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研究:预测全球多晶硅市场年复合增长率(2025-2031)为 10.8%

多晶硅作为光伏产业与半导体工业的“基石材料”,其纯度要求覆盖太阳能级(99.999%-99.9999%)与电子级(99.999999%以上)两大领域。根据QYResearch最新调研报告显示,2024年全球多晶硅市场规模达128.6亿美元

150立夏节气横版海报__2023-06-19+09_45_20.jpg

多晶硅作为光伏产业与半导体工业的“基石材料”,其纯度要求覆盖太阳能级(99.999%-99.9999%)与电子级(99.999999%以上)两大领域。根据QYResearch最新调研报告显示,2024年全球多晶硅市场规模达128.6亿美元,预计2031年将增至261亿美元,2025-2031年复合增长率(CAGR)为10.8%。中国自2015年起稳居全球最大消费国,2024年市场份额超60%,且未来五年仍将是需求增长的核心引擎。


 

二、供应链结构:区域分化与成本博弈

全球产能分布:中国主导,海外收缩

中国多晶硅产能占全球超80%,形成“西部能源基地+东部应用市场”的布局:

新疆、内蒙古:依托低电价(孤网运行或大用户直购电模式),综合电耗较行业平均水平低15%-20%,头部企业生产成本降至2.8万元/吨(约合0.38美元/W)。

四川:凭借水电资源构建绿色供应链,协鑫科技部分基地实现100%绿电生产,满足欧盟碳关税要求,出口溢价达5%-8%。

海外产能:德国瓦克、美国Hemlock等企业受高电价(美国工业电价约0.08美元/kWh,为中国1.5倍)与环保成本制约,市场份额从2015年的30%萎缩至2025年的不足15%。

成本结构拆解:电价占比超40%

多晶硅生产成本中,电力占比40%-45%,工业硅原料占25%-30%,折旧与人工占15%-20%。以通威股份为例,其乐山基地通过“水光互补”模式将电价降至0.2元/kWh,单位成本较行业平均低12%。

三、上下游分析:需求分化与技术驱动

上游:工业硅供应波动与贸易壁垒

价格波动:2025年上半年,国内工业硅均价为1.3万元/吨,同比下跌22%,但受云南限电影响,7月价格单周上涨8%。

贸易摩擦:美国对华工业硅加征25%关税,导致中国对美出口量同比下降67%,东南亚成为主要转运地(2025年越南进口量占比提升至35%)。

下游:光伏与半导体需求分化

光伏领域:2025年前四月中国新增装机量突破100GW,分布式光伏占比提升至45%,对N型多晶硅需求激增(渗透率从2024年的20%跃升至35%)。BC电池、钙钛矿叠层电池等新技术路线要求硅料纯度达99.99999%(7N级),推动协鑫科技、大全能源等企业加速产线改造。

半导体领域:电子级多晶硅需求同比增长18%,但国内高纯度产品(8N级以上)仍依赖进口(2025年进口占比达70%)。中硅高科、有研新材等企业通过“区熔提纯+气相沉积”技术突破,实现低纯度电子级硅料小批量供应。

四、主要生产商竞争格局:头部集中与差异化突围

全球TOP5企业市场份额

企业名称2025年产能(万吨)市场份额核心优势协鑫集团4528%颗粒硅技术(成本低25%)通威股份3522%绿电一体化(乐山基地)大全能源30.519%连续直拉法(FBR渗透率45%)新特能源2012%低温还原技术(电耗降低18%)WACKER CHEMIE85%电子级硅料(9N级量产)2. 中国企业技术路线对比

协鑫科技:全球首家量产颗粒硅(硅烷流化床法),单位电耗降至18kWh/kg,较改良西门子法低60%,2025年颗粒硅占比提升至60%。

通威股份:投资60亿元建设乐山12万吨高纯晶硅项目,采用“冷氢化+大型还原炉”技术,综合能耗降至28kWh/kg,计划2026年产能达80万吨。

大全能源:通过“数字化孪生系统”优化生产流程,单位现金成本降至37.66元/公斤(约合5.1美元/kg),2025年上半年减产60%后亏损收窄至11.47亿元。

五、政策环境:贸易壁垒与绿色转型双重压力

美国关税政策:232条款调查与供应链重构

2025年7月,美国启动对多晶硅的《贸易扩展法》第232条款调查,若认定威胁国家安全,可能加征25%关税。此举导致:

成本上升:中国对美出口多晶硅成本增加0.12美元/W,美国本土光伏组件价格涨幅达8%-10%。

区域化生产:西弗吉尼亚州计划2026年投产4万吨多晶硅厂,目标满足美国30%内需;欧洲、东南亚企业加速布局替代供应(马来西亚OCI基地产能扩至5万吨)。

中国“双碳”政策:绿电认证与产能管控

能耗双控:内蒙古、新疆等地要求多晶硅企业单位产品能耗低于30kWh/kg,否则限产50%。

绿电激励:四川、青海对使用绿电的企业给予0.03元/kWh补贴,协鑫科技四川基地通过绿电认证后,欧盟市场溢价提升至10%。

反内卷政策:工信部要求企业不得低于成本价销售,2025年7月多晶硅期货价格从3.47万元/吨反弹至4.79万元/吨,但实际成交量较合约持仓低30%。

六、市场趋势与行业前景:短期波动与长期增长并存

短期(2025-2026年):供需再平衡与价格修复

产能出清:预计2025年底将淘汰30万吨低效产能(占全球10%),供需比从1.2:1优化至1:1。

价格中枢:若政策严格执行,多晶硅价格有望稳定在4.5万元/吨以上(覆盖全行业现金成本);若需求复苏滞后,可能重回4万元/吨震荡区间。

技术迭代:钙钛矿电池对传统多晶硅的替代效应尚未显现,但N型料占比提升将推动行业利润率从5%回升至12%。

长期(2027-2031年):全球化布局与高端突破

出海战略:中国企业计划在东南亚、中东建设20万吨海外产能,规避贸易壁垒并利用当地绿电(阿联酋光伏电价低至0.02美元/kWh)。

电子级突破:预计2028年国内8N级电子级硅料自给率提升至40%,有研新材、中硅高科等企业将享受政策红利与市场溢价。

氢能协同:多晶硅生产副产氢气(每吨产氢200Nm³)可用于绿氢制备,协鑫科技计划2030年建成“硅料+氢能”一体化基地,降低碳成本30%。

《2025年全球及中国多晶硅企业出海开展业务规划及策略研究报告》报告中,QYResearch研究全球与中国市场多晶硅的产能、产量、销量、销售额、价格及未来趋势。重点分析全球与中国市场的主要厂商产品特点、产品规格、价格、销量、销售收入及全球和中国市场主要生产商的市场份额。历史数据为2020至2024年,预测数据为2025至2031年。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