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鼎佳精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鼎佳精密)北交所IPO于2025年4月30日提交注册,然而公司自2024年6月递交招股书以来,历经两轮问询及多次募资计划调整,其中涉及到的突击分红、产能消化风险、财务真实性及客户依赖等问题持续引发关注。
突击分红套现疑云,实控人关联引质疑
作为一家主营消费电子功能性器件与防护性产品的企业,鼎佳精密在IPO过程中实控人夫妇的“套现”,在递交招股书前突击分红超3000万元,且实控人李结平、曹云夫妇合计控制公司89.77%的表决权,家族式治理结构与资金运作模式令投资者担忧上市动机。
招股书显示,2022年及2024年,鼎佳精密分别突击分红1980万元和1500万元,合计3480万元。其中,实控人李结平、曹云夫妇直接及间接持股比例达89.77%,累计分得超3100万元。
此外,鼎佳精密的家族式治理结构进一步加剧了市场对其“套现”动机的质疑。截至招股书签署日,李结平直接持股61.86%,并通过员工持股平台昆山臻佳控制2.70%的表决权;曹云直接持股25.21%。二人合计控制公司89.77%的表决权,形成绝对控股。
更值得关注的是,李结平、曹云夫妇的亲属广泛参与公司经营。例如,李结平的外甥李水兵担任董事会秘书、副总经理,外甥女李水琴任采购部采购员,曹云的胞妹曹绪娟任人力资源部招聘专员。
此外,李结平的胞弟、妹夫、女婿等亲属也在公司控股子公司担任要职。这种“家族式”治理结构导致公司重大决策完全由实控人夫妇主导,中小股东难以形成有效制衡。
更值得关注的是,李结平、曹云夫妇的亲属广泛参与公司经营。李结平的外甥李水兵担任董事会秘书、副总经理,其外甥女李水琴任采购部采购员,表弟计结喜任生产部模切工;曹云的胞妹曹绪娟任人力资源部招聘专员。
同时,李结平的胞弟李结高、妹夫徐新宏、女婿程斌分别在控股子公司昆山鼎佳、重庆鼎佳担任物流部主管、业务部副总经理及包材事业部总经理。目前来看,实控人家族成员不仅占据关键管理岗位,还通过昆山臻佳间接持有公司股份,形成利益共同体。
此外,鼎佳精密的家族关联关系在关联交易中体现得尤为明显。2021年,公司子公司昆山鼎佳以62.78万元的价格从新赫睿(曹云胞弟曹绪威曾持股90%的企业)收购机器设备,而新赫睿已于2022年7月注销。尽管公司声称交易价格公允,但实控人家族在企业经营中的深度介入,仍令市场对其财务透明度存疑。
此外,鼎佳精密曾向实控人李结平、曹云夫妇收购旗下企业股权,但收购前已为相关企业提供连带责任保证,涉嫌违规担保。如2020年,公司为实控人控制的飞博特提供连带责任保证,随后于2021年以13.83万元的价格收购李结平持有的飞博特44%股权。此类“先担保后收购”的操作,进一步加剧了市场对其涉嫌利益输送的质疑。
外协加工份额持续攀升,供应商资质存疑引拷问
鼎佳精密的外协加工份额不断上升、供应商资质异常等问题也引发市场与监管高度关注,这家主营消费电子功能性器件与防护性产品的企业,持续依赖外协加工,且部分供应商存在参保人数为零、成立次年即合作等异常现象,其业务独立性与财务真实性遭受质疑。
根据招股书显示,2022年至2024年,鼎佳精密外协加工采购金额分别为公司采用外协加工模式按照采购总额合计金额分别为 5,250.47万元、6,483.11 万元和 8,323.33 万元。可以看出的是,过去三年,鼎佳精密对外协加工的依赖度持续增长。
同时,招股书显示在2022年至2024年度间,鼎佳精密与前五名外协加工商的累计交易金额分别为1,318.41万元、1,993.54万元、3,361.48万元,占同类交易金额比例分别为25.11%、30.75%、40.34%。可以看出,鼎佳精密与前五名外协加工商的累计交易金额比例正在大幅扩大。
此外,鼎佳精密的外协供应商资质问题尤为突出。2021年前五大供应商之一的昆山霖胜富,参保人数为零却贡献1,093.65万元采购额。其外协加工业务规模与参保人数严重不匹配。类似情况普遍存在:苏州鑫远讯、思凯瑞等供应商成立次年即合作,参保人数多为零或个位数。
更蹊跷的是,2022年外协加工供应商前五企业中的邦德电子,虽为高新技术企业,但2022年参保人数为0人,2023年、2024年分别仅18人、17人;正达电子注册资本300万元,未实缴资本,自2018年成立以来参保人数均为0人;东洁电子注册资本5万元,2023年参保人数为1人,更早之前参保人数为0人。
这些空壳供应商的存在,不仅导致鼎佳精密外协加工成本结构异常,更引发市场对其是否存在虚增成本或利益输送的质疑。如同业公司光大同创外协加工占比更高,但其制造费用占比达28.11%,远高于鼎佳精密的10.94%。
鼎佳精密声称,外协加工仅涉及工艺简单或特殊需求的产品,关键环节仍由公司掌控,外协供应商不涉及核心技术工艺,因此不会影响业务独立性和完整性。然而,公司外协加工份额的持续攀升,已对其业务独立性构成实质性挑战。
产能利用率下滑,IPO募资扩产合理性存疑
鼎佳精密的IPO募资扩产计划同业也是引发市场的强烈质疑,目前公司在自有产能利用率不足、业绩持续下滑的背景下,仍计划通过IPO募资大幅扩产,其扩产必要性、合理性及产能消化路径成为关注的焦点。
根据招股书显示,鼎佳精密功能性产品与防护性产品的产能利用率均呈现明显下滑趋势。2021年至2024年,功能性产品产能利用率从97.27%降至86.50%,防护性产品产能利用率从96.49%降至75.45%。尤其在2023年,两大产品产能利用率均跌破80%,显示公司现有产能尚未充分利用。
然而,鼎佳精密仍计划通过IPO募资2.55亿元,用于扩产项目。其中,“消费电子精密功能性器件生产项目”预计新增产能15亿件/年,“包装材料加工项目”预计新增防护性产品产能1.5亿件/年。
而上述项目达产后,公司功能性产品产能将新增现有产能的3.7倍,防护性产品产能将新增现有产能的3.1倍。这一激进扩产计划引发市场对其“内卷式”竞争的担忧,对此监管层亦在问询中要求公司说明扩产必要性及产能消化路径。
同时,鼎佳精密的业绩表现进一步加剧了市场对其扩产计划的质疑。2021年至2024年,公司营业收入分别为3.92亿元、3.29亿元、3.67亿元、4.08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7503.49万元、5325.34万元、5198.73万元、5955.14万元。尽管2024年营收与净利润有所回升,但仍未恢复至2021年水平,且净利润连续两年下滑。
鼎佳精密IPO募资扩产计划遭质疑,暴露了其业务模式与治理结构的深层次问题。在消费电子行业增速放缓、公司盈利能力下滑的背景下,鼎佳精密仍坚持激进扩产,其上市动机与业务可持续性引发市场质疑。
目前,鼎佳精密尽管已过会北交所并提交注册,但公司如何平衡扩产需求与自有产能利用率、如何提升供应商资质透明度,仍是其未来必须回答的问题。对于投资者而言,鼎佳精密的IPO更像是一场激进扩产下的“豪赌”,而中小股东能否从中分得一杯羹,仍需打上问号。对于IPO后续进展,财闻网将持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