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源 | 源媒汇
作者 | 胡青木
编辑 | 苏淮
又有一家创新药企发布了配售融资公告。
6月26日,信达生物发布的配售计划显示,公司拟以每股78.36港元的价格,向不少于6名机构投资者配售5500万股新股。这一价格较前一日收盘价折让4.9%,预计净筹资约42.65亿港元。其中,90%资金(约38.39亿港元)将投入全球创新管线研发及国际化设施布局,剩余10%用于日常运营。
截图来源于公司公告
信达生物曾在几个月前的业绩沟通会上明确表示,将加速推进国际化战略,以支撑核心管线进入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MRCT),目标是到2030年成为国际一流药企。
历经三年资本寒冬的中国创新药,在2025年终于迎来破冰时刻——港股创新药ETF从1月中旬至6月中旬涨幅一度突破70%,信达生物、科伦博泰等头部企业股价翻倍,带动板块融资潮骤起:近一个月以来,已经有5家港股药企启动配售,信达生物更以约43亿港元融资创下年内纪录。
创新药企业如此密集融资,究竟透露出了什么信号?
01
创新药企融资配售潮涌现
港股创新药企的配售融资潮始于2025年5月底,在6月达到高峰。多家头部药企密集启动融资,甚至形成了行业级的资本动作。
5月下旬,先是荣昌生物抛出约8亿港元的配售方案,打响了港股创新药企融资潮“第一枪”。进入6月,行业热度迅速攀升:科伦博泰、君实生物、信达生物、君圣泰医药等企业接连跟进,短短40天内,5家药企通过港股市场募得超80亿港元资金。
近期配售融资如此密集,背后究竟出于何种原因呢?
在政策端,2025年“两会”首次设立丙类医保目录,聚焦CAR-T、ADC等临床价值显著但价格高昂的创新药,通过“医保局主导商保药企协商定价”机制,形成“医保保基本、商保补高端”的分层支付格局,破解了高价药入院难题。
另外,国家药监局6月推出“30日快速审批通道”,覆盖全球同步研发品种和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此举将进一步激活研发效率。
而在市场端,历经多年融资冰封与估值挤压,中国创新药在2025年终于迎来反转,大额海外BD(对外授权)交易也成为点燃港股市场的重要因素之一。伴随着恒瑞医药近百亿港元IPO破冰、三生制药60.5亿美元BD刷新首付纪录,行业寒冬的阴霾被逐渐吹散。
大额BD不仅是技术实力的背书,更是重构全球医药产业链分工的开始——中国药企正从“代工者”升级为“重要参与者”。然而,唯有将BD资金转化为全球专利布局、临床数据壁垒和商业化能力的企业,才能在这场资本狂欢后真正立足国际舞台。
但是创新药研发成本极高,从实验室分子设计到全球商业化的全链条,每一步都伴随着巨额资金的持续投入。
以一款典型创新药为例,从早期靶点发现与临床前研究,到II期临床试验样本量扩大和周期延长,再到决定商业化成败的III期多中心临床,累计成本往往突破10亿美元。更遑论后续生产基地建设、商业化团队搭建及专利诉讼防御,每一步都需要资金支持。
高投入背后还伴随着高风险,临床III期失败率近四成,平均每8个进入临床的项目,最终仅有1个能获批上市,这种“九死一生”的行业特性,决定了创新药企必须通过持续融资构建资金护城河。
因此,这种特性,让资金成为药企支撑创新药研发的“血液”。
而在南下资金大幅涌入下,恒生创新药ETF年内涨幅一度超过70%,估值修复恰好为行业打开了优质融资窗口:一方面,估值回升使企业能以更低股权稀释比例获取资金;另一方面,市场回暖吸引高盛、摩根士丹利等国际机构重返生物医药赛道,进而形成“估值修复-融资落地-研发加速”的正向循环。
于是在行业回暖的背景下,信达生物等一众创新药企就出现了融资配售潮,以补充在研管线所需的资金。
02
核心产品面临考验
2011年,留美归国的俞德超博士带着“让中国患者用得起高质量生物药”的信念,在苏州工业园区创立了信达生物。
创业初期,团队在租借的办公室里起步,凭借精准的战略眼光锁定PD-1单抗这一全球抗癌领域的制高点。2018年,信达生物以31.55亿港元募资规模登陆港交所,成为当时港股未盈利生物科技公司最大IPO;同年12月,核心产品“信迪利单抗”获批上市,成为国内第二款PD-1抑制剂。
2021年,在全球生物科技行业资本热潮涌动,以及核心产品信迪利单抗商业化表现远超预期的双重驱动下,信达生物股价持续飙升,市值一度高达1500亿港元。值得一提的是,信达生物在业内被誉为“创新药二哥”,仅次于百济神州,其也是苏州生物医药行业市值最高的上市公司。
近年来,信达生物凭借精准的战略布局和持续的创新投入,业绩呈现快速增长态势。
2021年至2024年,信达生物总营收从42.61亿元跃升至94.22亿元,同期净利润也从亏损30余亿元大幅缩减至0.95亿元。公司核心产品信迪利单抗,销售额从28亿元增长至38亿元。这一增长,主要得益于该药品在肺癌、肝癌、胃癌等7大癌种的医保覆盖,以及子宫内膜癌新适应症的获批和国际化拓展。
然而在即将扭亏之际,信迪利单抗作为信达生物的收入基石,正面临PD-1赛道白热化竞争的严峻考验。
2024年石药集团PD-1获批上市并纳入医保,成为国内第五款医保PD-1,未来或将直接冲击信迪利单抗的市场份额。更严峻的是,替雷利珠单抗等竞品,通过拓展大癌种适应症(如肝癌、胃癌)持续挤压市场空间,而信迪利单抗2025年新增的子宫内膜癌适应症发病人群较小,增长动能较弱。
在此背景下,信达生物正通过多元化产品矩阵,降低对核心药物信迪利单抗的依赖。
在代谢疾病领域,双激动剂玛仕度肽于2025年6月下旬正式上市,用于成人肥胖/超重患者的长期体重控制,目前已快速启动商业化。玛仕度肽是国内获批上市的第五款减肥药,也是首款国产双靶点减重药物。该药上市后,将面临来自诺和诺德等国际巨头,以及华东医药等国内同行的双重竞争压力。
在肿瘤领域,达伯舒、捷帕力等多款新药已陆续获批上市,但这些新药所处的成熟靶点竞争激烈,后续需通过疗效优化、适应症拓展和国际化分工来实现突破。
而在研管线里,IBI343虽在高表达胃癌中展现出较高客观缓解率,但需直面阿斯利康/第一三共的III期临床冲击;IBI363获FDA快速通道资格,却难敌安进同类产品的III期数据优势。代谢领域,四靶点减重药IBI-3030虽属全球首创,但多靶点协同机制的安全性与疗效尚待临床验证,且面临礼来相关产品的疗效碾压压力。
国际化层面,国际多中心试验管线年均耗资或超15亿元,资金压力仍在;子公司早期管线因缺乏欧美人群临床验证,技术转化效率待考。这些竞争与短板,让信达生物“去单一产品依赖”的转型仍需突破多重关卡。
针对后续的进一步融资计划,以及如何平衡短期资金需求与长期股东权益稀释的矛盾等问题,源媒汇向信达生物官网投资者联系邮箱发送了问询邮件,截至发稿未获回复。
信达生物此番配售融资,更多是在研发投入与管线竞争的双重压力下,为其创新药布局的持续推进与转型争取喘息空间。
部分图片引用网络 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