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金:供给优势促使国产化提速

本文来自格隆汇专栏:中金研究 作者:郑宇驰 张文朗等

近年来中国制造业国产化提升

近年来中国制造业国产化提升。而跨地区比较来看,中国制造业国产化也是主要地区中最高的。中金研究认为,不同于传统的进口替代战略,供给优势推动中国制造业国产化提升,体现为出口产品相对于进口产品竞争力的不断提升。一是中国制造业国产化提升可能伴随部分产品的价格竞争力有所上升,二是中国出口产品相对于进口产品的范围也在扩大。

近年来中国制造业国产化提升。中金研究在《“准平衡”复苏|2025年下半年宏观经济展望》中计算了近年来中国制造业国产化率,根据统计局和海关总署数据推算,从2012到2024年,中国制造业国产化率[1]由87.3%上升到了92.0%,呈现稳步提升态势,尤其是疫情后的近三年来更是呈现加速上升态势。分制造业行业来看,从2012到2024年,仪器仪表、通信设备计算机和其他电子设备、专用设备分别提升40.0、29.8、12.1个百分点,提升幅度较高;从绝对水平来看,2024年这三个行业的国产化率水平是所有制造业行业中最低的,分别为72.0%、76.5%、86.0%,而所有制造业行业中国产化率最高的三个行业分别是电气机械和器材、金属制品、纺织品,2024年国产化率分别为99.1%、98.9%、98.0%。

跨地区比较来看,中国制造业国产化也是主要地区中最高的。中金研究根据ADB(Asian Development Bank,亚洲开发银行)的全球投入产出表计算了主要地区的制造业国产化程度[2]。计算结果显示,2023年全球主要地区中,国产化程度排名前五的地区分别为中国大陆(92.4%)、巴西(86.0%)、日本(86.0%)、印度(83.1%)、巴基斯坦(82.6%),而国产化程度排名后五的地区分别为马尔代夫(12.7%)、吉尔吉斯斯坦(21.7%)、中国香港(29.5%)、马耳他(32.4%)、老挝(37.5%)。其他主要地区国产化程度分别为韩国(78.0%)、美国(74.5%)、德国(72.9%)、越南(68.5%)、墨西哥(64.8%)。2023年相较于2000年,发达经济体中,美国、日本、德国的国产化程度分别下降了8.1、5.8、3.3个百分点。

供给优势推动中国制造业国产化提升。传统的进口替代理论认为通过限制进口可以增加对国产产品的需求,从而促进工业化。但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进口替代战略(尤其是在拉丁美洲和南亚)显然导致了国内产业受到高度保护且效率低下,同时抑制了出口并减少了外汇收入,而推行出口导向战略的国家似乎表现得更好[3]。中金研究认为,区别于传统的进口替代战略,中国制造业国产化提升的背后主要是由供给优势推动的,体现为出口产品相对于进口产品竞争力的不断提升。

中国制造业国产化提升伴随出口价格相对于进口价格下降。近年来中国出口价格增速持续低于进口价格,2025年5月,中国制造业出口价格指数同比下降1.2%,而制造业进口价格指数同比上升4.3%。分行业来看,2024年相较于2021年,国产化率上升较多的行业往往也伴随着出口价格增速较进口价格增速更低。而从绝对值来看,2024年中国HS8位产品出口与进口价格之比中位数为0.39,75%分位数为0.91,即分别有50%、75%的中国HS8位产品出口价格仅为进口的价格的39%、91%,而2021年这两个比例分别为46%、101%。中金研究认为,多数产品出口价格低于进口价格主要是由于这部分出口产品和进口产品并非完全同质,进口产品相对出口产品或更为高端,从而有一定质量或品牌溢价。排除进出口产品不完全同质的因素以外,可能也部分反映了中国出口产品的价格竞争力有所上升。

中国出口产品相对于进口产品的范围也在扩大。从2015到2024年,中国出口但是不进口的HS8位产品数量占整体出口产品数量的比重由5.5%上升到了9.0%,而中国进口但是不出口的HS8位产品数量占整体进口产品数量的比重由4.2%下降到了3.2%。

图表1:中国制造业国产化率

资料来源:iFinD,中金公司研究部注:国产化率=1-进口/总产出

图表2:中国分行业制造业国产化率

资料来源:iFinD,中金公司研究部注:国产化率=1-进口/总产出

图表3:2023年各地区制造业国产化程度

资料来源:ADB,中金公司研究部注:国产化程度=1-进口/(进口+总产出)

图表4:2023年较2000年各地区制造业国产化程度上升幅度

资料来源:ADB,中金公司研究部注:国产化程度=1-进口/(进口+总产出)

图表5:2024年较2021年国产化率变化以及出口与进口价格变化率差异

资料来源:Wind,中金公司研究部注:国产化率=1-进口/总产出

图表6:中国HS8位产品出口与进口价格之比箱线图

资料来源:海关总署,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7:中国只出口不进口和只进口不出口商品数量占比

资料来源:海关总署,中金公司研究部

[1]国产化率=1-进口/总产出

[2]国产化程度=1-进口/(进口+总产出)


注:本文摘自中金研究于2025年6月29日已经发布的《供给优势促使国产化提速》,分析师:郑宇驰 S0080520110001;张文朗 S0080520080009;黄文静 S0080520080004;段玉柱 S0080521080004;周彭 S0080521070001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