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源 | 源媒汇
作者 | 童画
在资本市场的波澜起伏中,易方达基金经理武阳以其独特的投资哲学和穿越周期的业绩,成为中生代基金经理中的佼佼者。
武阳的投资哲学始终围绕着一个核心命题展开——如何在充满不确定性的市场中,寻找可把握的确定性,对此,他倾向于选择从1—10阶段的投资机会。
从业14年,管理基金10年,武阳用超260%的任职回报(易方达瑞享,截至2025年7月31日)证明:投资的本质不是追逐风险,而是通过深度研究穿透波动,在产业周期的关键节点精准布局。
01
从研究员到基金经理的蜕变
清华大学金融系毕业后,武阳的投资生涯始于2011年7月加入易方达基金,从机械行业研究员起步。当时正值市场调整期,武阳跟踪的个股跌幅普遍超过80%,这段经历让他深刻理解到“坦途并非市场常态,波动和回撤才是市场的主要部分”。
职业生涯如此开局,让武阳对投资的本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投资是一件很难容错的事情,一次错误就可能带来巨大损失。”这是武阳对风险最深刻的认知,也让他对投资有了最大的感受:把握行业的周期和景气度非常重要。这种对市场波动的敬畏,成为武阳日后投资理念的基石。
加入易方达基金逾四年后,即2015年8月,武阳开始管理易方达策略成长并由此开启了基金经理生涯。
此后,武阳又分别在2017年12月30日开始管理易方达瑞享、2021年3月5日开始管理易方达远见成长、同年9月23日开始管理易方达先锋成长。尤其是他的代表产品易方达瑞享,自2017年12月30日管理以来,累计回报超260%。
在投资实践中,武阳展现出精准捕捉产业趋势的能力:2019-2021年重仓云计算,2022年布局锂矿,2024年果断转向AI算力,每次产业拐点的把握都体现出深厚的研究功底。
在武阳看来,投资的首要命题不是追逐收益,而是理解风险——“就像打猎,既要看到夏季的猎物,更要备好过冬的储备”。
这种“预判未来但敬畏未知”的灵活策略,展现了武阳在投资中的理性与果断,也是其从中生代基金经理中脱颖而出的原因,而这背后,是一套经过市场反复验证的投资逻辑。
02
构建穿越周期的投资框架
受查理·芒格影响,武阳构建了跨学科的思维模型。他从技术、商业、社会学等多维度分析产业趋势,例如在判断AI发展时,既关注技术迭代(如GPT-o1模型的Scaling Law扩散),也分析商业闭环(海外云厂商Token数据指数级增长)。这种多元视角帮助他穿透表象,抓住产业变革的本质。
在武阳的投资框架中,产业周期的预判需要建立在“2到3年”的时间维度上。“太短难以看清趋势,太长则充满变数。”他将这段时间视为投资的“验证期”,通过持续跟踪关键指标,判断行业是否具备“成长空间与确定性”的双重特质。
就具体操作而言,武阳有自己的一套“冰山理论”:水面上的20-30只持仓股仅占10%,水面下的200-300只跟踪股才是研究重点。这种厚积薄发的研究方式,为他捕捉产业趋势提供了坚实基础。
在武阳看来,投资者的精力有限,必须聚焦最具确定性的领域——产业发展从“1到10”的阶段。
这一阶段的行业往往具备两大特征:需求由政策驱动转向市场驱动,竞争格局从分散走向集中。以新能源汽车为例,尽管2010年起国家就推出补贴政策,但武阳敏锐地发现,早期行业增长依赖补贴而非真实需求,“缺乏优胜劣汰的环境,难以诞生真正的龙头企业”。直到2019年,当国产新能源车在技术创新上实现突破,消费者开始愿意为产品溢价买单时,捕捉行业爆发机会。
