向好。这为投资提供了扎实基础。

2025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6.8%至8.29亿元,同时,经调整EBITDA(息税折旧摊销前利润)大幅收窄至-350万元,同比收窄64.6%。经调整EBITDA亏损收窄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领先指标。它表明公司已经找到了通往盈利的路径。

简单来说,七牛智能“卖得更多、亏得更少”,“基本盘”很稳。

很多AI公司呈现出“增收却增亏”的局面,为了抢占市场份额和用户,公司可能需要提供大量补贴、免费额度或极低价格的服务来吸引客户。虽然收入有所增加,但对应的获客成本和交付成本极高,导致每增加一块钱收入,可能会产生更多亏损。“用钱换收入”的做法非常荒谬,这种表观的收入增长是没什么用的。

在当下这个AI投资开始去泡沫、重实效的阶段,像七牛智能这样能同时展示增长和效率的公司,会更容易获得资本的青睐和更高的估值溢价。

观察维度二:业务模式是否形成可持续的商业闭环

值得一提的是,整体业绩数据虽能勾勒大致的轮廓,却难以揭示全部真相。

我们必须进一步拆解其成长引擎与背后的生态逻辑。

公司的收入核心由两大板块驱动:MPaaS(音视频平台即服务)与APaaS(应用平台即服务)。MPaaS作为传统优势业务,上半年收入达5.91亿元,同比增长16.4%,展现出音视频云基础需求的稳健性。更为亮眼的是APaaS板块,收入2.22亿元,同比增速高达24.4%。它通过“低代码/零代码”的方式,将复杂技术封装为易用的场景化应用,深受开发者与企业客户欢迎。

若从纯AI视角审视,其AI相关业务在上半年表现尤为突出,收入达到1.84亿元,占总收入的22.2%,有望成为公司强劲的增长新引擎。

然而,数据背后更重要的意义在于,七牛智能已初步构建起一个可持续的AI生态闭环。

其业务模型呈现出一个清晰的“客户价值漏斗”:MPaaS作为漏斗顶层,以CDN、云存储、直播等标准化服务吸引庞大客户群,奠定了庞大的用户基数。APaaS则构成漏斗的价值提炼层。它将MPaaS能力转化为低代码的场景解决方案(如社交娱乐、视频营销),精准聚焦于有深度需求的客户。2025年中期,APaaS付费客户平均贡献达8.3万元,是MPaaS客户(8434元)的近十倍。

这一漏斗结构也直接体现在盈利能力上。MPaaS作为规模驱动业务,主要成本如带宽、服务器存储等来自第三方资源,成本较为刚性。APaaS则是价值放大器,通过提供高附加值解决方案、降低边际成本,实现了毛利率的结构性跃迁。

这本质上是一个从“量”到“质”、从“基础服务”到“高价值方案”的生态闭环。至此,七牛智能完成了从“工具”到“生态”的关键一跃。

当产品变成生态,客户黏性就不再靠合同,而靠“习惯”。根据中期业绩公告,开发者网络成为“滚雪球效应”的最后一环。截至2025年上半年,其开发者数量已突破160万,且PaaS业务展现出高粘性与持续复购特性;2025年8月初,七牛智能AI大模型用户量突破10,000人。

开发者不仅是用户,更是生态共建者。最终,七牛智能的闭环逻辑清晰呈现:MPaaS汇聚流量,APaaS提炼价值,开发者生态巩固壁垒。三者环环相扣,形成业务正向循环。

这再次说明了上半年公司的成长是来源于“具有真实付费意愿的客户和刚需场景”,而非由巨额投入驱动。

当众多AI应用仍徘徊在寻找产品-市场匹配(PMF)的阶段时,七牛智能已率先完成了从“技术验证”到“行业验证”,再到“付费验证”的三级跳。

02

2025年AI生态持续进化

在财务表现稳健、商业模式得到验证的基础上,七牛智能的技术布局也在持续深化,为其长期价值注入新动力。

首先,是通过MCP架构升级技术中台。

进入2025年,科技圈和投资界的聚光灯迅速从2024年的大模型本身,转向了一个更为务实且关键的领域——MCP(Model Context Protocol,模型上下文协议)。这条连接AI大模型与企业数据、外部工具的“通用数据线”,正在成为解决智能落地“最后一公里”的关键基础设施。它如同2008年安卓系统的开源,以标准化协议打破数据孤岛和工具割裂的藩篱,为应用生态爆发铺平道路。

巨头抢滩印证了这一趋势。Anthropic开源MCP协议后,OpenAI、微软、谷歌等随后加码,国内科技大厂亦迅速跟进。

但一些分析师指出,产业链的真正机会,或许藏在那些深耕垂直场景的“小而美”服务商手中。他们既掌握特定行业的数据入口,又深谙业务逻辑的垂直领域Know-how。当MCP降低技术集成门槛后,这类公司有望将自身场景专长快速转化为智能化解决方案,单客户价值可能迎来指数级跃升谁能率先将业务流与MCP深度融合,谁就能在爆发的生态中捕获超额红利。

在这一图景下,七牛智能的布局尤为值得关注。早在行业热议MCP之前,其音视频PaaS业务已天然构建了类MCP的架构:MPaaS层汇聚多源数据流(如直播内容、用户行为),APaaS层则可通过低代码封装将其转化为可调用的业务“上下文”。

