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内收益率同主题TOP1!“专精特新”还能量化?

中加基金的权益“双向奔赴”之路

11.jpg

“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

——《孙子兵法》

2025年八月未央,上证指数逐步站稳3600点。中国投资者风险偏好也随着多重因素重新提振,对权益资产的关注度不断增强。

从今年前七个月来看,股票型基金发行总份额达2236.07亿份,同比增长211.24%。(注:数据来源Wind,统计截至2025/07/31)

22.jpg

图:“9.24”行情以来权益基金发行量显著抬升,并主导了市场发行节奏

注:数据来源Wind,统计区间2024/01/01-2025/07/31

不过,换一个观察视角的话,市场的切变,对于度过了四年债牛的银行系公募基金而言,意味着迎来试炼“综合能力”的一场考验,即:

如何成为全天候、跨市场、多资产,能够满足投资者多样化需求的资产管理行家?
如何在深厚的固收根基之上,汲取银行系的稳健基因,稳步提升权益动能?

带着这些问题,“愉见财经”查阅了上半年的国泰海通基金超额收益排行榜,发现多家银行系基金产品凭借各自优势,取得不错的超额收益。

比如中加基金旗下的主动小盘量化产品——中加专精特新量化选股A以35.55%的收益率位列全市场数千只强股混合型基金的第71名,排名同类前2%的分位(71/4082),且前一百名的榜单中,仅此一只量化主题基金。(注:此处排名来源国泰海通,《基金超额收益排行榜》,收益率来源《基金定期报告》,统计区间为2025/01/01-2025/06/30)

看产品:

专精特新+量化=成绩亮眼?

下图中,我们将该产品收益率对比中证股票基金指数、以及可观测全市场量化基金重仓股表现的“长江证券量化基金重仓指数”,可以看到一根遥遥领涨的红线——中加专精特新量化选股A已远超同期各类不同维度对标指数涨幅。

33.jpg

图:中加专精特新量化选股A成立以来走势

注:图片曲线绘制数据来源Wind,统计区间2024/11/12-2025/06/30

作为一只聚焦专精特新主题的主动量化产品,中加这只基金如何取得这样的好成绩?我们拆分来看。

先说“专精特新”,这本身是沃土,也是中加基金谱写“科技金融”大文章之落笔,更是其控股股东北京银行着力打造的重点业务。

当前,北京银行正以全行之力打造“专精特新第一行”,中加基金作为子公司,亦投身其中,作为北京银行战略“多层次服务生态”与“全周期服务闭环”中的重要环节,形成组合拳,以基金公司之禀赋,引导更多长期资金投入科技产业,陪伴更多投资者分享科技企业长期发展红利。

顾名思义,中加专精特新量化选股基金聚焦专精特新主题相关上市公司,80%以上资产投资于工业和信息化部公示的专精特新“小巨人”名单中的上市企业,覆盖A+H市场。

这一领域本就受到政策支持、代表中国产业未来方向,具备多重优势:

(1)低市值,高成长。专精特新企业往往处于初创期的高速成长阶段,以全A相关企业为例,总市值平均数仅为153.76亿元,远低于全A的202.13亿元。

这种小市值、高成长的风格刚好契合当前经济形势和资金偏好。

一方面在实体经济流动性修复期间,资金往往更偏爱小市值公司(下方图1)。另一方面考虑到当前A股成长风格的相对强度已经处于历史谷底,不少机构预计,未来成长风格仍会有较大概率更为占优(下方图2)。(注:数据来源Wind,统计截至2025/08/05)

44.jpg

图:实体经济流动性长期维度下影响了A股大小盘偏好

注:数据来源Wind,统计区间2002/12/31-2025/08/05

55.jpg

图:A股成长风格的相对强度处于历史谷底,理应反弹

注:数据来源Wind,统计区间2002/12/31-2025/08/05

再看公司发展的基本面,专精特新企业大多专注于制造业产业链中特定细分领域,长期深耕核心业务。且这些企业依托技术优势,不断累计创新驱动力,在关键环节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这也就导致了其营收的相对稳定。如下图所示,专精特新小巨人指数相对全A营收增速具备显著的韧性优势。

66.jpg

图:近五年营收同比增速(%)

注:数据来源Wind,统计区间2020-2024

(2)股票池数量不断扩充,为量化策略开展创造条件。近年来随着政策端不断强调金融市场服务实体经济职能,资本市场亦全面驱动“专精特新”企业快速发展。以A股市场为例,目前专精特新企业已经达到了1349只,占全A上市公司总数的24.89%。可以说“专精特新”已经成为了A股不可忽视的一股力量,而这也为对应量化策略的开展,创造了基础条件。(注:数据来源Wind,截至2025/08/05)