还有,武阳2019年对某模拟芯片龙头的投资,堪称这一理念的经典实践。早在该公司2017年上市时,武阳就开始跟踪研究,彼时其市值不足80亿元。他耐心等待了两年,直到观察到国产替代加速、产品结构升级的明确信号后,才在2019年上半年重仓买入。随后两年,该公司股价上涨十倍,而武阳在其市值达300亿元时从容退出——“基于估值模型和产业阶段判断,此时性价比已降低”。这种“跟踪-等待-出击-退出”的闭环,建立在他对产业周期的深度研究和跟踪之上,体现了他对产业趋势的把握。
这种对“1到10”阶段的坚守,背后是对投资容错率的深刻理解。武阳坦言:“0到1的行业充满变数,成功率太低;而10到100的成熟阶段,增长空间已有限。只有当行业渗透率跨越5%的临界点,向50%迈进时,需求与盈利的确定性才最强。”
“预判不是猜测,而是基于数据与逻辑的推演。”武阳强调,他的研究团队会定期更新行业数据库,包括供需格局、竞争壁垒、技术迭代等核心指标,通过跨周期的对比分析,剥离短期扰动,抓住产业发展的主要矛盾。
这种“穿越周期的投资框架”指导着武阳的每一次布局——既不追逐概念炒作,也不固守衰退行业,始终让组合站在产业趋势的上升通道中。
03
仍将以成长性作为主要配置方向
武阳曾引用路遥的话自勉:“只有初恋般的热情和宗教般的意志,人才有可能成就某种事业。”这份对投资的热爱,驱动武阳十年如一日深耕产业一线。无论是走访锂矿企业,还是体验最新AI大模型,武阳始终保持着“用户视角+产业思维”的双重敏感度——既从消费者体感中捕捉需求变化,也从企业生产端判断技术落地节奏。
在过去的2025年第二季度,A股市场中,银行、军工等行业表现最好,高股息板块如石油石化、建筑、公用事业等表现比较稳定。医药行业本期表现较好,特别是创新药出海方向涨幅尤为明显。TMT行业本季度先抑后扬,因期初受关税影响较大,随着谈判进展预期逐渐缓和,后期有所修复。房地产、建材、食品饮料等跟宏观经济关联度较高的行业表现较差。
“对于资本市场的后续表现,我们并不悲观,保持耐心。”在基金2025年二季报中,武阳对后市依旧乐观,对于长期成长性好的行业,如互联网、半导体、新能源、新材料、创新药、医疗器械与服务等,“后续仍将以科技、高端制造、大消费和医疗健康等成长性行业作为主要配置方向,同时不断加强对个股的精选和资金的使用效率。无论是A股还是港股,我们都会以同样的高标准去进行标的选择,围绕成长空间和实现路径充分考量、精心决策,努力为投资人创造更多价值。”
在武阳的心中,“一个优秀的基金经理,要为未来储备工具和知识。”这句话道出了他应对产业变迁的核心策略——以开放心态不断拓展能力圈,让研究覆盖足够广泛的领域,从而在行业轮动中保持从容。
这种拓圈意识,源于武阳对产业生命周期的深刻理解。任何行业都逃不过“萌芽-成长-成熟-衰退”的规律,若固守单一领域,必然会被周期抛弃。从早期的机械、军工研究,到后来的云计算、新能源,再到如今的AI、机器人,武阳的能力圈扩张轨迹,始终与中国产业升级的脉络同步。
正如武阳所言:"投资是一场与未来的赛跑,我们需要不断储备工具,才能在产业变革中保持领先。"
在不确定性成为常态的市场环境中,武阳以“勤奋靠近未来,理性应对变化”的投资哲学,为投资者勾勒出一条穿越周期的成长路径。他的实践证明,在复杂世界中,建立系统化的认知优势,才是应对不确定性的终极武器。
“投资的本质是预判未来,而验证预判的过程,充满了智力探索的乐趣。”武阳的这句话,或许正是他能在波动市场中持续创造超额收益的核心密码——以深度研究为锚,以产业周期为轴,在确定性与可能性之间,寻找属于成长投资的最优逻辑。
部分图片引用网络 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