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持续飙升!紧固件行业原材料波动背后的深层逻辑是什么

然而 2023 年以来,紧固件原材料价格呈现陡峭上升曲线:螺纹钢价格同比上涨 18%,高强度螺栓用 40Cr 合金结构钢涨幅达23%,黄铜带价格年内三次突破每吨 8 万元,这种波动背后暗藏多重产业逻辑。

在工业体系中,紧固件作为 “工业之米”,贯穿建筑、汽车、机械、航空航天等核心领域。从上海中心大厦的钢结构连接到特斯拉上海工厂的汽车底盘组装,紧固件的质量与成本直接影响终端产品的竞争力。然而 2023 年以来,紧固件原材料价格呈现陡峭上升曲线:螺纹钢价格同比上涨 18%,高强度螺栓用 40Cr 合金结构钢涨幅达23%,黄铜带价格年内三次突破每吨 8 万元,这种波动背后暗藏多重产业逻辑。

供需失衡的结构性矛盾

需求端的爆发式增长构成了原材料涨价的核心驱动力。建筑行业方面,2024 年 1-5 月全国新开工项目同比增长 12.3%,仅保障性住房建设就新增紧固件需求约 18 万吨;汽车领域更显激进,新能源汽车产量同比增长 35%,单车紧固件用量虽较传统燃油车减少 15%,但高强度螺栓需求占比从 30% 跃升至 58%,导致 8.8级以上螺栓用钢采购量激增。航空航天领域,C919 大飞机进入量产阶段,其单机使用的钛合金紧固件价值达 230 万元,较波音 737 高出 47%,这类高端需求正重塑原材料采购结构。

供给端的约束则更为复杂。铁矿石方面,全球前四大矿山(淡水河谷、力拓、必和必拓、FMG)2024 年一季度合计产量同比下降 3.7%,巴西雨季导致淡水河谷发货量减少 1200 万吨;国内钢铁企业受 “双碳” 政策约束,2023 年粗钢产量同比下降 1.7%,其中高强度钢材产能利用率仅为 72%。铜铝供应同样紧张,智利 Escondida 铜矿因劳资谈判导致产能缩减 8%,几内亚政变影响了全球铝土矿供应,推升电解铝生产成本至 1.8 万元 / 吨。

产业链传导的蝴蝶效应

原材料价格波动通过产业链产生放大效应。以头部企业宁波华翔为例,其 2024 年一季度紧固件业务毛利率从 18.2% 降至 14.5%,主要因不锈钢成本占比从 53% 升至 61%。这种压力沿着供应链向下游传导:中国建筑 2023 年紧固件采购成本增加 12.8 亿元,吉利汽车将部分车型紧固件采购价上调 8%-15%。

国际贸易摩擦加剧了供应链脆弱性。2023 年欧盟对中国高强度螺栓反倾销税维持在 28.5%,迫使国内企业转向东南亚建厂,导致物流成本增加 12%-18%;美国《通胀削减法案》实施后,北美市场对紧固件原产地要求趋严,使宝钢集团出口美国的特种钢材关税成本增加约 300 美元 / 吨。

宏观变量的叠加影响

货币政策是不可忽视的推手。2023 年全球主要经济体 M2 同比增速均值达 7.3%,大量流动性涌入大宗商品市场,螺纹钢期货持仓量同比增长 45%,铜期货非商业净多头头寸创三年新高。人民币汇率波动也带来额外成本,2024 年上半年人民币对美元贬值 3.2%,使进口铁矿石采购成本增加约 21 亿元。

能源与物流成本形成叠加压力。2023 年焦煤价格同比上涨 27%,推高螺纹钢冶炼成本约 400 元 / 吨;上海港至鹿特丹港海运费用较 2022 年上涨 65%,集装箱周转率下降 18%,导致进口紧固件原材料交货周期从 45 天延长至 68 天。

行业的应对与转型

面对波动,头部企业已形成差异化策略。晋亿实业建立了覆盖 12 个国家的原材料采购网络,通过跨区域调配使采购成本降低 4.2%;中航工业紧固系统公司研发的钛合金冷镦工艺,将材料利用率从 65% 提升至 82%,年节约成本超 3000 万元。

技术替代正在改写竞争规则。塑料紧固件在汽车内饰领域渗透率从 12% 升至 19%,巴斯夫推出的 PA66-GF30 材料制成的螺栓,重量减轻 40% 且成本降低 15%;3D 打印技术在航空紧固件领域的应用,使钛合金材料浪费率从 70% 降至 15%,波音公司已在 787 机型上试用 3D 打印紧固件。

紧固件原材料价格波动本质是全球产业重构的缩影,既反映传统制造业升级的迫切需求,也揭示供应链安全的战略价值。对企业而言,构建弹性供应链、加大材料创新投入,将成为穿越周期的关键能力;对行业来说,这场波动或许正是淘汰落后产能、推动产业向高端化转型的催化剂。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