此刻,我们或许正处于A股再度“慢牛”的起点,如果对比两轮上行周期中,专精特新板块的涨幅情况来看,无论是相对超额收益或绝对涨幅情况,甚至时间跨度都远未达到此前水平。

好风凭借力。专精特新板块未来或仍然具备显著Beta,如若市场走势获得确认,中加专精特新量化选股,依然正逢其时。

77.jpg

图:A股两轮持续上行期间专精特新指数与全A的对比

注:数据来源Wind,统计区间2018/12/28-2025/08/05,过往业绩不预示未来表现

说完“专精特新”再来说“量化”。“愉见财经”尝试在全市场开放式基金中筛选,发现名称中带有“专精特新量化”的基金一共有四只(只计算主代码),其中不乏传统权益大厂的,而中加专精特新量化选股A又是其中上半年的TOP1。(注:数据来源Wind,统计截至2025/06/30)

试问中加以何内功拔得头筹?关键还是其量化能力的“守正出奇”。

中加专精特新量化选股基金经理林沐尘及量化团队,自研多因子模型,讲求兼顾基本面、财务面、量价因素;以逻辑为主、AI为辅,守正出奇;同时注重风险控制,优化产品回撤,增强持有体验。基金经理林沐尘从最初工银瑞信的量化研究员,到中金公司股票业务部的自营账户量化投资经理,再到中加基金担纲起多只明星基金的基金经理,他深耕量化领域,形成了一套被市场周期验证过的成熟打法。

从产品表现到底层内功,我们不禁探究中加基金支撑起多只具有量化属性基金稳定超额收益的基金策略。从量化投研平台来看,其包含了完善的从数据搜集到分析回测,到投后管理的全流程。

123.png

细看量化内功,我们发现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

其一,数据底盘够稳够全,18年行情“一网捕尽”。

中加基金量化团队的立身之本还是在于全面高效的底层数据库:从股票每分钟的涨跌数据、公司财务报表,到Level2深度行情等,覆盖近18年(2007年至今)的市场数据,连“专精特新”企业的资质变动都实时跟进。更进一步的是,数据能自动更新、每天专人“体检”,避免因数据错误影响选股,确保给AI模型喂的都是“新鲜料”。

其二,数据要用好,还得靠指标。

数据想要发挥作用,关键还要靠人为“画龙点睛”的因子指标构建,目前中加基金量化团队已经构建出了成熟、有效的因子库。大体上来分,有源自格雷厄姆,看中企业“成长潜力”、业务增长质量的基本面因子;有师承巴菲特,着重分析企业三张表的财务因子;还有发端自江恩、奈特等交易派大师的量价指标,总结A股自身规律,把握交易利得机遇,增厚收益。换句话说,一百年股市投资大师的智慧,指标一步浓缩。

其三,AI赋能指标,选股要稳要灵活。

量化模型的一个终极目标便是全天候适应性,目前中加基金已经将AI算法融入量化模型领域。核心逻辑由基金经理团队确认,确保在牛市、熊市等不同市场环境下都能发挥作用,避免“跟风”出错;同时用AI算法把这些人工逻辑“打包组合”,就像多个专家一起出谋划策,既能发挥人的经验,又能借助机器高效捕捉因子之间的联动机会,让选股更全面、更精准。

值得一提的是,人工筛选因子与AI算法捕捉相结合,在风险控制上更能避免部分同类产品或有的净值“过山车”式体验,力争在整个A股市场Beta上做稳健增强,在产品层面做适量对冲,控制产品回撤,增强持有体验。

以中加专精特新量化选股A为例,产品自成立以来最大回撤仅12.77%,在全部偏股混合型基金中位列前30%。

为什么我们认为这个“前30%”的含金量是很高的?因为小盘股本来就具有高波特性,从下图可见自成立以来中加专精特新量化选股A回撤优于沪深300、优于同类基金指数—— 一只走出35.55%收益率的小盘量化,还能做到低波,这一结果难能可贵。(注:数据来源Wind,统计区间2024/11/12-2025/08/08)

88.jpg

图:自成立以来中加专精特新量化选股A回撤优于大盘及同类基金指数

注:数据来源Wind,统计区间2024/11/12-2025/08/08

看机构:

长期主义主导投研发展,权益崭露头角

作为一家银行系公募,稳健是中加基金不变的底色,固收也是其传统优势。在稳健之上,以挖掘具有Alpha的标的,通过适度杠杆操作,中加基金的固收投资已成果斐然,以相关排名为例:

中加基金全市场近十年纯债类基金业绩排名市场第一;
近九年主动债券投资能力全市场第九;
以相关拳头产品来看,截至2025年6月末,共有13只债券基金获得银河证券三年期四星/五星评级,共有9只债券基金获得银河证券五年期四星/五星评级。

(注:中加基金近十年纯债类基金业绩排名来自海通证券2024/12/31;近九年主动债券投资管理能力排名来自银河证券2025/06/30;单只产品评级来源银河证券2025/06/30。)

在对固收类资产的核心管理禀赋、与银行系基金的稳健基因之上,基于满足投资者多元化、个性化需求作为产品布局的核心驱动力,中加基金将“长期主义”的哲学渗透进了“固收+”、权益产品线的开拓,并不断加速以科技创新领域为先锋的权益投资布局。

自2020年起,中加基金就紧跟国家战略和政策推进方向,在布局科技、消费、医药、新能源等核心赛道基础上,深入丰富科技赛道权益产品线,依次成立中加核心智造混合基金、中加新兴成长混合基金、中加科技创新混合基金等。

中加基金权益投研团队汇聚国内外优秀金融人才,核心投资人员平均具有超10年证券从业经验,投研团队96%以上具有硕士及以上学历,富有经验且充满锐气。

在科学理念的主导下,中加基金荣获海通证券三年/五年期五星评级。截至到2025年6月末,中加基金共有7只混合型基金获得银河证券三年期四星/五星评级。(注:公司股票投资能力评级来自海通证券2025/01/24,单只产品评级来源银河证券2025/06/30。)

放眼未来,中加基金将坚持固收、权益“双轮驱动”发展格局,发扬固收传统优势的同时,进一步引导长期资金投入科创企业,响应母行“专精特新第一行”规划,助力完善资本市场生态,陪伴投资者分享科技企业长期发展红利,坚守金融为民初心,聚焦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努力提升投资者获得感,与资管行业、中国经济以及万千投资者们共同走进一个更好的明天。

业绩注释:中加专精特新量化选股混合发起式A成立于2024年11月12日,风险等级为中风险,历任基金经理为林沐尘(2024.11.12-至今),产品成立至今净值增长率和业绩比较基准增长率分别为35.02%(-6.90%)。基金业绩及业绩比较基准数据来源《基金定期报告》,截至2025/06/30。过往业绩不预示未来表现,基金投资需谨慎。

风险提示:基金有风险,投资须谨慎。过往收益不预示未来表现。我国基金运作时间较短,不能反映股市发展的所有阶段。基金的过往业绩并不预示其未来表现,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业绩并不构成对本基金业绩表现的保证。基金管理人承诺以诚实信用、勤勉尽职的原则管理和运用基金资产,但不保证基金一定盈利,也不保证最低收益。中加专精特新量化选股混合发起式、中加核心智造混合基金、中加新兴成长混合基金、中加科技创新混合基金为混合型基金,其预期收益和预期风险水平高于债券型基金与货币市场基金,低于股票型基金。中加专精特新量化选股混合发起式、中加核心智造混合基金、中加新兴成长混合基金、中加紫金混合基金、中加科技创新混合基金投资范围包括港股但并不必然投资港股,投资于港股通标的股票可能面临汇率风险、香港市场风险等境外证券市场所面临的特别投资风险。管理人目前给予中加核心智造混合基金、中加新兴成长混合基金中高风险评级,给予加专精特新量化选股混合发起式、中加科技创新混合基金中风险评级,对运作后的基金风险等级将定期进行评价更新。产品收益受股市、债市等影响可能会有波动风险,敬请投资者注意。本材料中投资策略和分析等内容是基于目前经济环境和市场表现做出的判断,可能随着市场环境变化调整,仅供参考。投资人在进行投资决策前,请仔细阅读基金的《基金合同》和《招募说明书》等法律文件,并选择与自身风险承受能力相匹配的投资品种进行投资。投资者进行投资时,应严格遵守反洗钱相关法律的规定,切实履行反洗钱义务。中加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与股东之间实行业务隔离制度,公司股东并不直接参与中加基金旗下基金财产的投资运作。中国证监会的注册并不代表中国证监会对该基金的风险和收益作出实质性判断、推荐或保证 。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