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森特
编辑/嘉嘉
天有为深主板上市、四维智联向港交所递交、镁佳股份拟赴港上市、博泰车联网赴港IPO……进入2025年,国内智能座舱进入到了一个收获之年,大量智驾座舱企业开始集体冲刺A股和港股。
在这场冲刺IPO的背后,是国内智驾座舱企业十年多的坚守的结果:
十多年前,它们抱着拓展蓝海市场的愿景,为当时不被人看好的新能源车企研发生产车载座舱,十多年后,当初与造车新势力们“共苦”过的智驾企业终于守得云开见月明。
可以说,中国智驾座舱企业的扎堆上市IPO,不仅仅是智驾座舱这个行业的成功,更是中国整个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成功逆袭。
【1】风险押注
“想哥(李想)当时都惊了,说这么重视我们,那时候没有All in这个词,但好像就是这种感觉。”
时任德赛西威总经理的高大鹏依旧能够回忆起2016年那场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举办的战略合作签约仪式——德赛西威为理想ONE等车型提供车机系统和显示屏。
(来源:爱卡汽车)
2015年,德赛西威就已经是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中的小巨头,为全球超过60家整车厂提供车载信息娱乐系统、空调控制器等零配件,其导航系统在国内前装市占率超过30%。
反观理想汽车却是刚成立不足一年的车企,其发布的首款车型理想ONE还停留在PPT上面,没有量产车下线。
即便双方体量差距悬殊,但德赛西威依旧为理想ONE研发将仪表、中控、车控和副驾娱乐四块屏整合的四屏联动座舱驾驶系统。
其实押注智能汽车未来的不仅只有德赛西威,还有国内软件巨头东软。
从早年布局全球,为知名车企提供导航、车载信息娱乐系统等软件开发服务,到2011年,获取首个车载信息娱乐系统的软硬一体化量产订单,东软对核心业务调整的背后,是对汽车产业将日益智能化、互联化发展趋势的预判。
随着安卓系统在移动市场的爆火,用户对汽车互联产品的需求激增,2014年,东软基于自有化技术,发布国内首个基于云服务和应用的车载信息娱乐平台——东软C3-Afus。该平台首次采用大规格液晶屏,融合多维生态,提升舱内交互体验。
次年,东软集团与英特尔、一汽红旗三方跨界合作联合发布“智能驾驶舱平台”,集成全液晶仪表、车载信息娱乐系统、后排娱乐系统,实现四屏互联互通,这也是全球首款采用虚拟化技术实现一机四屏智能座舱产品,后被应用在一汽红旗旗下多款高端车型上。
显然,多次技术与产品的突破之后,东软已经将智能汽车互联作为集团未来业务增长的主要方向。
其实不论是软件巨头东软,还是汽车零部件头部企业德赛西威,它们都意识到:新能源汽车将取代燃油车。
同时它们也都在进行一场“豪赌”:新能源汽车普及时汽车产业及其相关产业链势必会进行重新洗牌和整合。
【2】成功逆袭
为什么要做新能源汽车?
从宏观角度看,这是中国汽车产业一次换道超车的机会,通过改换电机、电池、电控的三电系统,能够绕过燃油车时代,欧美日韩车企对发动机、变速箱等核心技术的垄断。
而从企业角度上来看,2015年,国内汽车零配件产业规模达到3.2万亿,但以博世、电装、麦格纳为代表的外资和合资企业抢占了80%的市场份额,国内零配件企业只能吃餐桌上20%的边角料。
因此支持国内新能源汽车发展,就是在拓宽自己的生存空间和市场天花板,是一个历史性的机遇。
但同时对于东软、德赛西威这些企业来说,这次的赌注和机遇充满了风险——造车新势力的新能源汽车能不能造的出来?