2025年,公司更显性化地卡位这一赛道:不仅相比同业较早上线MCP功能帮助客户对比多模型效果,更在7月重磅升级AI推理服务,推出Agent和MCP托管平台。该服务提供大模型推理与MCP工具调用的统一中间层,通过标准化接入与安全编排,让开发者无需重复“造轮子”即可构建复杂智能体。这种从隐性能力到显性产品的进化,使七牛在即将到来的智能体生态中占据独特卡位——当视频营销、社交娱乐等场景的智能应用需求激增,其既有数据入口、开发者生态与MCP托管能力的三角闭环,将升级为“智能上下文供应商”,通过数据授权与调用分成打开新变现路径。

再者,公司切入了端侧AI与具身智能赛道。

当前科技产业正迎来两大确定性趋势:端侧AI的规模化落地与具身智能的商业化元年。随着大模型能力向终端设备下沉,人机交互正从图形界面向自然语言迁移,而具身智能的突破性进展更将AI从虚拟世界延伸至物理空间。在这一浪潮中,交互能力成为核心瓶颈——据高盛预测,2035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将突破1500亿美元,但多数产品仍受限于机械式响应与情感缺失。

七牛智能此时推出"灵矽AI"自然交互平台,恰以"技术支点"撬动产业变革,其布局本质是公司音视频云基因在智能硬件时代的战略延伸。在教育智能硬件领域,“灵矽AI”能够提供个性化的情感交互体验,通过语音情感识别和自适应回应机制,显著增强儿童学习过程中的参与感和陪伴感。在智能家居场景中,该系统实现了自然语言理解与情境化响应的结合,为用户提供更直观、流畅的控制体验。而在服务机器人行业,“灵矽AI”通过赋予机器情感反馈和多模态交互能力,为机器人提供了更加拟人化的“性格”特质,使其成为提升用户体验的关键技术组件。

与手机、汽车电子不同,机器人交互模组对延迟、降噪、情感合成的要求呈指数级增长,技术溢价远高于传统声学器件,率先完成系统级验证的供应商将享有超额利润。

03

估值逻辑审视:

三重溢价尚未充分定价

在梳理完业务进展与战略布局后,我们不妨重新审视其估值逻辑——当前市场定价似乎还未充分反映七牛智能所蕴含的多重价值溢价。

第一重,业态升级溢价:从PaaS工具商到AI生态运营商

当前市场对七牛智能的估值认知仍停留在传统PaaS工具商层面,其静态市销率(PS)仅2.4倍,显著低于同业平均水平。这一估值水平明显未能充分反映公司向AI原生生态运营商的战略升级。

纵观全球市场,由于业务模式相对标准化,只做“工具箱”的传统PaaS公司在全球二级市场普遍只能拿到2—5倍PS,而具备AI训练-推理一体化能力的“AI基础设施平台”——无论是海外的Snowflake、Palantir,还是国内的商汤、科大讯飞——PS中枢长期落在8—20倍区间;七牛智能2.4倍的静态估值,连工具商的均值都未充分脱离,遑论对标AI平台的倍数。

换句话说,市场尚未把“AI原生”写进模型,一旦市场认知收敛,估值体系有望瞬间从“卖带宽”切换到“卖智能”,触发盈利与估值的戴维斯双击。

第二重,稀缺性溢价:多模态领域的领先地位

七牛智能在中国多模态云服务领域占据着难以复制的稀缺性地位。根据艾瑞咨询数据,公司不仅是2023年中国第二大音视频APaaS服务商(市场份额14.1%),其MPaaS平台日均处理音视频播放量高达46亿分钟,稳居行业高位水平。其领先地位在即将爆发的多模态赛道中更能凸显价值。

科技界普遍认为,企业的需求大部分不是单一的,绝大多数商业场景本质上是多模态的,因此多模态AI更贴合真实世界应用场景。多模态AI融合文本、图像、音频、视频等多维数据,是解决教育(理解手写公式+语音提问+图表解答)、医疗(研判影像+病历+对话)、内容创作(生成剧本+画面+配音+配乐)等真实世界复杂场景的刚需,其赋能的是万亿级的庞大市场

第三重,成长弹性溢价:高毛利APaaS化收入占比提升

驱动估值重塑的第三重动力,来自于其收入结构持续优化带来的盈利弹性提升。

公司正积极推进业务向高毛利的APaaS解决方案倾斜。APaaS模式使客户能够通过简易部署快速调用复杂功能大大降低了使用门槛和获客成本,具备典型的平台化特征,其毛利率潜力和收入可持续性远优于传统的资源消耗型基础服务。

随着公司“AI原生”布局深化和APaaS解决方案在更广泛的多模态场景如交互式媒体、MCP平台、具身智能中落地,高毛利APaaS收入占比有望显著提升。

这种收入结构的优化将直接增厚毛利率,并改善整体盈利前景,预示着七牛在APaaS化成功推进过程中蕴含的估值提升潜力。

综上所述,七牛智能的当前估值(PS2.4倍)显著低估了其三重核心价值,市场对其的定价仍停留在“工具”层面,而忽视其向“生态”与“平台”进化的巨大潜力。

随着其AI原生战略在多模态领域的深化落地以及APaaS收入放量,认知差有望快速弥合,估值体系向更具代表性的AI平台与高成长企业靠拢是必然趋势。(全文完)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