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预测:2031年全球应变式传感器市场规模将为22.41亿美元

应变式传感器是一种通过测量物体受力变形产生的应变,并将其转换为电信号(如电阻变化)的精密检测装置,广泛应用于工业测量、工商业衡器及自动化控制领域。其核心元件电阻应变片的技术迭代(如金属箔式、半导体式)直接影响测量精度与响应速度,成为高端装

3个电话qy渐变质感直播课培训课程宣传横版海报__2025-01-17+11_02_35_副本_副本.png


应变式传感器是一种通过测量物体受力变形产生的应变,并将其转换为电信号(如电阻变化)的精密检测装置,广泛应用于工业测量、工商业衡器及自动化控制领域。其核心元件电阻应变片的技术迭代(如金属箔式、半导体式)直接影响测量精度与响应速度,成为高端装备制造的关键部件。

市场增长逻辑:全球工业自动化升级与新兴市场基建投资驱动需求增长,根据QYResearch最新调研报告显示,2024年全球市场规模达15.5亿美元,预计2031年增至22.41亿美元,2025-2031年CAGR 5.5%。


 

二、供应链结构与区域竞争格局

全球供应链分层

上游:电阻应变片材料(康铜、镍铬合金)、封装基座等供应商,技术壁垒高,欧美企业(如Vishay、HBM)占据主导地位。

中游:传感器制造商通过“设计+组装”模式整合上游元件,中国厂商(如柯力传感、中航电测)以成本优势占据中低端市场,欧美厂商聚焦高精度场景。

下游:工业设备商(占比50%)、衡器厂商(30%)及汽车电子企业(20%)构成主要需求方,北美与欧洲合计占比70%。

区域市场分化

成熟市场:北美(2024年份额32%)、欧洲(38%)依赖高精度传感器,本土厂商通过专利布局(如HBM持有应变片相关专利超200项)构建技术护城河。

新兴市场:东南亚、中东、拉美基建投资激增,2024-2027年需求CAGR预计达8%-10%,但价格敏感度高,中国厂商份额有望从2024年的15%提升至2031年的25%。

三、主要生产商企业分析

全球CR3(HBK、Mettler-Toledo、Vishay)市场份额合计25%,竞争格局呈现“欧美技术垄断+中国成本突围”特征:

HBK(德国):全球工业测量龙头,2024年营收占比18%,产品精度达0.01%FS,单价超500美元,主导航空航天测试市场。

Mettler-Toledo(美国):工商业衡器领域霸主,2024年传感器业务收入4.2亿美元,通过“传感器+软件”一体化方案提升客户粘性。

柯力传感(中国):全球钢件传感器出货量第一(2024年市占率12%),单价低于80美元,依托“区域制造中心+本地化服务”模式快速渗透东南亚市场。

中航电测(中国):军工背景赋能高可靠性产品,2024年工业测量传感器收入同比增长22%,在智能电网领域市占率超30%。

中国厂商突破路径:

技术替代:通过MEMS工艺缩小传感器体积,成本降低40%,2025年渗透率有望从15%提升至30%。

合规升级:建立欧盟CE、美国UL认证实验室,缩短海外客户认证周期至6个月(原需1年以上)。

四、政策环境与贸易壁垒

美国关税政策冲击

直接成本:中国传感器出口美国关税从2018年的10%升至2024年的25%,导致单台设备成本增加15-20美元,部分订单流失至墨西哥(2024年对美出口量同比增长35%)。

供应链重构:柯力传感在越南建设年产200万只传感器基地,2025年投产后可规避60%对美关税成本。

新兴市场政策红利

东南亚:印尼《制造业4.0路线图》要求2025年前本土化采购比例提升至40%,倒逼中国厂商转移产能。

中东:沙特“2030愿景”投资1.3万亿美元建设智慧城市,2024-2027年传感器采购预算年均增长12%。

五、市场趋势与未来预测

技术趋势

数字化交付:云平台与AI算法融合,实现传感器数据实时校准与故障预测(预计2030年渗透率超40%)。

微型化需求:机器人、无人机等场景推动MEMS传感器市场CAGR达9%(2025-2031),中国厂商技术差距缩短至3-5年。

区域市场机会

印度:制造业PMI连续12个月扩张,2025年传感器市场规模将突破2亿美元,本土厂商(如Austin Engineering)产能不足,依赖进口。

东欧:德国“工业4.0”补贴政策吸引中国厂商在波兰、捷克设厂,2024-2027年区域投资额预计达5亿美元。

市场规模预测

区域2024年市场规模(亿美元)2031年市场规模(亿美元)CAGR(2025-2031)全球15.522.415.5%中国3.2(出口占比60%)5.1(出口占比55%)6.8%东南亚1.83.18.2%中东0.91.69.5%六、行业前景与投资策略

短期策略:供应链本地化与合规突围

产能转移:在越南、墨西哥建立“卫星工厂”,2025年前完成30%对美订单本地化生产。

认证加速:与SGS、TÜV等机构合作,将欧盟CE认证周期从9个月压缩至4个月。

中长期策略:技术-品牌双驱动

高附加值转型:研发投入占比提升至8%(2024年行业平均5%),重点突破六维力传感器(单价超2000美元)等高端品类。

生态合作:与西门子、ABB等工业巨头共建联合实验室,深度绑定客户研发需求。

风险预警

技术封锁:美国可能将应变片材料列入《出口管理条例》(EAR)清单,中国厂商需提前储备康铜替代材料(如镍铬硅合金)。

汇率波动:新兴市场货币贬值可能导致海外收入缩水10%-15%,需通过金融衍生品对冲风险。

结论:在美国关税政策与全球贸易规则重构的双重压力下,应变式传感器行业将加速进入“技术-地缘”双周期。中国厂商需以“区域制造中心+数字化服务”为支点,从“成本竞争”转向“价值创造”,预计2030年前将诞生2-3家具备全球定价权的本土龙头,全球市场份额突破30%。

《2025年全球及中国应变式传感器企业出海开展业务规划及策略研究报告》报告中,QYResearch研究全球与中国市场应变式传感器的产能、产量、销量、销售额、价格及未来趋势。重点分析全球与中国市场的主要厂商产品特点、产品规格、价格、销量、销售收入及全球和中国市场主要生产商的市场份额。历史数据为2020至2024年,预测数据为2025至2031年。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