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替代人体血浆?近三年亏损超4.5亿,禾元生物的葫芦里面卖的什么药?

7月1日,武汉禾元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禾元生物”)IPO申请通过上交所上市审核委员会审议,这是科创板第五套上市标准重启以来,首家过会的IPO企业。

7月1日,武汉禾元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禾元生物”)IPO申请通过上交所上市审核委员会审议,这是科创板第五套上市标准重启以来,首家过会的IPO企业。

禾元生物作为一家创新型生物医药企业,其主要是从水稻胚乳表达重组医疗上所需的人白蛋白药品,旗下在研新药HY1001(重组人白蛋白注射液)已完成III期临床试验,有望成为国内首个上市的重组人白蛋白药品。

但另一方面,公司最近三年亏损超4.5亿,且公司收入主要来自药用辅料、科研试剂等非核心产品,目前公司尚无获批上市的药品,尚未盈利。但却要募资24亿用于重组人血清白蛋白产业化基地建设项目和新药研发项目。更值得注意的是,公司产品还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核心产品专利纠纷以及医生与患者的认知壁垒。

 

水稻代替人体血浆,市场前景“大”的吓人

人血清白蛋白被誉为“救命药”,是烧伤、肝硬化和大出血患者的生命防线。

国内人血球蛋白用量非常之大,根据弗若沙利文数据,2023年中国人血白蛋白药用市场规模达到361亿元,预计2025年该市场将达到425亿元。

需求的不断上升的另一头是供给端的严格管控,国内人血白蛋白至今仍未实现自给自足。大量需求仍需要进口。而人血清白蛋白的供应主要来自于人体血浆的供应,其生产规模取决于血制品公司浆站的数量。而由于血制品公司的特殊性和战略性,国内血制品市场属于封闭存续市场,血制品仅允许白蛋白产品的进口,同时不再批准新增血制品生产企业。目前,我国具有血制品生产资质的企业共有28家。并且血制品公司的浆站建立受到了严格的审批和限制,这也是人血白蛋白至今仍未实现自给自足的原因之一。

按照WHO的相关报告,一个国家需要至少10L/千人的采浆量,来满足国民对白蛋白的基本临床需求。按我国14亿人口估算,则需超过14000吨的采浆量。

受限于国内血浆供应,一直以来我国需要依靠进口来填补供需缺口。

根据中检院批签发数据,2024年,白蛋白共批签发5470批次,其中,进口白蛋白共批签发3677批次,国产白蛋白批签发批次占比则为33%,整体与2023年持平。

Octapharma、CSLBehring、Takeda和Grifols这四家海外血制品巨头,市场份额超60%,存在较大的国产替代空间。

这便给了禾元生物一类的重组白蛋白公司机会。

一直以来,由于专利及技术壁垒等问题,全球涉足重组人血清白蛋白赛道的企业较少。再加上,白蛋白使用剂量高、用量大,对安全性、成本、规模化生产要求高,一直未能有超高纯度且安全性拉满的重组白蛋白产品出现。

目前国内有关重组白蛋白的药企的研发主要聚焦在植物细胞和酵母细胞两大表达体系。

禾元生物作为前者的代表,其重组白蛋白正是利用水稻产生出来的。实现了水稻造血”的神话。

简单来说,其将人血清白蛋白基因植入水稻染色体,利用植物光合作用实现白蛋白合成。按照公司创始人杨代常的说法,5公斤稻米提纯出的人血清白蛋白,相当于1升血浆提取的量。

2024年11月底,禾元生物宣布HY1001在确证性临床研究中成功达到研究终点。公司商业化规模的年产10吨重组人白蛋白原液及制剂cGMP智能化生产线已建成,并已获得药品生产许可证;公司已与国药控股(HK:01099)、贝达药业(SZ:300558)等多家实力雄厚、渠道广布的药品经销商签订经销协议,完成了全国30余个省市区域的销售网络布局。公司在技术和商业化上实现了“从0到1”的突破。

以血制品领域现在的龙头企业天坛生物为例,2024年实现总营业收入60.32亿元,利润总额达到25.47亿元;实现归母净利润15.49亿元。若禾元生物的重组白蛋白能够成功获批上市、大规模产业化供应,势必会如当初国产重组凝血因子上市般,加速进口替代,惠及更多患者,也会快速带动公司营业收入与净利润快速增长。

核心专利存在纠纷,连年亏损,募资24亿

如果说重组白蛋白的市场前景有多么广阔,那么禾元生物面临的困境就有多么复杂。

首先,在核心产品HY1001上市之前,公司不具备持续造血的能力。根据公司过往的财务数据显示,公司自创立以来长期处于亏损的状态,最近三年更是亏损超4.5亿元。

比亏损更可怕的是,公司目前还没有持续“造血”的能力,公司在招股说明书中坦言,收入主要来自药用辅料、科研试剂等非核心产品,目前公司尚无获批上市的药品,尚未盈利。公司净利润的增长也更多取决于外部因素,2025年第一季度公司净利润为-4819.52万元同比下滑64.38%。公司表示主要是由于上年同期公司其他收益中政府补助为1208.49万元,而本期为61.65万元;并且本期营业收入有所下降,同时管理费用、研发费用、财务费用均小幅增加,导致净利润下降。

