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便利店的“捡钢镚”到小面店的“烟火气”,李小为的跨界之路,藏着对品质的坚守与对效率的追求。
作者:Top 1朋友圈
出品:零售商业财经 ID:Retail-Finance
当零售的系统化思维撞上餐饮的烟火气,会碰撞出怎样的商业逻辑?
夏日东湖边,我们与连续创业者李小为畅谈,这位从便利店高管到武汉10家重庆小面的操盘者,她带着“捡钢镚”的精细,在餐饮赛道拆解效率与体验的平衡。这场对话,藏着传统行业跨界升级的底层密码:如何用零售的标准化能力,破解餐饮的规模化难题。
以下是访谈实录(有删减):
王拓:最近天气比较热,邀请小为来到东湖边,今天我们喝着咖啡,聊聊这段时间创业的心得,也回顾、探讨一下之前做的事,希望能给身边的创业者一些启发,欢迎小为。
王拓:最近看到很多企业都在“反内卷”,餐饮行业的内卷尤其严重,你怎么看这个事?
李小为:我觉得内卷这事得辩证看,可能也是好事。关键看大家卷的是什么,如果卷的是品质,那对整个行业发展和自身品牌升级都有好处。但要是卷价格,就容易陷入无序竞争。就像刚结束的外卖大战,本来以为消费者、骑手、商家、平台都能受益,可实际上商家是突然接到消息,然后不停冲单量,最后消费者体验也不好。
王拓:你们店爆单了吗?
李小为:我们店还好,因为外卖刚起步,没爆单,但单量比平时多了20%以上,还多了很多预订单。
王拓:那像用预制菜出品的企业,在出餐上会不会更有优势?
李小为:预制菜企业备餐确实更方便快捷。要是做现制,可能后面就只能关单,没法供应了。预制菜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供应链效益,但不能全做预制,可以提前备餐或做半成品。毕竟餐饮得有锅气、烟火气,这样做出来的东西才好吃、健康,才可能爆单。
王拓:这种情况下会不会有隐形的食品安全问题?
李小为:肯定会有。一方面是出餐速度,另一方面骑手太忙,东西到消费者手里时,口味、口感甚至质量都让人担心。
王拓:我们刚认识的时候,你是做便利店嘛,那会儿还在Today。
李小为:我进Today之前是做公关和市场营销的,当时想转型,正好接到Today的电话。我对Today最初的印象来自“今天叫醒你的是梦想还是闹钟”这句话,所以对这个企业挺好奇、挺憧憬的。刚去的时候我完全是“便利店小白”,得在最短时间里了解这个行业,快速学习专业词汇,毕竟便利店还是挺专业的。这段经历对我人生改变很大,让我明白不管做什么行业,都得踏实。便利店其实不怎么赚钱,就是“捡钢镚”的生意,得投入很多时间精力,回报周期也不快,但它是个能长久做的行业。
王拓:那你是喜欢还是热爱便利店这个行业?
李小为:算是热爱。
王拓:你从Today出来后,又做了社区奶站?
李小为:是的,当时我们想做类似社区折扣的模式,有点像现在比较火的奥乐齐,我们理念是“社区中的小山姆”,后来因为供应链问题没解决,正好有其他便利店企业邀请,我就去了新佳宜。
王拓:新佳宜和Today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李小为:Today最早是做民族品牌,打造了很多爆品;新佳宜从松散的便利店发展到现在现代化、强管控的模式,有不错的供应链基础。Today在鲜食方面做得很早,在国内第一个投建鲜食工厂,产品研发很优秀。
王拓:看你从新佳宜离职后,马上就做了新品牌,从零售跨界到餐饮,创业有什么心得感悟?
李小为:从零售行业离开后,我就在想接下来做什么,创业这条路我早晚都要走。
王拓:很多创业老兵和投资人说餐饮行业准入门槛低,但进门后就像有一堵墙,你们现在遇到“墙”了吗?
李小为:遇到了。我们从去年到今年一直在做产品体系升级,零售行业的很多理念在餐饮行业也能通用。比如便利店企业会做52周商品计划,关注来客数和客单价。我们在来客数上花了很多功夫,从产品定价、品类到扩品都做了调整,后面还通过店内推荐来拉客单。另外,便利店是模块化的,会看单个商品在店里的销量和坪效,我也把这套理念用到了餐饮上。
王拓:便利店主要卖标品,零售人跨界做餐饮,会不会有那种执念?就是我们一定要把餐饮这一块儿的出品,做成像便利店一样的标品。
李小为:便利店标准化程度很高,我也希望把这套理念用到餐饮上,但后来发现不能完全套用,不过坚持标准化理念是没问题的。如果想做大规模连锁,肯定得走标准化路。我的思维可能和纯餐饮出身的人不一样,我更在意数据,比如到店、来客、复购这些,这是做便利店多年养成的习惯。另外,我会关注客单对定价和消费者进店的影响,还习惯用模块化思维,不管动线设计还是产品组合,都按模块打磨。而且我会更看重门店人效,比如1000块营业额需要多少人来支撑。
王拓:餐饮行业的人好管还是便利店行业的人好管?
李小为:餐饮行业的人更难管,因为这个行业更辛苦。零售行业的SOP很完善,但餐饮要不断上新,新品更复杂,对人的素质要求更高。日本的便利店其实有点像餐饮店,在供应链原材料管理上,便利店更复杂,因为SKU多。而餐饮店的报废率更高,很多东西都要严格管控。
王拓:做餐饮会有焦虑吗?
李小为:会有。虽然一段时间后能找到些规律,但客观因素影响太多,比如天气,做线上线下的话,还和平台有很大关系。我们坚持先做好堂食,再做线上,目前线下占比70%以上,线上刚做两个月,主要是补充和尝试。
王拓:现在京东也入局外卖了,加上美团、饿了么,您认为哪一家的营商环境,就是它的系统更好用一些,获客更精准一些,流量更大一些呢?
