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事件详情

理想汽车-W(2015.HK):销量暂承压 敏捷应变能力下纯电赛道依然可期

前天 00:00 44

机构:平安证券
研究员:王德安/王跟海

  事项:
  理想汽车发布7 月份销量数据,7 月理想汽车销量达到30731 台,同比下降39.7%。此外公司第二款纯电车型也于近期上市,新车共推出三款配置车型,售价分别为32.18/34.98/36.98 万元。
  平安观点:
  增程系列承压,亟待大的升级换代提升产品力。我们在2025 年1 月发布的公司深度报告《应变敏捷,攻守兼备》中指出,L 系列改款升级将是公司25 年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并指出改款升级可能集中在三大方向:动力系统升级(电池容量扩大、增加超快充功能等)、智驾升级、舒适性配置升级,但后续公司L 系列2025 年的产品升级力度略低于我们此前预期。
  公司L9 自2022 年上市已超过3 年,估计市场也等待L 系列进行大的升级换代,目前市面上中大型混动SUV竞争对手增加,对公司L 系列在2025年的销量也造成一定影响。2025 年1-7 月,理想汽车累计销量达到23.5万台,同比下降2.2%,其中7 月份交付量同比下降39.7%,虽然公司7月初推出了全新的购车权益,但实际效果尚未达到预期。
  首款纯电SUV i8 配置策略稍显保守。价格方面,i8 的定价基本与L8 一致(仅顶配版相比L8 便宜1 万元),但考虑到目前L8 的终端实际购车权益,预计i8 的实际价格中枢仍高于L8。配置方面,i8 的配置思路也基本延续了L8 的策略,对于家庭用户感知度高的“冰箱”、“彩电”并未全系标配,i8 的Pro 版未搭载车载冰箱和后排娱乐屏,Max 版未搭载后排娱乐屏,作为一款定位30 万以上的高端家用新能源车,i8 的“悦己”配置略低于同级别竞品。智驾硬件方面,i8 也依然沿用了L8 的配置思路,分为高低两种配置,低阶版搭载地平线J6M解决方案,高阶搭载英伟达Thor U平台,而其他车企在30 万以上基本标配了基于较高算力芯片的高阶辅助驾驶功能。虽然i8 与L8 都归属于公司的第二产品线,且售价区间接近,沿袭L8 的配置策略具有合理性,但i8 作为公司重新证明在纯电领域成长性的一款重磅车型,其配置策略依然稍显保守。
  i8 竞品车型同期发布,亦对其造成一定影响,i8 交付策略也可能影响预订用户的锁单率。在i8 上市期间,其主要竞品车型也在同时期上市或开启预售,如问界M8 纯电版也于7 月25 日开启预订(预售价37.8 万起),乐道L90 于7 月31 日上市,售价区间26.58~29.98 万元(采用电池租用方式购买后售价进一步降低到17.98~21.38 万元)。虽然乐道L90 的价格带与理想i8不重叠,但仍可能分流理想i8 的潜客:相较于i8,乐道L90 售价更低、车身尺寸及储物空间更大(拥有前备箱)。i8 交付策略也可能影响短期内预订用户的锁单率:理想i8 小订用户转大定并无额外的现金权益,在8 月12 日前确认定购,仅可以享受预订用户的优先交付权益,而定单将按照预订金支付顺序安排生产和交付,这可能导致i8 的预订用户处于观望状态。但i8在其他方面的竞争优势突出,例如i8 全系搭载双腔空气悬架以及双电机四驱,电池容量以及续航里程也高于乐道L90,此外在智驾方面,i8 全系搭载激光雷达,VLA 司机大模型也将与理想i8 同步开启交付。
  理想汽车具备较强纠错能力、容错空间较大,纯电赛道依然可期。尽管i8 上市后的市场反馈略低于市场预期,但公司拥有较强纠错能力:首款纯电车MEGA 在2024 年上市不达预期,但在2025 年升级换代后MEGA 已经成为50 万以上纯电车型的第一名。2025 年9 月份公司还将推出第三款纯电车型i6,这将面向更大的市场群体,目前20-30 万价格带尚缺少类似i6 这类定位家用的纯电SUV,目前L6 已成为公司的销量主力,i6 推出后有望进一步巩固理想汽车在20-30 万的市场地位。此外在纯电补能网络方面,目前理想的超充站数量已经达到3000 座,覆盖全国31 个省份、258 个城市,而根据易车榜统计的部分新能源品牌自建补能网络数据,理想汽车位于目前车企自建高速超充站数量的第1 名,这为公司在纯电赛道取得成功奠定了基础。
  盈利预测与投资建议:考虑到公司销量主力L 系列在2025 年的销量有所承压,i8 上市后市场反馈低于预期,我们调整公司2025~2027 净利润预测为77 亿/121 亿/170 亿元(原净利润预测为107 亿/174 亿/226 亿元)。尽管我们下调了公司的盈利预测,但考虑到公司近期估值已出现一定幅度调整,此外考虑到公司的容错能力强,过往的经历也验证了公司的纠错能力,我们依然维持公司“推荐”评级。
  风险提示:1)i8、i6 上市后销量可能不达预期,进而影响到公司在纯电领域的成长性;2)多家车企将推出中大型混动SUV,公司L 系列的销量承压,导致公司盈利能力出现下滑;3)L 系列后续改款升级可能依然不达预期;4)公司在AI 领域保持较高的投入,但短期内可能无法对公司新车销量带来明显的正向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