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基研》星月/作者 杨起超 时风/编审
近年来,国内军机增量及换代需求旺盛,国产民机商业化加速,低空经济蓬勃发展,航空制造业及相关零部件行业前景广阔。其中,复合材料正成为航空装备的关键材料。安徽佳力奇先进复合材料科技股份公司(以下简称“佳力奇”)专注于先进复合材料零部件的研产销及相关服务,迎来了发展良机。2024年,佳力奇营收同比上涨35.41%,凸显其成长韧性。
凭借在材料设计、工艺优化、质量控制、敏捷交付以及技术服务等方面的综合优势,佳力奇与主要客户建立了稳固的合作关系,形成显著的先发优势。值得关注的是,佳力奇与核心客户航空工业的合作历史超过九年,合作深度和广度持续提升。2024年,佳力奇在航空领域实现多个新项目转产落地。同时,佳力奇完成了民机、航天、低空经济等领域多家客户的深入对接、供应商准入及项目转产落地工作,培育了第二增长曲线。
一、国内军机增量及换代需求旺盛,国产C919客机订单量超1,400架
近年来,国内空军装备的换代升级与批量列装已进入快车道;国产商用飞机陆续进入批量生产阶段;低空经济蓬勃发展。国内航空制造业进入快速发展时期。
1.1、国内国防预算稳步增长,部队武器装备现代化进程加速
近年来,为保障国防和军队现代化进程同国家现代化进程相适应,全面提高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战略能力,如期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国内国防支出预算稳步增长。
据财政部数据,2021-2025年,国内中央本级安排国防预算分别为1.36万亿元、1.45万亿元、1.55万亿元、1.67万亿元、1.78万亿元,增速分别为6.8%、7.1%、7.2%、7.2%、7.2%。
从占GDP的比例来看,国内的国防支出保持在GDP的1.5%以下,远低于俄罗斯、美国等国家,与经济地位不相称,未来提升空间显著。
武器装备现代化是现代军事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国防和军队现代化的重要标志。近年来,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国内加快武器装备更新换代步伐,构建现代化武器装备体系。
国防预算的持续增长是军工行业长期发展的核心保障。稳定的军费投入为装备研发、技术升级及产能扩充提供了确定性保障。
1.2、国内在役军机数量为美国25.37%,先进军机加速列装
军用飞机凭借抢占制空权、快速机动、高火力等特性,已经成为现代战场决胜的关键因素。随着装备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国内已进入加速列装军机补齐数量短板、加速升级换装提升先进战机占比的黄金时期,军机数量的增长和更新换代需求带动军用航空制造业的蓬勃发展。
据Flight Global发布的《世界空军2025》数据,截至2024年底,全球在役军机合计52,642架。其中,美国在役军机13,043架;俄罗斯在役军机4,292架;国内在役军机3,309架,数量为美国在役军机的25.37%。
可见,美国仍然拥有全球绝对领先的空军力量,国内军用航空制造业任重而道远。
从军机代际看,国内目前仍然有相当数量的现役二代机,五代机占比偏低。近年来,国内正通过“跨越-2030”装备工程加速提升先进战机占比。
目前,国内歼-20隐身战机已形成三个整建制旅战斗力;运-20战略运输机完成脉动生产线升级,预示着运-20B型飞机或许将步入大规模生产阶段;空警-500预警机、歼-16D电子战机逐步列装;歼-35系列新一代战机也已经亮相入列。可以预见,国内先进军机列装将加速推进。
1.3、国产C919客机订单量超1,400架,2026年国内低空经济规模或突破万亿元
自主研制大飞机是一项国家战略,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明确国内将重点推动C919大型客机示范运营和ARJ21支线客机系列化发展。
近年来,在C909、C919等国产民机的推动下,国内民机产业高速发展。
其中,C909飞机是国内首次按照国际民航规章自行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短程新型涡扇支线客机,目前已正式投入航线运营。C919大型客机是国内首款按照国际通行适航标准自行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喷气式干线客机。2017年5月5日成功首飞,2022年9月29日获得中国民用航空局颁发的型号合格证,2022年12月9日全球首架交付,2023年5月28日圆满完成首次商业飞行。
