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财政接棒,成色如何?

本文来自格隆汇专栏:陶川,作者:武朔、林彦

德国“宽财政”的新叙事

美国财政在疫情后维持“暴走模式”(平均赤字率相较21世纪前20年的均值上涨了2-3倍)。中国在去年“926”之后也正式拉开了“宽财政”的序幕,开始上调中央政府的赤字率。

但美国今年下半年财政开始乏力,对于全球需求的支撑有限,中国财政的主要发力点也在化解存量债务和内需。而正在此时,世界第三大经济体——德国则接过了“宽财政”的接力棒,究竟能否给全球需求提供新的活力?提交审议的2026年财政预算成色几何?

随着德国2026年财政预算案提交议会审议,欧洲财政政策的战略转向或将正式拉开帷幕。在年初设立的5000亿欧元特别基金与“债务刹车”规则松绑的双重推动下,德国财政正从延续数十年的“紧缩共识”向“扩张周期”迈出关键一步。巨量的基础设施与国防项目投资支出,既是德国应对工业增长下降、主动重塑经济动能的破局之举,也为整个欧元区的财政协同机制与复苏进程注入了新的能量。

德国在欧洲经济中的作用毋庸置疑:德国的财政既给其他国家做出了表率,也为欧洲新一轮需求循环点燃引擎。欧洲的经济循环始于德国,也终于德国。生产环节德国给其他国家提供外需,提振他们的收入之后,在消费环节再反过来成为德国的外需。虽然表面上德国是先开始“负债”的那一个,但最后扩张的好处也被其分走大头,这笔买卖的账并不难算,大概率是盈利的。

并且相较于其他国家,德国的融资优势非常明显,德国10年期国债利率为2.6%左右,不仅低于英法意等欧洲其他国家,而且低于美国,在财政扩张中的痛感最低,自然当仁不让。本次德国扩张与去年的中国国债置换地方债务有相似之处,带来的利息节省也是一笔不容忽视的“好处”。

具体来看,德国2026年财政预算案主要有哪些内容:

在国防支出与基础设施投资的双轮驱动下,德国联邦政府预算与债务规模再度扩张。2026年德国联邦政府预算支出规模达5205亿欧元,较上年增长3.5%。如果叠加特别基金的额外支出(不计入预算内,例如今年设立的5000亿欧元基础设施基金,以及国防特别基金、气候与转型基金等),总支出规模将达到约6300亿欧元。

从结构看,变化最显著的是国防预算支出——2026年将增至837亿欧元,较本年度大幅增长32%,若进一步计入国防特别基金的额外资金,国防总支出将进一步升至1172亿欧元。这将使得德国国防开支占GDP比重将于2026年升至2.8%2029年预计进一步提升至3.5%,以支撑强有力的欧洲安全与防务政策。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公共投资规模创下历史新高,这一扩张得益于年初设立的5000亿欧元基础设施特别基金2026年德国总投资额将达到1267亿欧元,较2025年、2024年分别增长近10%70%其中561亿欧元来自核心预算,另外的489亿欧元、217亿欧元将分别从基础设施和气候中和特别基金、气候与转型基金中拨出。

从投资方向上看,基础设施特别基金主要聚焦公共基础设施(交通、医院、能源等)、数字化发展、研发创新及住房建设等领域。其中交通基础设施现代化改造占比最高,约占特别资金投资总额的一半。

除此之外,德国投资计划还着力增加经济适用房供给、改善教育与儿童保育服务,并加大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领域研发投入,通过全方位公共投资与结构性改革,提振经济活力、提升就业水平。

巨额投资背后是债务规模的同步扩张——随着德国放宽“债务刹车”限制,政府借贷水平急剧攀升。2026年德国预算内借贷规模较2025年增加80亿欧元,达899亿欧元;若计入国防特别基金与基础设施特别基金的融资需求,总借贷规模将升至1743亿欧元,这意味着近三分之一支出需依赖贷款融资。这一规模在德国历史上位列第二,仅次于新冠疫情期间(2021年借款额达2150亿欧元)。

从经济影响看,财政扩张效果可以期待。作为欧洲经济“火车头”,德国因工业萎靡与改革滞后陷入下行困境,尽管欧元区持续大幅降息,但缺乏财政支撑依然“杯水车薪”,二季度德国更因关税冲击导致实际GDP增速再度转负。但德国政府最新预测显示,依托大规模财政刺激,2026年经济增速预计从2025年的0.2%加速至1.3%,有望终结持续三年的低迷态势。

最后,值得关注的是德国财政扩张对中国出口的联动影响。尽管德国在中国出口中的占比仅约3%,其1%左右的GDP增长对中国出口总量的拉动作用或相对有限,但结构性机会仍值得挖掘。由于德国本轮投资扩张重点聚焦交通、清洁能源、国防等基建领域,覆盖机械设备、电力设备、金属等行业——德国对华进口存在较高依赖,因此中国相关行业出口也将因此直接受益。

资产定价上,今年德国财政扩张催生的欧洲“觉醒”叙事,推动欧元资产迎来一波全面上涨行情。宽财政推动下,欧元资产或将进一步重估——德债收益率上行、欧股超额收益扩大、欧元汇率走强等趋势值得期待。

这也将进一步压制美元走势。正如我们此前报告《降息 ⇌ 美元弱周期?》所言,当前美欧经济与通胀周期呈现反向相位:疫情后美国经济在积极财政推动下持续扩张,如今已显“强弩之末”;而欧元区(尤其是德国)的财政政策转向及俄乌局势缓和,则构成更关键的结构性变量。

其中,在预算(扣除利息)和专项基金的推动下,德国2026年财政支出增速有望达到7%左右,但美国受制于债务利息的飙升,非利息支出增速仅为德国的一半左右(约3.4%)。虽然2024年美国GDP是德国GDP6倍以上,但如果分母是欧元区,这个数字就下降到了1.5倍。如果欧元区其他国家可以跟上,欧洲财政的崛起或是2026年全球需求最大的变数。财政分化下,美欧经济与通胀预期差也将逐步收敛,中期美元或延续弱势格局。

风险提示:美国经贸政策大幅变动;德国财政扩张不及预期;关税扩散超预期,导致全球经济超预期放缓、市场调整幅度加大。


注:本文摘自2025年10月18日发布的研究报告《德国财政接棒,成色如何?》;作者:林彦 S0100525030001,武朔 S0100125070003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