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页观察丨中国家居出海的“生死时速”

家居企业在多年的出海实践中,早已深刻认识到低成本扩张无法带来持续竞争力,只有通过品牌化、全球化和高附加值发展,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近段时间,中美关税博弈持续发酵,巨变接踵而至。

美国作为中国家居出口的最大市场,家具、灯具、陶瓷等品类年出口额超千亿美元,在如此高的关税壁垒下,家居行业必然首当其冲受到影响。

要在这场前所未有的生存考验中找到新的生意阵地,才能在“后关税时代”成功突围。

关税战下的

“生死时速”

近年来,国内家居市场增速放缓,出海成为企业突围的关键路径。

2024年,中国家具及其零件的出口总额达到4830.34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了7%。

其中,美国一直是中国建材与家居产品最重要的出口市场,连续三年占据中国家居出口市场份额的30%以上。

主营智能家具的匠心家居,其在去年1-9月有接近90%的产品出口至美国,得益于海外市场的强劲需求,其2024年预计实现5.7亿元-6.5亿元净利润,同比增长39.91%~59.55%。

软体家具龙头企业梦百合,其去年1-9月的总营收中,北美市场也贡献了超过50%的收入,其中,近年跨境电商的爆发式增长,也进一步助推了公司的海外收入。

目前来看,中美关税博弈所带来的不确定性,已经传递到了美国市场。

根据《Strategic Insights》的调查,有41%的美国家具企业表示预计将提价11%至20%,约14%的企业表示可能提价41%至75%。

一位美国家具企业负责人表示:“我们代理有很多不同的品牌,并且已经收到价格预期上涨的邮件,这将导致我们的客户承担更为高昂的成本。”

在涨价预期之下,美国本土也掀起了家具抢购狂潮,宜家、Wayfair等平台销量激增。据悉,全美家具零售商近两周销售额增长23%,进口家具销量尤为突出。

不过,无论大众如何看待这场史诗级的关税战,这场代表着中美两个超级大国的博弈已然全面拉开帷幕。

后关税时代

的求生路

对国内家居行业而言,多元化布局已经成为了企业抵御风险的盾牌,即便中美关税博弈所带来的影响难以避免,企业也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来挪腾风险。

因此,在中美关税政策尚未完全明朗之前,家居企业们不妨再让子弹飞一会儿,然后再根据政策调整策略。

比如特朗普曾信誓旦旦要对全球所有市场征收“对等关税”,但仅在一周之内,其又宣布对部分国家“暂缓”实施关税措施,这也相当于给国内家居企业开了一个可以“绕道”的口子。

不过,美国关税政策既然可以朝令夕改,家居企业自然也不能“将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长期来看,还是需要从更多方面构筑“护城河”。

首先,降低对单一市场依赖。在此次中美关税博弈后,家居人都意识到“不确定性”才是生意经营的最大“负面影响”。

因此,家居企业更要通过积极拓展贸易伙伴、发力国内市场等方式,寻求关于业绩增长的更多稳定性与确定性。

其次,增加家居产品品牌、技术的附加值,帮助企业增厚利润垫,让企业在面对关税等成本上升时,也能通过高附加值产品来缓冲影响。

近年,智能产品、绿色产品在家居海外市场的应用不断拓展,比如智能音箱、智能控温器、智能安防等产品在海外市场需求大增,也成为了企业新的利润增长点

另外,加速全球化产能布局,规避贸易壁垒风险。

虽然,不少家居企业已经提前进行“产能外迁”,但厂商们普遍反馈海外建厂并非易事,要面临当地政策、工人培训、租金昂贵等问题。

因此,家居企业接下来还要思考如何进一步提高海外工厂的效率,不仅将工厂“搬出去”,还要将工厂模式“复制出去”,比如打造全球化柔性供应链、数智化体系等。

最后,承接内需,推进双循环协同,挖掘“以旧换新”“适老化改造”,让国内、海外市场开拓并进,形成内外共振。

除此以外,京东、美团、苏宁等均推出了“出口转内销”扶持计划,帮助家居企业打开内销新出口。

抖音、美团表示将通过供应链能力和直采等优势,帮助外贸企业加快打开国内销路;京东宣布将在未来一年内大规模采购不低于2000亿出口转内销商品……

家居企业在多年的出海实践中,早已深刻认识到低成本扩张无法带来持续竞争力,只有通过品牌化、全球化和高附加值发展,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长远来看,关税战的硝烟终将散去,但全球化竞争永不止息。

家居行业唯有灵活调整战略,才能应对各种挑战和机遇,并跑出中国制造的加速度。


本文为家页原创文章,著作权归家页所有,未经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如有转载需求请及时通过评论处与我方联系。

家页公众号传外部网站文章底部的图片.jpg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