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预测:2031年全球硬碳负极材料市场规模将为10.54亿美元

硬碳负极材料作为钠离子电池及部分锂离子电池的关键活性物质,凭借其高比容量、长循环寿命及低温性能优势,成为新能源电池领域的重要分支。根据QYResearch最新调研报告显示,2024年全球硬碳负极材料市场销售额达1.39亿美元,预计2031

3个电话qy渐变质感直播课培训课程宣传横版海报__2025-01-17+11_02_35_副本_副本.png

硬碳负极材料作为钠离子电池及部分锂离子电池的关键活性物质,凭借其高比容量、长循环寿命及低温性能优势,成为新能源电池领域的重要分支。根据QYResearch最新调研报告显示,2024年全球硬碳负极材料市场销售额达1.39亿美元,预计2031年将增长至10.54亿美元,2025-2031年复合增长率(CAGR)达34.0%。这一高速增长受全球新能源产业扩张、钠离子电池商业化加速及供应链区域化趋势共同驱动。


 

二、供应链结构与上下游分析

上游:原料多元化与成本波动

硬碳负极材料按原料分为生物基(占比73%)、石油基及聚合物基三大类。生物基硬碳因原料可再生性(如椰壳、竹炭)及成本优势占据主导地位,但其供应受农业周期及环保政策影响显著;石油基硬碳依赖化石燃料,价格波动与原油市场高度关联;聚合物基硬碳技术门槛较高,目前市场份额较小但增长潜力突出。

下游:钠离子电池主导需求

钠离子电池因资源丰富、成本低廉,成为硬碳负极材料最大应用领域(占比75%),广泛应用于储能、低速电动车及备用电源场景。锂离子电池领域占比约25%,主要集中于对成本敏感的消费电子及电动工具市场。随着钠离子电池能量密度提升及规模化生产,其需求占比有望进一步扩大。

三、全球市场格局与主要生产商

区域市场分布

中国是全球最大硬碳负极材料市场,占据74%份额,受益于完整的产业链布局及政策支持;美洲、欧洲、亚太(除中国)及中东非洲市场合计占比26%,其中东南亚、东欧、拉美等新兴市场因新能源基建加速,成为未来增长核心区域。

核心厂商竞争格局

全球前三大厂商为成都佰思格科技有限公司、可乐丽及中科海钠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合计占比77%,呈现“一超多强”格局:

成都佰思格:国内生物基硬碳龙头,技术聚焦低成本规模化生产,客户覆盖宁德时代、比亚迪等头部电池企业。

可乐丽(Kureha):日本化工巨头,石油基硬碳技术领先,产品以高一致性著称,主攻高端锂离子电池市场。

中科海钠:依托中科院技术背景,钠离子电池全产业链布局,硬碳负极材料与正极材料协同研发,成本优势显著。

其他主要厂商包括贝特瑞新材料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石墨负极跨界布局)、宁波杉杉股份有限公司(锂电材料综合供应商)及济南圣泉集团(生物质化工延伸)等,通过技术合作或产能扩张争夺市场份额。

四、政策影响与供应链重构

美国关税政策倒逼中国企业转型

美国对华关税加码导致中国硬碳负极材料出口成本激增,外销比重高的企业面临利润压缩风险。为应对挑战,中国企业采取三大策略:

供应链本地化:在东南亚、东欧建立“区域制造中心”,通过关税优惠及物流成本优化提升竞争力。例如,成都佰思格在越南投建年产5000吨生物基硬碳产线,预计2025年投产。

市场多元化:加速开拓中东、拉美等新兴市场,结合本地需求开发差异化产品(如高低温适应性硬碳)。

技术突围:加大研发投入,推动从“低价竞争”向高附加值转型。中科海钠通过材料改性技术将硬碳比容量提升至350mAh/g,接近理论极限。

国际贸易规则重构与数字贸易机遇

随着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深化及“一带一路”倡议推进,区域贸易壁垒降低,为中国企业提供新机遇。例如,通过中欧班列运输硬碳材料至欧洲,交货周期缩短至15天,较海运节省50%时间。此外,数字贸易平台(如阿里国际站)助力企业精准对接海外客户,降低市场进入成本。

五、市场趋势与行业前景预测

短期趋势(2024-2026年)

钠离子电池商业化加速:随着宁德时代、中科海钠等企业钠离子电池量产,硬碳负极材料需求将爆发式增长,预计2026年全球市场规模突破4亿美元。

生物基硬碳主导地位巩固:受碳中和政策推动,生物基硬碳占比有望提升至80%,石油基硬碳因环保压力逐步退出主流市场。

长期前景(2027-2031年)

新兴市场成为增长引擎:东南亚、中东及非洲地区新能源基建投资加码,硬碳负极材料需求CAGR预计达40%,超过全球平均水平。

技术-品牌双驱动模式成型:中国企业通过技术授权、联合研发等方式构建全球品牌影响力,逐步摆脱“成本依赖型出口”标签。例如,贝特瑞与韩国SK Innovation合作开发高性能硬碳材料,目标高端储能市场。

风险与挑战

原料供应稳定性:生物基硬碳依赖农业副产品,气候异常或政策限制可能导致原料短缺。

技术迭代压力:硅基负极、锂金属负极等新型材料可能对硬碳市场形成替代威胁,企业需持续创新以保持竞争力。

《2025年全球及中国硬碳负极材料企业出海开展业务规划及策略研究报告》报告中,QYResearch研究全球与中国市场硬碳负极材料的产能、产量、销量、销售额、价格及未来趋势。重点分析全球与中国市场的主要厂商产品特点、产品规格、价格、销量、销售收入及全球和中国市场主要生产商的市场份额。历史数据为2020至2024年,预测数据为2025至2031年。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