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事件详情

闻泰科技(600745):战略调整产品集成业务 聚集高毛利高壁垒半导体业务

昨天 00:00 32

机构:天风证券
研究员:唐海清/李泓依

  事件:2025年8月30日,闻泰科技发布2025年半年度报告。据报告披露,闻泰科技在2025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253.41 亿元,同比降低24.56%;实现归属于母公司的净利润4.74 亿元,同比增长237.36%;实现扣非归属于母公司净利润3.35 亿元,同比增长360.51%。
  点评:半导体业务随行业景气度回暖稳健发展,产品集成业务受实体清单影响业绩承压。2025年上半年半导体业务实现业务收入78.25亿元,同比增长11.23%,业务毛利率37.89%,实现净利润12.61亿元,同比增长17.05%,第二季度实现收入利润环比增长;产品集成业务实现营收174.85 亿元,净亏损6.85 亿元。
  半导体业务实现收入利润双增,主要系:1)公司功率与模拟半导体销售市场增势强劲,汽车电动与智能化渗透率提升、AI 基础设施建设与应用高增长、工业需求旺盛,消费电子逐步回暖带动半导体销售市场快速增长。汽车市场中新能源与智能驾驶渗透率提升,欧洲车企为应对碳排放考核要求,纯电平台车型将加速发布,一系列电车产品预计在2026~2027 年放量;工业市场在相关扶持政策以及数据中心、通信基站建设等因素下展现显著复苏,其中AI 大模型发展下,AI 数据中心建设浪潮延续,AI 电源需求提升;消费市场在国补换新政策的换机周期带动下,25H1 稳步回暖。预计下半年功率及模拟半导体景气度有望上升,或将带动订单能见度回升以及产品价格趋稳并有望部分回升;2)公司注重研发创新推动技术迭代,持续推出新产品,以高ASP 产品以及降本增效策略提升公司盈利能力。公司持续发挥汽车领域优势,市场表现稳健:25H1 半导体业务来自汽车领域的收入占比为59.86%,半导体业务90%产品符合车规级标准。未来随着汽车智能化程度不断提高与模拟半导体需求增长,公司将凭借高技术壁垒与技术质量优势赢得全球客户认可,获得持续收益。
  上半年公司产品集成业务业绩承压,主要系:2024 年底公司被列入实体清单,客户基于谨慎性考虑的扩大化理解以及相关规定影响,产品集成业务收入同比显著减少。
  剥离产品集成业务,集中资源强化半导体业务优势。公司通过战略转型构建新发展格局,出售产品集成业务。2025年1 月23 日,公司全资子公司闻泰通讯股份向立讯通讯转让嘉兴永瑞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上海闻泰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上海闻泰信息技术有限公司100%股权。闻泰产品集成业务中非A业务相关损益自2025年1月1日由交易对方承担,A 业务相关损益2025 年4 月1 日之后由交易对方承担。剥离产品集成业务有助于公司未来全面聚焦半导体业务,系统性强化在半导体行业发展的优势。
  半导体业务持续研发投入扩展产品线,满足市场对高功率高性能产品的需求。公司半导体业务采用IDM 制造模式,广泛运用于全球电子设计,25Q1 公司出货量创三年新高,Q2 出货量保持环比增长。产品线研发投入方面,公司25H1 内半导体业务研发投入16 亿元,对现有产品迭代升级,并持续开发高功率分立器件以及模块、模拟IC 组合、功率管理IC 和信号调节IC 等产品,持续迭代升级MOS 工艺平台。25H1 安世半导体推出了多种产品,丰富中低压MOS 与保护器件产品组合,加快SiC MOSFET 等三代半产品的推出进度,在模拟产品持续拓展料号,支撑公司产品在消费电子、AI 数据中心、光伏新能源、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的应用,满足市场对高性能高功率产品的增长需求。
  半导体业务产能布局不断优化,稳定全球供应链满足全球客户需求。公司晶圆制造工厂位于德国汉堡与英国曼彻斯特,封测工厂位于中国东莞、菲律宾卡布尧与马来西亚芙蓉。2024 年公司宣布计划投资2 亿美元研发下一代宽禁带半导体产品,并在汉堡工厂建立生产基础设施;公司依托临港12 英寸车规级晶圆厂融入半导体上下游国产供应链,完成芯片晶圆工艺平台升级,推动构建覆盖海内外的双供应链体系。目前汉堡工厂第三代半导体产线、临港工厂IGBT 及BCD 模拟芯片工艺即将实现通线。完善的供应链体系进一步巩固公司在海外市场、欧美及亚太地区中低压功率器件及汽车半导体龙头地位,借助欧亚及美洲汽车客户库存水平恢复以及部分Tier1 客户的补库,带动公司收入稳步提升。
  投资建议:据公司公告,集成业务昆明智通、深圳闻泰、黄石智通、昆明闻讯股权已完成交割,无锡闻泰、无锡闻讯相关资产包已交割,印度闻泰、香港闻泰正在有序转移过程中。由于公司产品集成业务的战略调整,产品集成业务占公司营收超过50%,剥离后公司短期收入大幅下滑。伴随公司专注于半导体行业,预计未来盈利能力或保持稳定。预计公司2025/2026/2027 营业收入分别为356.36/183.31/204.47 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9.09/25.88/31.14 亿元,维持“增持”评级。
  风险提示:行业周期性波动风险、供应链风险、竞争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