由此可见,在公司核心产品HY1001上市之前,公司仍将处于持续缺血状态。

公司在重组白蛋白领域同样无法做到高枕无忧,一只独秀。

前文中说到,“国内药企的研发主要聚焦在植物细胞和酵母细胞两大表达体系。”其中“酵母派”代表安睿特也取得了重大突破。其宣布研发的重组人白蛋白产品国内Ⅲ期临床研究完成揭盲。初步结果显示,该产品在治疗肝硬化腹水患者低白蛋白血症具有良好的疗效,与人血白蛋白疗效相当,起效速度相近且疗效维持时间更具优势,安全性和耐受性良好。

在此之前,安睿特已经完成在俄罗斯的注册,获得欧亚经济联盟-俄罗斯联邦卫生部的批准上市,成为全球首款上市的重组人白蛋白注射液。2025年3月,该产品正式获得吉尔吉斯斯坦国家药品和医疗器械监督管理局颁发的MAH许可,海外布局持续深化拓展。

根据相关信息显示,投资26.6亿元的安睿特重组人白蛋白生产基地一期工程已经开工建设,并且根据通化市政府官网的信息,安睿特正在进行IPO上市准备工作。

安睿特的产品进度及IPO的进程同样在紧锣密鼓的推进中,并且资本实力同样雄厚,对于禾元生物而言,重组白蛋白领域竞争同样激烈。

再此背景下,禾元生物抛出24亿元的IPO募资计划便可以理解,公司表示,募资的24亿元将用于:重组人白蛋白产业化基地建设、新药研发项目和补充流动资金。其中重组人白蛋白产业化基地建设拟投入16.57亿元,新药研发拟投入6.4亿元,1亿元补充流动资金。与之前安睿特的投入来看,这一投入符合行业的通常投入规模。

面对如此庞大的募资计划,公司同样对于公司产品的未来市场前景进行了描绘,公司在回复监管问询时表示,“HY1001预计于2025年获批上市,公司将积极在上市前开展专业化的学术推广和临床教育,使临床医生充分了解产品特点和作用,提升HY1001在医生及患者中的知名度与认可度,从而提高HY1001的临床渗透率,故而假设重组人血清白蛋白在上市后次年即2026年的市场渗透率达到10%具备合理性。”

重组白蛋白作为如此新的药品形态和概念,能否在上市之后一年达到公司预期的渗透率,其结果令人期待。

核心专利陷入纠纷,是否存在不确定性?

与实控人“老东家”Ventria Bioscience的专利纠纷久拖不决,是否会成为禾元生物未来发展的“拦路虎”。

公开信息显示,Ventria Bioscience的核心技术ExpressTec是一种基于水稻的专利技术,可用于生产重组蛋白,并广泛应用于开发新的生物疗法、新型疫苗、细胞治疗、基因治疗以及细胞培养基成分和酶等领域。

研究方向看,禾元生物与Ventria Bioscience高度相似,且两公司间联系也由来已久。1999年3月至2005年4月,禾元生物实控人杨代常曾在Ventria Bioscience担任项目负责人、实验室主任/科学家及高级科学家等职务。

Ventria Bioscience认为禾元生物的技术侵犯了其专利,尤其是基于水稻生产重组人血清白蛋白的核心技术。2020年12月,美国堪萨斯州联邦地区法院受理了Ventria Bioscience对禾元生物的专利诉讼。

2021年,随着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ITC)介入调查,进一步加剧事态复杂性。ITC启动了针对禾元生物的337调查。2022年9月ITC作出终裁,对禾元生物未经授权的侵权产品发布有限排除令,禁止其在美国销售聚合体含量低于2%的重组人血清白蛋白产品。导致禾元生物拓展美国市场的计划造成打击。

2022年11月,Ventria Bioscience又向美国联邦巡回上诉法院提起上诉,并提交复审请求书,显示出“死磕到底”的决心。对此,禾元生物也没坐以待毙,2023年1月提起上诉,对ITC终裁结果提出异议。同年3月,Ventria Bioscience撤回上诉。两月后禾元生物继续推进上诉程序,于2023年5月向美国联邦巡回上诉法院提交上诉状。6月,法院批准了ITC延期至2023年7月31日提交上诉答辩状的申请。截至2024年12月30日该案仍在审理中。

尽管禾元生物坚决否认侵权指控,并强调自身技术的独立性和创新性,但专利诉讼的漫长过程已对公司造成负面影响。毕竟这场诉讼不仅涉及技术层面争议,更直接关系核心产品的未来市场布局。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