截至2025年2月,C919全球订单已突破1,400架,意向订单金额超千亿美元。在国内市场,国航、东航、南航三大航司各预订了100架。在国际市场,文莱骐骥航空签署了30架的订单,并有超过20家的东南亚及中东航空公司开始了相关的考察工作。
目前,C909及C919的生产能力在逐步攀升。据航班管家数据,截止2024年12月末,C909累计交付157架,C919累计交付16架。据中国商飞的规划图,C919客机2025年的年产能将提升至75架。展望至2027年,C919的年产能预计将进一步跃升至150架。
据工信部预计,在未来10年中,全球将需要干线飞机1.2万架、支线飞机0.27万架、通用飞机1.83万架、直升机1.2万架,总价值约2万亿美元,市场具有可观的增长空间。
同时,近年来,国内低空经济凭借其广阔的市场潜力、技术创新及产业链之间的深度融合,实现快速发展。中央各部委已发布2024年至2030年的低空经济政策,旨在推动低空经济形成万亿级市场规模,市场前景广泛。
据赛迪研究院数据,2023年,国内低空经济规模为5,059.5亿元,增速高达33.8%。预计到2026年,国内低空经济规模有望达到10,644.6亿元。
综上,近年来,国内已进入加速列装军机补齐数量短板、加速升级换装提升先进战机占比的黄金时期。同时,国产民用飞机正加速商业化进程,国内低空经济快速发展。由此,国内航空制造业整体景气度上升。
二、近五年航空航天复材市场规模CAGR达13.7%,国内军机复材用量占比升至20%
航空零部件行业处于整个航空制造业的中前端,是航空制造业的基础性产业。其中,航空复材零部件凭借轻量化特性和优异的性能在航空制造业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2.1、国内航空零部件市场规模超400亿元,近五年航空航天复材市场规模CAGR为13.7%
近年来,国内军民用航空装备快速发展,新装备及存量装备的配套需求快速增长,国内航空零部件市场规模不断增长。
据华经产业研究院数据,国内航空零部件市场规模从2018年的230.5亿元增长至2023年的401.3亿元,年复合增长率约为11.72%。
相比传统金属零部件,航空复材零部件在比强度、比模量、耐疲劳性、耐腐蚀性等技术指标方面具备明显优势,可有效减轻航空器重量、提升航空器产品性能。
据中简科技招股说明书,用碳纤维复合材料代替钢或者铝,减重效率可达到20%-40%。飞行器减重可在节省燃油的同时扩大作战半径,提高了战场生存力和战斗力。
据中国复合材料学会数据,2020-2024年,国内航空航天复合材料市场规模分别为456.75亿元、508.67亿元、578.76亿元、664.32亿元、764.59亿元,CAGR达13.7%。中商产业研究院预计2025年国内航空航天复合材料市场规模将增至874.23亿元。
2.2、国内军机复材用量占比已提升至20%,航空复材国产化率突破90%
航空复合材料的用量已成为衡量航空装备先进性的重要标志,复合材料正成为航空以及国防装备的关键材料。
在军用飞机领域,复合材料在国内军机的用量占比不断提升。据华泰证券研究报告数据,复合材料在国内军机的用量已从最初的1%左右提升至20%左右。
预计随着相关复合材料和结构材料技术的突破,未来国产军机的复合材料用量占比将提高到29%左右。
在国产民用飞机领域,借助国产大飞机项目的成功,航空复材市场需求有望快速增长。据中国商飞官网数据,C919的复合材料用量占比为12%,相比国外先进机型仍存在一定差距;C929的复合材料用量占比超过50%,可与国外先进机型比肩。
在低空经济领域,复合材料凭借轻量化、可一体化设计、高比强度及耐腐蚀等特性,显著降低了飞行器自重并延长续航能力。据Stratview Research数据,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的复材用量占比达70%以上。
随着低成本制造、绿色材料及智能化技术的突破,低空装备将成为复合材料未来规模化应用的重要场景。
目前,航空复材零部件制造业所使用的复合材料主要为碳纤维增强的树脂基复合材料。国内正加快提升复合材料及其原材料国产化率,以降低航空复材零部件制造成本,扩大应用范围。
在航空复材方面,国内自主研发的T800级碳纤维预浸料性能达国际先进水平,2024年航空复材国产化率突破90%。
在碳纤维方面,国内T1000级碳纤维材料已取得了重大突破,完全拥有研发和生产百吨级T1000碳纤维的能力,打破了西方国家的技术垄断。
作为碳纤维的前驱体,高质量的聚丙烯腈原丝是制备高性能碳纤维的前提条件。国外先进企业生产聚丙烯腈原丝的工艺以干喷湿纺工艺为主。目前国内企业已突破相关技术壁垒,预计未来国产替代可获突破性进展。
