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生医疗ETF(513060)高开,盘中持续震荡,截止发稿,盘中微涨0.54%,成交额近4亿元,大幅溢价,买盘强烈。
成分股中多数上涨,云顶新耀涨超8%;巨子生物涨超6%;药明合联、三生制药、复星医药涨超4%;药明康德涨超3%;平安好医生、绿叶制药、翰森制药、金斯瑞生物科技等个股跟涨,涨幅均超2%。
消息面上,2025年7月1日国家医保局、卫健委联合印发《支持创新药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旨在全链条推动创新药研发、准入、支付与临床应用,满足多元化医疗需求,标志着我国创新药产业进入系统性支持新阶段。
构建全生命周期支持框架,突破关键堵点
该政策文件构建了覆盖创新药全生命周期的系统性支持框架,其核心在于打通研发、准入、支付与应用的关键堵点。最大突破在于医保数据的战略化运用,依托全国统一平台归集疾病谱与用药需求数据,开发定向服务于药企研发决策的数据产品,这在我国医保数据开放利用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同时创新性提出“商业健康保险创新药品目录”,与基本医保目录形成阶梯式保障体系,明确目录内药品不受自费率考核与集采替代监测限制,为高价值创新药开辟独立市场空间。支付机制改革同样力度显著,优化续约规则允许销售超预期的创新药谈判时降幅不高于简易续约标准,并引入“特例单议”机制对复杂病例开放按项目付费通道,显著稳定了企业长期预期。
多维驱动研发与应用转化,优化全流程
政策通过多层次制度设计强力驱动创新药研发与市场转化。研发端,不仅强化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对重点疾病领域的聚焦,更创新性鼓励险资通过专项基金形成“耐心资本”,破解研发资金长期性难题。准入端,建立医保目录动态调整与企业“点对点”政策指导的双轨机制,对重大公卫事件用药开辟临时纳入路径,显著提升准入效率。应用端,要求医疗机构在医保目录更新后3个月内召开药事会,明确禁止以药占比等指标限制创新药使用,并突破“一品两规”限制。支付端,构建基本医保、商保创新药目录、医疗互助、慈善捐赠的多元支付体系,支持商保创新药病例豁免按病种付费,同步推进医保基金预付与即时结算优化现金流。
落地执行面临关键挑战,需系统协同
政策落地仍面临系统性挑战。医院端执行效能是关键变量,尽管政策要求快速配备创新药,但医疗机构药事管理效率、临床医师对新药认知度、以及药学服务价格补偿机制(政策提及研究立项指南)的完善程度将直接影响可及性。数据安全与合规边界需高度关注,医保数据开放研发虽具突破性,但具体操作标准、隐私保护及权责界定亟待细则明确。支付能力可持续性是长期命题,创新药医保支付标准制定需精密平衡基金承受力与创新激励,商保目录的发展更依赖参保人群扩大与产品设计创新。此外,真实世界证据的应用体系仍处探索阶段,其与目录准入、支付范围调整的挂钩机制需科学严谨的方法学支撑。
需求端拉动战略转型,提升全球竞争力
该政策标志着我国创新药发展模式向“需求端拉动”的战略转型。通过医保、卫健委、药监等多部门协同,以医保数据赋能研发决策,以双目录体系构建市场分层,以破除机制障碍提升临床可及性,最终指向提升患者用药可及性与产业国际竞争力。政策特别强调支持创新药借助港澳平台及“一带一路”渠道全球化发展,将国内市场优势转化为国际影响力。未来需持续观察配套细则出台节奏、医疗机构行为模式转变、以及商保生态成熟度,这些因素共同构成政策目标达成的核心要素。
当政策东风遇上历史性估值洼地,恒生医疗ETF(513060)成为布局创新药拐点的核心载体:
1)底层资产稀缺性:重仓信达生物(医保数据开放核心受益)、药明康德(研发需求扩张直接承接者)等龙头企业,产品中部分持仓个股深度绑定支付改革与商保目录红利;
2)商业化价值重估:医保续约降幅限制+商保价格保密机制,驱动企业现金流稳定性提升,估值逻辑从"研发成本贴现"转向"商业回报折现";
3)全球化弹性释放:成份股中具备海外权益的Biotech企业占比超40%,政策助推下海外授权价值面临重估;
4)估值修复双击:板块PE处近三年8%分位,政策落地催化下,2025H2有望迎来"业绩提速+估值重塑"戴维斯双击。
5)核心配置逻辑:本次政策非短期利好,而是通过"数据赋能研发-双轨制支付-强制临床配备"构建长期增长飞轮。ETF一键捕获港股生物科技核心资产,在产业β与龙头α共振中放大投资效能。
产品风险等级:中高(此为管理人评级,具体销售以各代销机构评级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