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海困局,国产数据库的艰难跃迁。
如果把数据库市场比作一片广袤的大陆,中国的顶尖厂商已然占据一片沃土,在信创政策的支持下,国产厂商发展十分火热,可以称一句“本土王者”,但国产厂商的出海道路依然荆棘遍地。
中国数据库厂商的出海之路如同一次科技版的“西天取经”,就算手握技术实力的金箍棒,取经之路也依然漫漫,道阻且长。
国产厂商出海“水土不服”
1.国际主流数据库厂商数十年来所打造的庞大的应用、工具、人才体系及用户习惯壁垒难以突破。
Gartner数据显示,2023年全球数据库市场规模为1023亿美元,同比增长12.8%。目前,全球数据库市场仍然是国际软件公司占据主导地位。亚马逊AWS、微软、Oracle、谷歌、IBM五家企业占据了全球82%的市场份额。中国数据库厂商所占份额较小。
图片来源:《财经》
以Oracle为例,为帮助企业管理和优化其数据库环境,同时会提供EMCC、RAC等工具,这些工具和产品通常被绑定在特定的客户场景中,用以满足不同企业的需求;在人才培养方面,Oracle拥有完善的三级人才认证体系,在行业内公信力极高,其中最高级别的OCM(Oracle Certified Master)认证人才薪资是行业顶尖水平。
在巨头公司已占据绝大部分市场的前提下,顶尖厂商抢先建立起了多方面的坚固护城河,如果没有突破性的创新优势,头部厂商地位几乎不可撼动,人才、资源、市场会自发的向更具优势的企业靠拢,形成覆盖全球的强大虹吸效应。
2.数据库系统迁移成本高,周期长。
如果海外企业选择更换数据库系统,那必然涉及到庞大的数据迁移、应用适配过程,周期长,工作量大,且与数据库适配的其他系统(如BI)也更支持国际主流数据库,这无疑增加了企业的决策成本,外企员工不熟悉国产数据库的相关操作,还需付出较高的学习成本,企业决策的背后是每一个与之相关的员工,能做简单的事,就不做复杂的事。
3.对于没有极高性能需求的场景,成熟的国际大数据库厂商是非常稳妥的选择,没必要冒险。
我们一直强调技术上的突破、创新,但商业需要平衡链条的两端,并不是所有的公司都需要顶尖的技术,如果它的需求只是一套可满足基本需求的数据库,选择成熟的大公司不会出错,且不需要在选型上费时费力。就像我们购买衣服,要求是日常通勤舒适,在可接受预算内,A品牌为知名度很高的国际大品牌,身边很多人都买A品牌的衣服,而B品牌影响力较差,即使它有新颖的设计款,但并不符合顾客需求,也不会被选择。
4.国产厂商国际知名度低,缺乏有广泛影响力的传播案例。
国内数据库市场发展晚,国际主流数据库厂商已占据绝大部分市场份额,因为市场份额小,没有典型的成功合作案例,不被信任,如此循环往复,难以突破。
5.政治博弈与标准限制。
中美科技竞争加剧,美方将多家中企列入被禁止购买美国芯片、量子技术等出口产品的“黑名单”;受地缘政治影响,关税变化大、不稳定,直接限制中国厂商的出海;不同国家与地区的法规各有限制,如越南的《网络安全法》规定金融、电信等领域企业必须在本国设立数据中心,这使得中国厂商需在当地追加投资建设区域性云设施。
技术标准方面,数据库国际标准主要由ISO(国际标准化组织)和IEC(国际电工委员会)主导,欧美国家占据其中的主要席位,主导议程设置,中国话语权有限。
星火如何燎原
1.借助政策支持,开拓新兴市场。
有被政治博弈限制的地区,也有被大力支持的地区。国产厂商应深耕一带一路新兴市场,利用政策协同的优势,开拓新客户。OceanBase已进入东南亚、中东、拉美等市场,服务印尼电子钱包DANA、菲律宾国民电子钱包GCash等客户,以GCash为例,应用几乎没有改造即实现平滑迁移,并可根据业务进行弹性扩展,用户数量增长近4倍。
国产数据库标杆企业达梦数据也在稳定发力,达梦创始人表示,2025年达梦数据希望重点开拓东南亚、中东欧及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市场,让更多国家用上性价比高、服务成本低的中国数据库。
2.瞄准有极致性能需求的市场,攻克高精尖城池。
面对国际顶尖厂商已经占领的成熟市场,我们难以找到突破之法,但小部分对数据库要求极高的市场仍处于各家竞争的状态,是国产数据库厂商的重要发力点。攻克高精尖城池有利于树立品牌形象,扩大知名度。
去年,阿里云瑶池数据库作为巴黎奥运会的支撑赛事系统,是中国数据库厂商在国际舞台上的一次技术实力展示。
瑶池RDS支撑了比赛和运动员排名等场景过百万QPS的并发响应,并通过跨地域的融灾实现了RPO=0和RTO<60s,为全球观众提供了稳定且流畅的观赛体验。阿里云数据库相关负责人表示:“巴黎奥运会的合作,不仅为我们「阿里云瑶池」在欧美市场的做了一次有效的 ‘技术背书’,也推动了国际市场对中国技术的信任升级,为更多的中企出海扫除了技术信任的障碍。”
3.加大海外团队的投入与建设,与当地上下游产业链供应商合作共建生态。
数据库系统并不是“一锤子买卖”、客户选用产品后涉及到的调优、维护,需要与厂商保持长期沟通,在海外设立分公司并培养专属技术团队,优先选择招聘当地人才,有利于融入当地环境,提升“被信任感”,同时积极与当地的智能分析工具、网络基础设施等上下游厂商建联合作,共建生态,提高自身品牌在当地的影响力。
如果要进行海外团队的建设,势必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资金、精力,且大概率短期内盈利不能覆盖成本,对于厂商来说是非常大的考验,初期可考虑在新兴市场进行试点,如东南亚等,不直接在欧美市场与国际顶尖厂商竞争。
4.产品更多的与国际主流平台适配,降低使用成本。
数据上云是目前数据库产业的重要发展方向,数据库厂商与国际主流云平台兼容可有效降低客户的使用成本,简化部署流程。OB Cloud全面兼容谷歌云、AWS等主流云平台,是推进出海的重要举措。
5.建设自己的开源社区,扩大影响力。
通过开源代码,可让国际客户直接审查安全性与性能,缓解对中国技术的信任危机,同时吸引众多开发者贡献代码与优化方案,加速产品国际化。
开源也可推动中国数据库从“追随者”转向“规则参与制定者”,以开源为支点撬动全球市场。PingCAP是国内标志性开源数据库厂商,从第一天起就将源代码开放出来,客户和用户都能够自行在开源社区中下载TiDB源代码进行编译。这推动了TiDB产品的创新迭代以及生态建设,并将开源延伸到商业化,与客户建立牢固的信任体系,为后续与企业达成商业合作,提供定制服务打下基础。
通过开源,与全球开发者持续不断地打磨共创迭代产品,引领技术发展走向,树立全球品牌形象。
中国厂商的出海困局是发展节奏、地缘政治、生态壁垒、品牌可信度等多方面因素造成的,仅靠厂商本身难以突破现有局面,目前仍应以国内市场为主,依靠政策支持等逐步拓展海外,出海虽艰难,但积极的尝试对于扩大中国厂商的影响力、推进人才建设、精进技术等仍有意义。
徐徐图之,每一步踩下的脚印都是记录,曾经遥不可及的终有一天清晰可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