综述之,近年来,国内航空制造业持续发展,带动航空零部件市场规模不断增长。其中,航空复材零部件可有效减轻航空器重量、提升航空器产品性能,市场需求持续提升。国内航空器复材用量占比呈上升趋势,航空航天复合材料市场规模快速增长。同时,国内正加快提升复材及其原材料国产化率,以降低航空复材零部件制造成本并扩大应用范围。
三、2024年营收较上年同期上涨35.41%,与航空工业合作历史逾九年
作为一家专注于先进复合材料零部件领域的企业,佳力奇抓住市场机遇,近年来经营规模呈上升趋势,并积累了优质的客户资源和良好的市场口碑。
3.1、2024年营收同比增长35.41%,负债率整体呈走低趋势
据东方财富choice数据,2020-2024年,佳力奇营业收入分别为2.35亿元、4.28亿元、5.92亿元、4.63亿元、6.27亿元,近五年CAGR达27.81%;归母净利润分别为0.54亿元、1.29亿元、1.50亿元、1.03亿元、1.00亿元,近五年CAGR为16.57%。
其中,2023年佳力奇业绩下滑主要原因系受宏观环境等因素影响,下游主要军用飞机主机厂释放需求放缓、采购定价政策调整,佳力奇新增主要批产项目合同签订及产品交付与验收有所延迟、产品价格下降。2024年,佳力奇主要客户的订单需求增加,营收同比增长35.41%。
到2025年1-3月,佳力奇实现营业收入1.82亿元,实现归母净利润0.11亿元。
与此同时,近年来佳力奇的资产负债率整体呈逐年下降趋势,偿债能力提升。
据东方财富choice数据,2020-2024年及2025年1-3月,佳力奇的资产负债率分别为45.59%、33.99%、37.05%、24.96%、20.62%、23.61%。
此外,佳力奇拟每10股派发现金红利2.00元(含税),体现了其与投资者共享发展成果的意愿。
3.2、与核心客户航空工业合作历史超过九年,具备先发优势
作为最早进入航空复材零部件市场的民营企业之一,佳力奇凭借材料设计、工艺优化、质量控制、敏捷交付以及技术服务等方面的综合优势,通过建立全面客户关系管理体系和多层次的客户沟通机制,与业内主要客户建立了深入、稳定的合作关系,具备先发进入优势。
目前,佳力奇客户覆盖航空工业下属多家飞机主机厂和科研院所、军方科研生产单位以及国内其他知名航空复材零部件制造商。
其中,佳力奇和核心客户航空工业在合作深度和广度方面持续提升。
2015年,佳力奇与航空工业下属客户A开始正式合作,合作领域由最初的单一结构零件拓展至尺寸及结构多样化的整体构件,应用装备范围由无人机扩大至歼击机、运输机、靶机及导弹等多项重点型号装备。
同时,佳力奇和核心客户航空工业下属单位的合作家数持续增加,至2024年佳力奇合计为航空工业下属9家主机厂、科研院所销售产品和提供服务。
需要指出的是,军工市场具有明显的“先发优势”特点。为维护国防体系安全,装备部队的列装产品及其配套与保障装备在短期内一般不会轻易更改。
截至2024年末,佳力奇已连续七年被航空工业下属核心飞机主机厂评为“金牌供应商”/“优秀供应商”,被航空工业集团评为“2024年度优秀供应商”。
随着国内飞机主机厂航空零部件配套的外部协作深化进程加速推动,航空零部件市场规模将逐渐扩大,佳力奇的先发进入优势将为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技术和市场基础。
四、引入先进设备提升加工精度达±0.1mm,拓展新市场培育第二增长曲线
多年来,佳力奇深耕于军用航空领域,核心产品为飞机复材零部件以及导弹复材零部件,同时其利用复合材料零部件领域的研发和制造能力,开展相关制造及技术服务,有节奏、有优先级的逐步突破新市场业务拓展。
4.1、引入国内外先进设备提升智造水平,加工精度达±0.1mm
自成立以来,佳力奇已承担众多型号航空复材零部件的研发、设计和制造,产品广泛应用于歼击机、运输机、无人机、教练机、靶机、导弹等重点型号装备。
可靠的产品质量是佳力奇获得客户认可的关键。
由于航空复材零部件应用场景的特殊性,其对产品质量的可靠性和稳定性要求极高,一旦加工出现大批次质量问题,可能会影响产品的按期交付。佳力奇建立了覆盖生产全流程的质量检测体系,有效提升产品稳定性、良品率和完成效率,产品质量控制水平受到客户好评。
近年来,佳力奇将复合材料的制造工艺与数字化智能制造技术相融合,引入了国内外先进的五轴数控加工中心、超声检测设备以及自动铺丝铺带设备,全面提升了产品生产线的自动化、数字化以及智能化水平,在增强制造能力的同时提升产品质量稳定性。
