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支柱基本养老金和社保基金:现状、机遇与挑战

本文来自格隆汇专栏:中信证券研究,作者:明明  章立聪  杨宏宇

重塑发展逻辑

作为我国养老保障体系的第一支柱,政府主导的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与全国社保基金规模庞大,多年来承担着为居民提供基本养老功能的重要责任,是许多居民最主要的养老收入来源。随着我国老龄化问题日益凸显,我国养老保障体系现状如何?作为第一支柱核心的基本养老金面临哪些机遇和挑战?本文将进行详细分析。

养老体系中第一支柱是基石,参保率已达到95%:

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经过从“国家统包”到“社会统筹+个人账户”的制度转型,养老体系顶层设计已形成“三支柱并举”的总体格局。三个支柱的发展程度不一,第一支柱为政府主导的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并以全国社会保障基金作为重要战略补充,居于绝对主导地位。截至2024年底,第一支柱基金结余规模超10万亿元,参保率达到95%,在制度完善与覆盖广度上取得显著成就。第二支柱为单位主导的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与刚刚起步的第三支柱即个人养老体系规模均较小。

老龄化趋势与退休潮给第一支柱带来冲击:

我国已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老龄化程度接近发达国家,我们预计2030年将迈入超老化社会。第二次婴儿潮带来的退休潮将进一步加快老龄化。目前,第一支柱规模增速放缓,城镇职工基本养老金可支付月数处于低位。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实行现收现付制,在老龄化趋势与“退休潮”下,养老第一支柱收支压力增大。

社保基金为第一支柱重要补充:

作为国家社会保障储备基金,社保基金实现了长期稳健增值,2024年资产规模突破3.3万亿元,投资收益率达8.1%,长期年化收益保持在5%以上。社保基金资产配置结构偏债,随着监管政策优化与投资范围扩容,社保基金有意增加权益类资产配置比重,逐步形成以长期投资、价值投资、责任投资为导向的现代资产配置体系,为资本市场与养老金体系双向赋能。

养老第一支柱困境:

老龄化加剧使收支缺口逐步扩大,根据我们测算,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可支付月数从2011年的18.33个月下降至2024年的12.54个月,基本养老保险替代率持续下降至37%;投资渠道单一、统筹层次低限制投资运营规模,导致养老金保值增值能力不足;区域与城乡差异加深了制度分化,一些地区出现养老金结余,而另一些地区养老金缺口较大;当前居民养老保险收入为每月平均240元,与职工养老保险的3200元相差14倍;养老“一支独大”的格局制约了体系韧性,强化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建设迫在眉睫。

近期政策:

延迟退休,基本养老金健康存续的良方。退休制度改革是基本养老金健康存续的良方,我国政策端早有布局退休体系改革;退休年龄的推迟能给养老金基金带来长足影响。2025年延迟退休制度正式实施,将通过增加缴费人数、延长缴费期与缩短领取期改善收支平衡。养老金年度收入上调与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标准提升强化了兜底保障,为实现老有所养目标打下坚实基础。同时,灵活就业人员参保政策放宽户籍限制,拓宽了制度覆盖面。未来需通过多缴多补、多缴费档次匹配更高政府补贴的方式提高缴费激励性,优化参保和转接程序,进一步促进灵活就业群体参保。政策端的连续优化标志着养老体系改革已从制度框架建设转向精准调节与结构修复阶段。

他山之石:

参考德、英、美、澳经验,我们认为第一支柱作为养老体系的核心,将在“政府主导—市场赋能—居民参与”的新格局下重塑发展逻辑。通过制度创新与投资效率提升,养老金体系有望实现保值增值与代际平衡,同时有望加大权益市场投资力度,助力资本市场长期慢牛。

风险因素:

经济环境不及预期;出生人数、养老金规模变化不及预期;政策出台不及预期。


注:本文节选自中信证券研究部已于2025年10月16日发布的《债市启明系列20251016—第一支柱基本养老金和社保基金:现状、机遇与挑战》报告。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