李小为:得从不同维度看。从商家收益来说,京东最好,但它刚开始做,系统还在建立,很多地方不完善。饿了么和美团的客群不同,大部分餐饮商家主要做美团。我们最开始在饿了么投入多,因为美团竞争更激烈,饿了么现在状态比较稳定。
王拓:你做小面生意,武汉消费者会不会觉得这只是早餐场景?
李小为:确实有这种情况,我们很多社区店一开始也以早餐为主。但早餐赛道竞争太激烈了,武汉遍地都是热干面店,很多夫妻店只做一早上生意就能维持门店生存,我们不行。所以我们希望门店多做午餐和晚餐,早餐可以吃清汤小面,中午有豌杂面、重庆小面,晚上有抄手这些重庆口味的。
王拓:你们店会卖凉面吗?
李小为:会,也卖热干面。
王拓:卖这么多品类会不会太杂了?
李小为:还好,因为大品类是一样的,而且得满足消费者需求,很多人就想吃热干面,要是没有,他们可能就去别家了。
王拓:餐饮行业有“出品、环境、服务、营销”这八字法则,现在还适用吗?
李小为:我觉得一直适用,但也有更新的,比如说效率、成本和产品。
王拓:如何看待把餐饮的菜单做的越薄,利润做的越厚这个事儿?
李小为:关于“菜单越薄,利润越厚”,我觉得有道理。品类越多,利润可能越少,因为有些品类不赚钱,比如牛肉、肥肠,我们定价不高,这些品类甚至可能亏本。但如果做些大标品,菜单简单,门店盈利可能性更高,操作也简单,供应链利润也更高,门店订货也方便。我们现在有20多个单品,正在缩减。
李小为:我们会根据季节调整产品策略,这是从便利店行业学的。虽然没做到52周商品计划,但每个月会上新,也会做应季品,比如夏天卖凉面、凉皮,不同季节卖饺子、汤圆这些。
王拓:你们在武汉有多少家店?单店数据模型怎么样?每个店都保本盈利了吗?毛利大概多少?
李小为:在武汉不到10家店,每个店都能盈利。我们给门店的标准毛利控制在55%-60%之间。
王拓:开一家你们这样的店,回本周期多久?
李小为:大概一年。餐饮的生命周期不像便利店那么长,我觉得也就两到三年,消费者可能就想换品牌了。有句话说,能做五年、十年以上,就算什么都不做,也是好吃的老店了。
王拓:有投资人说正新鸡排是卖店的公司,加盟商才是卖鸡排的,你给自己定位是卖面的还是卖店的?
李小为:我希望做卖面的公司,但发展过程中可能也会成为卖店的公司。
王拓:最近接触过资本吗?
李小为:这个还没有。
王拓:(如果)拿到钱后打算用在哪些地方?
李小为:首先用在产品升级,因为现在大部分利润让给了门店,供应链利润很薄,希望能升级产品。其次,想把更多收入投到优质门店和线上营销上。重庆小面是个大赛道,但全国性品牌很少,在武汉甚至没有超过百家店的品牌,我觉得机会很大。
王拓:作为连续创业者,怎么看拿资本的钱这件事?
李小为:资本在某些方面是助力,一方面能保障稳定运营,另一方面能整合资源,创业者可能更看重资本背后的资源价值。其实做餐饮,只要有几家盈利的爆店,现金流就很健康,而且利润率比零售高。但我们更需要的是供应链整合能力,以及引进新产品、拓展视野的资源互换。
王拓:你觉得创业苦吗?
李小为:挺苦的,主要是思维上的苦,要操心的事特别多,从员工宿舍环境、和物业沟通,到员工的心理问题、反馈建议,都要处理,时间都被拆得很碎。
王拓:员工状态会影响产品口感口味吗?
李小为:影响很大。所以我们有个原则,高峰期绝不批评员工或聊工作问题。带点商圈性质的综合店,我们按日营业额配置人员,大概1000块营业额配一个人。我不想做特别火的网红品牌,就想踏踏实实每天服务三四百位顾客,做好邻里生意和复购。之前试过24小时营业,现在因为成本问题暂时停了,但以后肯定还会做24小时门店。
王拓:我总结一下,创业初期格局要大,但具体做事要细致。我觉得创业者在开10家或20家店之前,得清楚这是小生意,没人会觉得这是品牌,供应商、员工、顾客都不会。我们首先要做的是让店“活”下来,也可以说是“火”起来,只有店火了、品牌火了,再慢慢完善SOP流程和供应链。创业初期要是太较真SOP和规范化管理,团队可能会很别扭。很多成功企业早期也都是先把小生意做好,比如名创优品叶国富和妻子早年在广州经营档口,王宁做泡泡玛特也是从格子铺起步。
王拓:我觉得最好的研发在门店,不在实验室。在门店能观察到顾客吃面的状态,比如空碗率。之前采访魏家凉皮老板,他说每天健身后去店里点份吃的,坐在角落听顾客心声。他们的肉夹馍早期用中央厨房设备做,不够脆,后来不断调试,直到他在隔壁能听到顾客咬馍的“咔嚓”声,才觉得成功了,因为陕西人对馍的脆度有要求。
结语:
从便利店的“捡钢镚”到小面店的“烟火气”,李小为的跨界之路,藏着对品质的坚守与对效率的追求。
面对“准入易、深耕难”的餐饮行业,她用零售思维重构餐饮经营,在平衡标准化与在地化中寻找答案。这份务实与探索,或许正是给所有创业者的最好启示——行业有边界,而商业的底层逻辑无边界。把小生意做深做透,便是大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