目前,佳力奇拥有20m级龙门式自动铺丝铺带机1台;机器人式自动铺丝机1台,旋转直径达4m,最大模具载重可达20吨。佳力奇还配备热压罐8台,最大尺寸18m*Ф5.5m,最高加热温度450℃,最高压力4.0Mpa;同时有RTM、固化炉、模压机等成型设备。佳力奇还引进了6台五轴数控机床,最大加工尺寸达20.5m*5m*2m,加工精度达±0.1mm,可高效率完成高精度加工需求。佳力奇另有完备的航空复材零部表面喷漆设备,可加工最大零部件尺寸达15m。
4.2、2024年诸多新项目转产落地,开拓新市场扩大多元业务
2024年,佳力奇持续在航空领域深耕细作,全年实现多个新项目转产落地,重点型号管道项目顺利转产、多款主战型号机翼大壁板合格交付,其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收入规模再创新高。
新市场方面,佳力奇完成了民机、航天、低空经济等领域多家客户的深入对接、供应商准入及项目转产落地工作,有效支撑了其战略布局实现,为佳力奇第二增长曲线注入活力。
同时,佳力奇自研的材料体系已于2024年12月通过了相关检测认证机构组织的鉴定评审,并已上机进行验证,迈出向材料供应商拓展的重要一步。此外,佳力奇检测中心通过了CNAS资质认证,检验检测业务顺利开展。
综上,佳力奇已承担众多型号航空复材零部件的研发、设计和制造,其产品质量可靠,性能稳定。佳力奇引入诸多国内外先进设备,提升智能制造水平,增强制造优势并提升产品质量稳定性。在深耕军工航空领域的同时,佳力奇拓展民机、航天、低空经济等市场、自研材料体系成功应用、检验检测业务顺利开展,业务进一步多元化。
五、近三年研发投入累计超亿元,七大核心技术构筑护城河
航空零部件制造体量较大,且种类繁多、工序复杂、专业性强,各环节零部件设计、制造、加工和装配有着极高的工艺要求与技术壁垒。
5.1、近三年研发投入累计1.05亿元,研发人员中本科及以上学历占比79.55%
作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佳力奇重视技术创新,通过持续的研发投入不断提升生产工艺技术水平和制造水平。
2022-2024年,佳力奇累计研发投入金额达1.05亿元,占累计营业收入的比例为6.22%。2025年1-3月,佳力奇研发投入为1,214.23万元,同比增长31.99%。
多年来,佳力奇构建了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的技术创新体系,形成了产品、工艺开发经验丰富的研发团队。
截至2024年12月,佳力奇拥有研发人员88人,占员工总数的比例为10.37%。其中,硕士学历17人,占比19.32%;本科学历53人,占比60.23%。
5.2、七大核心技术构建全业务链技术体系,获发明专利22项
经过多年创新和积累,佳力奇掌握了快速响应客户需求的柔性工艺设计技术、外形精准控制技术、非金属工装成型技术、缺陷控制技术、复杂结构整体构件胶接成型技术、高精密专用数控切割技术以及覆盖生产全流程的质量检测技术等七项核心技术。
依托核心技术,佳力奇形成了覆盖材料设计、工艺设计、结构设计、工装设计、仿真优化、制造控制、无损检测、理化性能检测的全业务链完整技术体系,重点突破材料工艺适配性、批产稳定性、服役可靠性等工程化难题,形成以材料创新驱动工艺突破、工艺优化反哺材料升级的协同发展模式,为客户提供兼具技术先进性与经济可行性的综合解决方案。
截至目前,佳力奇已经取得85项专利,其中发明专利22项,实用新型专利63项,先后参与了11项国家标准的起草制订并已发布实施。
2024年,佳力奇在材料开发、智能制造、成型工艺、结构功能一体化、低成本制造等方面取得新成果。与航天科工某研究所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并在电磁功能复合材料领域进行深入合作,
在结构功能复合材料领域实现突破,研发实力进一步提升。
总的来说,近年来国内国防支出预算稳步增长,军队武器装备现代化进程加速,军机增量及换代需求旺盛;大飞机项目持续推进;低空经济蓬勃发展。在上述背景下,国内航空制造业整体景气度上升,带动航空零部件市场规模增长。其中,航空复材零部件凭借轻量化特性和优异的性能持续扩大应用范围,复合材料在国内军机的用量已从最初的1%左右提升至20%左右。
深耕先进复合材料零部件领域多年,佳力奇重视研发创新,形成了七大核心技术,构建了全业务链技术体系,为客户提供兼具技术先进性与经济可行性的综合解决方案。同时,佳力奇拓展民机、航天、低空经济等市场、自研材料体系成功应用、检验检测业务顺利开展,逐步实现业务多元化。作为最早进入航空复材零部件市场的民营企业之一,佳力奇与主要客户建立了稳固的合作关系,具备先发优势。其中,佳力奇与核心客户航空工业自2015年开始合作,双方合作深度和广度方面持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