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截至10月30日,中国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和邮储银行等六家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已全部亮出2025年前三季度经营“成绩单”。
总体来看,在复杂的经济环境下,六大行展现出强大的经营韧性,营业收入与归母净利润均实现正增长,资产规模稳步扩张,资产质量整体保持稳定,为支持实体经济奠定了坚实基础。
业绩稳健“双增”,总资产扩表强劲
报告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六大行营收与净利均录得“双增”,但增速呈现差异化态势。
从营收规模看,“宇宙行”工商银行以6400.28亿元稳居榜首,建设银行(5737.02亿元)和农业银行(5508.76亿元)分列二、三位。
从营收增速看,中国银行以2.69%的同比增幅领跑,工商银行(2.17%)、农业银行(1.97%)紧随其后。
在衡量经营核心效益的归母净利润方面,工商银行以2699.08亿元的庞大基数继续独占鳌头,建设银行(2573.60亿元)和农业银行(2208.59亿元)位列其后。
净利润增速上,农业银行表现亮眼,以3.03%的增幅位居第一,交通银行(1.90%)、中国银行(1.08%)分列二、三位。
这表明,在息差收窄等挑战下,国有大行通过精细化管理、优化资产负债结构,依然保持了盈利能力的稳定。
资产规模是银行实力的体现,也是其信贷投放能力的基础。
前三季度,六大行总资产均实现稳健增长,反映出其信贷投放力度持续,服务实体经济的“供血”能力强劲。
其中,建设银行和农业银行总资产扩张最为迅猛,增速分别达到11.83%和11.33%,显示出强劲的市场扩张势头。
工商银行总资产首次突破52万亿元大关,达到52.81万亿元,规模绝对领先。
邮储银行也保持了8.90%的较高增速。
整体资产的稳健增长,为宏观经济复苏注入了稳定的金融动力。
资产质量整体优化,风险抵御能力稳固
资产质量是银行经营的生命线。前三季度,除邮储银行外,其余五家大行的不良贷款率均较上年末有所下降,显示出资产质量整体向好的趋势。
具体来看,交通银行不良率下降0.05个百分点至1.26%,改善幅度最大。
农业银行下降0.03个百分点至1.27%;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和建设银行均有所下降。
值得一提的是,邮储银行虽然不良率微升0.04个百分点至0.94%,但仍是六大行中不良率最低的银行。
在风险抵御能力方面,拨备覆盖率指标出现分化。
交通银行拨备覆盖率大幅提升8.03个百分点至209.97%,工商银行和建设银行也分别有所提升,风险抵补能力进一步增强。
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和邮储银行的拨备覆盖率则有所下降,其中邮储银行下降45.94个百分点,可能与其加大不良处置、主动释放利润有关,但其240.21%的覆盖率依然远高于监管要求。
综合来看,2025年前三季度,六大国有银行交出了一份“稳中有进”的答卷。
在保持自身盈利稳健增长和资产规模合理扩张的同时,持续优化资产质量,夯实风险防线。
这份成绩单不仅体现了大型银行作为金融“压舱石”的稳健特质,也彰显了其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发挥的关键支撑作用。
未来,如何在支持实体经济与实现自身高质量发展之间找到更佳平衡点,仍是六大行面临的核心课题。
敬告读者:本文基于公开资料信息或受访者提供的相关内容撰写,资管科技及文章作者不保证相关信息资料的完整性和准确性。无论何种情况下,本文内容均不构成投资建议。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抄袭!
下载格隆汇APP
下载诊股宝App
下载汇路演APP

社区
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