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再度隐债问责释放什么信号?

本文来自格隆汇专栏:中信证券研究;作者:明明 李晗等

预计短期内城投市场融资也将继续维持偏紧的趋势

2025年4月18日,财政部通报了近年来查处的六起隐性债务问责典型案例,这也是继2022年以来,财政部第五次通报隐性债务问责典型案例。此次问责可归纳为违规捆绑包装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化债不实、保底量和最低量保证、通过国企垫资和筹资等方面,问责范围的扩大也是彰显出政府对于隐性债务“遏增化存”的决心。在此基调下,叠加近期3号指引对于城投转型后发债的规范,预计短期内城投市场融资也将继续维持偏紧的趋势。

财政部通报六起隐性债务典型案例。

2025年4月18日,为进一步严肃财经纪律,发挥警示教育作用,坚决遏制新增隐性债务,财政部通报了近年来查处的六起隐性债务问责典型案例。2022年以来,每年财政部都会进行隐性债务问责典型案例的通报,2022年是在5月和7月,2023年为11月,2024年在9月。此次财政部隐债问责通报的时间点也为2022年以来最早。

本次问责的原因可归纳为违规捆绑包装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化债不实、保底量和最低量保证、通过国企垫资和筹资等方面。

本次隐债问责典型案例的范围也有所扩大,原因具体可归纳为违规捆绑包装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化债不实、保底量和最低量保证、通过国企垫资和筹资等。从通报金额的角度看,本轮问责涉及隐债金额达 43.70亿元,为2022年以来历次隐债问责案例通报所涉及的隐性债务规模最低值。分地区来看,本次问责分布在内蒙古、吉林、黑龙江、河南、云南和青海六个地区,其中仅河南省不是化债重点省市。

隐债问责案例的通报再次彰显政府对于隐性债务“遏增化存”的决心。

自去年11月新增10万亿化债资金后,本轮化债工作也进入新的阶段,地方政府债务压力也得到有效的缓解。此次财政部通报六起隐债问责案例,对新增隐性债务和化债不实等违法违规行为予以严肃处理,再次充分彰显“坚决遏制隐性债务增量,妥善处置和化解隐性债务存量”的决心,以实际行动展现“防止一边化债一边新增”的态度,不断地深化和推进化债工作。

短期内,预计城投融资仍将维持偏紧的趋势。

2023年4季度一揽子化债开展之后,城投债融资用途限于借新还旧,且在压缩债务规模的大前提下,城投市场整体呈现净流出趋势。而今年以来,市场对于城投融资是否边际宽松的讨论有所增加,但从政策的角度来看,3号指引也再次规范了城投转型后的发债要求,体现出对于融资管控的态度。而此次财政部又再次通报了六起隐债问责的案例,也是再次彰显出监管层面对于隐性债务“遏增化存”的决心,在此背景下,预计短期内城投市场融资也将继续维持偏紧的趋势。

风险因素:

监管政策超预期收紧;财政政策超预期;个别信用事件冲击等。 

注:本文节选自中信证券研究部已于当日发布的《晨会》报告,分析师:明明  李晗  徐烨烽  俞柯帆  来正杰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