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度传感器(Temperature Sensor)是感知温度变化并将其转换为可输出信号的核心元件,广泛应用于工业自动化、医疗设备、消费电子、汽车、家电及气象监测等领域。按测量方式可分为接触式和非接触式,按材料特性分为热电阻和热电偶。其核心价值在于为各行业提供精准的温度监测与控制,支撑设备智能化与效率提升。
二、全球市场规模与增长趋势
根据QYResearch数据:
2024年全球市场规模:58.9亿美元
2031年预测规模:83.25亿美元
2025-2031年复合增长率(CAGR):5.1%
增长驱动因素:
工业自动化升级:制造业4.0推动高精度传感器需求;
新能源汽车与医疗设备:电动汽车电池热管理、医疗设备温控需求激增;
智能家居普及:家电产品智能化对温度监测的依赖性增强。
三、供应链结构与上下游分析
供应链结构
上游:原材料(如铂、镍等金属)、半导体芯片、封装材料;
中游:传感器制造(核心厂商主导设计、生产与封装);
下游:消费电子(33%)、汽车(22%)、工业设备(18%)、家电(12%)、医疗器械(8%)等。
上下游挑战与机遇
上游:原材料价格波动、半导体短缺风险;
下游:
消费电子:技术迭代快,需求弹性高;
汽车:对高精度、高可靠性要求严苛;
医疗:需满足FDA等合规认证。
四、主要生产商与竞争格局
全球核心厂商
企业名称国家/地区市场份额占比核心优势
Sensata美国5%汽车传感器技术领先
Amphenol美国4%军工与工业领域布局广泛
Texas Instruments (TI)美国3%半导体集成化解决方案TDK日本2%材料研发与精密制造能力
STMicroelectronics瑞士1%欧洲市场渠道优势
Shenzhen Ampron Tech中国1%成本优势与快速响应能力
市场集中度:前五大厂商占全球14%,行业分散,中国企业以性价比优势占据中低端市场。
中国企业角色
优势:全球最大市场(54%份额),产业链完整,劳动力成本较低;
挑战:高端技术依赖进口(如MEMS传感器芯片),品牌溢价能力不足。
五、政策环境与区域市场影响
美国关税政策冲击
影响:出口成本增加10%-15%,供应链重构需求迫切;
应对策略:
区域制造中心:在东南亚(越南、马来西亚)设厂,规避关税壁垒;
本地化生产:在墨西哥、巴西等拉美市场建立组装线。
“一带一路”机遇
深化合作:与金砖国家(印度、俄罗斯)共建产能合作区;
区域协同:通过中东(土耳其、埃及)辐射非洲市场。
《2025-2031全球与中国温度传感器市场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报告中,QYResearch研究全球与中国市场温度传感器的产能、产量、销量、销售额、价格及未来趋势。重点分析全球与中国市场的主要厂商产品特点、产品规格、价格、销量、销售收入及全球和中国市场主要生产商的市场份额。历史数据为2020至2024年,预测数据为2025至203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