“当时理想代表着新势力和智能化转型,我相信这是要付出一些代价的”,这场在外人看来这场实力和地位悬殊的“握手”,对于德赛西威来说是,机遇远大于风险。
既然战略方向已经确定,那么中国驾驶座舱企业已经与造车新势力甚至是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高度绑定——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庆幸的是,在十年之后,这场赌注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赢了,东软集团、德赛西威赌赢了。
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为33万辆,2020年,行业销量数据达到120万辆,2024年,新能源汽车销量为1286.6万辆,十年时间,新能源汽车销量增长了39倍。
东软集团、德赛西威等早前入局凭借标杆性产品带来的示范效应,成为了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爆发崛起的赢家。
目前东软集团不仅拥有实现多屏互联互通的C4、未来研发的C5整车人机交互平台,而且其智能座舱经历3代更迭,服务吉利、红旗、奇瑞、宝腾等国内外20多家车厂,量产车型达130+款汽车,出货量达到百万台以上。
(来源:东软集团)
而德赛西威已自主掌握智能座舱、智能驾驶全栈设计等能力,2024年其全年营业收入达到182.30亿元,不仅继续成为理想汽车的供应商,更是将智驾座舱业务拓展到奇瑞汽车、吉利汽车、广汽丰田、理想汽车、广汽埃安、TATA等多家车企。
而据不完全统计,在智能座舱行业,除了德赛西威、华阳集团、均胜电子、经纬恒润等上市公司外,截至2025年7月,已提交招股书并获交易所/证监会受理的中国智能座舱产业链企业数量超过15家。
【3】个人奋斗
“智能座舱正成为中国汽车出海的超级名片,本土供应商凭借三方面核心优势抢占全球市场:对主机厂需求的精准把握能力、较国际巨头快50%的迭代速度、以及柔性适配不同市场的技术体系。”
日前中国汽车产业协会副秘书长陈士华表示,中国智能座舱已经同中国新能源汽车一样,成为了中国汽车工业实力的名片。
确实,从市场和技术角度看,不论是东软集团,还是德赛西威,它们只是中国智能驾驶座舱行业逆袭成功的缩影。
盖世汽车研究院数据显示:2025 年前4月,座舱域控供应商装机量TOP 10中,国产厂商占据七个席位,合计市场份额达52.7%。
(来源:微博)
甚至在海外,知名科技分析师马克·博伊尔在《福布斯》上直接指出,中国智能座舱供应商正在重构游戏规则。
中国智驾座舱与整车制造、动力电池等整个新能源汽车产业环节一起,正在改变全球汽车工业格局,从早前用“国内市场换海外技术”,变成了用“国内技术换海外市场”的逆天转变。
可能有人说,智驾座舱的发展正是因为中国新能源汽车崛起提供发展沃土,确实全年近1300万辆的产销量为国内汽车智能座舱行业提供了庞大的市场和技术更新换代的动力,奠定了德赛西威、东软集团、车联天下、亿咖通、镁佳科技这些小巨头的成长。
但如果放长时间线,去掉上帝视角,我们会发现,中国智能座舱占据全球半壁江山背后,不只是产业的宏大叙事,更是在产业、历史机遇期上,德赛西威、东软集团、车联天下、亿咖通……舍我其谁的勇气和ALL IN的决心。
要知道在2020年之前,虽然有国家产业政策扶持,但推动国内新能源汽车厂商为理想、蔚来、小鹏……他们有着互联网的运营玩法,却没有造车的经验和资质。
而长安深蓝、东风蓝图、上汽智己、吉利极氪等传统车企推出新能源汽车品牌还要到2020年以后。
这就意味着,在2020年之前,这些新能源车企的产品能否落地投产,能否获得消费者认可,充满了迷茫。
在那个看不到具体落地和商品前景的时期,如果同造车新势力合作,德赛西威、东软集团等企业,做了研发投入,开辟了新产线,一旦这些车企产品下不了产线或是消费者不认可,产品滞销。
对于它们来说,所有的研发经费和产线设备投入都将“白费”,为造车新势力提供服务和产品充满了风险性和不可预知性。
更可怕的还是车企回款,与其他行业相比,车企回款周期长这一特点,车型上市失败,这些造车新势力的尾款能否结完都两说。
可以说,中国驾驶座舱行业的崛起不仅仅是得益于中国新能源企业的发展,更是源于这些企业对汽车工业的预判和敢于ALL IN的勇气和决心。
当德赛西威在钓鱼台国宾馆签下理想ONE合同时的孤注一掷,与东软集团将目光锁定前装市场的战略转向,此刻正化作招股书上跃动的数字。
此刻回望2016年北京春天里那场充满未知的签约,答案已然写在出海车型的智能座舱上:所有对未来的押注,终将被未来兑现为历史进程的通行证。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