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预警:紧固件行业低端产能过剩危机正加剧!

2025年我国紧固件市场规模预计达 1675.19 亿元,年度增幅约 8%,高于全球平均水平。但繁荣背后,低端产能过剩危机持续加剧,成为行业发展的主要梗阻。

2025 年我国紧固件市场规模预计达 1675.19 亿元,年度增幅约 8%,高于全球平均水平。但繁荣背后,低端产能过剩危机持续加剧,成为行业发展的主要梗阻。

一、行业现状:规模扩张与结构失衡并存

我国紧固件年产量占全球 40% 以上,2024 年初登记企业超 21000 家,但 CR10(行业前十企业市场集中度)不足 15%,90% 以上为中小型企业。产品结构呈现 “低端拥挤、高端短缺” 的畸形分布:8.8级以下普通螺栓、螺母等低端产品占比 83%,而航空航天用 12.9 级高强度螺栓、半导体设备用精密紧固件等高端产品自给率仅 30%,其中航空钛合金螺栓进口依赖度超 70%,欧美企业占据全球高端市场 60% 份额。

下游需求呈现分化特征:传统汽车领域年消耗紧固件约 220 万吨,但新能源汽车单车紧固件价值量达传统车型的 1.8 倍,其中高压系统用紧固件需满足耐 150℃高温、抗盐雾 5000 小时等严苛标准,国内能批量供应的企业不足 20 家。2025 年 1-3 月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同比增长 42.8% 和 38.6%,但配套高端紧固件国产化率仅 35%,凸显供需错配。

二、过剩表征:量价失衡与资源错配

企业淘汰率攀升:2021 年新注册紧固件企业 2231 家,其中 92% 集中在低端领域;2024 年存续企业不足 14000 家,三年淘汰率达 40%,河北永年、浙江温州等产业集群年均倒闭企业超 300 家。存活企业中,年营收低于 5000 万元的占比 78%,普遍面临资金链紧张问题。

价格战愈演愈烈:2020-2024 年,普通碳钢螺栓出口单价从 2.38 美元 / 千克降至 2.05 美元 / 千克,降幅 13.9%;河北地区低端产品出口价最低达 1.09 美元 / 千克,仅为德国同类型产品价格的 1/5。国内市场更甚,M10 普通螺栓出厂价从 0.85 元 / 套降至 0.68 元 / 套,部分企业为接单甚至以低于成本价 10% 销售。

产能利用率低迷:全国低端紧固件年产能约 1200 万吨,但实际需求量仅 700 万吨,平均利用率不足 60%。河北永年区 2000 余家紧固件企业中,30% 处于半停产状态,部分企业设备闲置率超 50%,年浪费钢材约 80 万吨。

攀升

三、根源剖析:创新不足与体系滞后

研发投入严重不足:行业平均研发投入占比 1.2%,中小企业不足 0.5%,而德国博世集团相关业务研发投入占比达 8.7%。国内仅有 5% 的企业设立研发中心,高端热处理、精密成型等核心技术对外依存度超 70%,导致 8.8 级以上高强度螺栓合格率仅 72%,低于国际水平 15 个百分点。

准入门槛形同虚设:一套基础螺栓生产线投资仅需 50 万元,导致家庭作坊式企业泛滥。河北永年区曾出现 “十里钢城” 现象,最多时聚集 4000 余家企业,其中无环评、无资质的 “黑作坊” 占比 30%,加剧低端产能无序扩张。

供应链协同薄弱:传统分销模式下,紧固件从工厂到终端用户需经过 4-5 级中间商,流通成本占售价 35% 以上。80% 的中小企业缺乏数字化管理系统,订单响应周期平均 7 天,较国际头部企业(2-3 天)差距显著,造成生产计划与市场需求脱节。

供应链

四、负面影响:利润萎缩与升级受阻

行业利润率持续下滑:2024 年低端企业平均利润率 3%-5%,较 2020 年下降 40%,部分企业陷入 “增产不增收” 困境。反观高端市场,航空航天用紧固件毛利率达 35% 以上,日本哈德洛克防松螺母在华售价是国产同类产品的 8 倍仍供不应求。

技术升级动力不足:低端企业年均设备更新投入不足营收的 2%,80% 仍采用传统冷镦工艺,而德国舍弗勒已实现全自动化生产,产品尺寸精度控制在 ±0.01mm 内。人才流失严重,行业技术工人年均流失率 15%,研发人员占比不足 3%。

资源环境代价高昂:低端生产企业吨钢耗电量较行业先进水平高 30%,废水处理达标率仅 65%。2024 年行业因产能过剩导致的钢材浪费超 120 万吨,相当于 3 个中型钢铁厂的年产量,同时增加碳排放约 200 万吨。

五、破局路径:多维协同推动转型升级

企业端需聚焦创新突围:晋亿实业通过年均 5% 的研发投入,实现高铁扣件国产化,占据国内 60% 市场份额;宁波华翔深耕汽车高端紧固件,研发的热成型螺栓抗拉强度达 1500MPa,成功配套特斯拉上海工厂。中小企业可通过 “专精特新” 路径,如浙江新东方紧固件专注风电叶片螺栓,产品毛利率达 28%。

行业端要构建协同生态:中国机械通用零部件工业协会已发布《高端紧固件发展指南》,建立行业信用评价体系,2024 年淘汰失信企业 127 家。浙江海盐紧固件产业集群通过建设共享检测中心,使企业检测成本降低 40%,产品合格率提升至 92%。

政策端应强化引导调控:工信部将高端紧固件纳入《重点新材料首批次应用示范指导目录》,给予最高 500 万元补贴;海关对进口高端紧固件实施技术壁垒审查,2024 年拦截不合格产品 132 批次。地方政府如嘉兴市对购置智能生产线的企业给予 15% 的补贴,推动 20 家企业完成数字化改造。

当前紧固件行业的核心矛盾,是低端产能过剩与高端供给不足的结构性失衡。唯有通过技术创新突破、产业生态重构、政策精准引导,才能推动 “工业之米” 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跨越,为制造业升级提供坚实支撑。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