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机器人大会引爆“百团大战”:价格鏖战与技术攻坚并行

2025机器人大会引爆“百团大战”:价格鏖战与技术攻坚并行

图片1.jpg

文:Leon

编辑:cc孙聪颖

2025年被称作“具身智能元年”,中国企业毫无疑问站在C位。

8月8日至12日,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WRC)在北京亦庄北人亦创国际会展中心举行。开幕首日,开幕首日,尽管京城笼罩在淅淅沥沥的雨幕之下,依然没能阻止热情的与会者们,展馆门口大排长龙,热度爆表。

据悉,本届展会吸引了220余家机器人企业参展,共展出1500余件产品,其中备受关注的人形机器人整机企业数量突破50家,包括大家熟悉的宇树科技、智元机器人、优必选等行业头部企业。

与曾经的互联网商战不同,机器人(尤其是人形机器人)产业目前仍处于偏概念的阶段,产品尚未大规模进入市场,但貌似整个市场的未来前景看好。

在此情况下,大部分企业自然是遵循“融资-上市-再融资”的发展逻辑,活下去、拼未来。《华尔街科技眼》现场走访和接触了多家机器人企业,不乏现场与VC机构建立初步合作意向的案例。

体现在产品端,我们看到了更多形态的消费级机器人开始寻求差异化的场景落地;同时,头部企业率先开打价格战,寻求装机量的提升。

图片2.png

而在技术层面,长序列任务、AI大模型驱动等成为关键,部分企业已经展出了实际成果。种种迹象表明,机器人行业的 “百团大战”即将打响。

人形机器人拓场景、促落地

大会开幕式上,主办方中国电子学会发布了《2025人形机器人十大潜力应用场景》,遴选出工业通用操作、汽车制造、3C制造、船舶制造、石油化工、电力生产、安全应急、商业服务、家居服务、农业生产等十大人形机器人潜力应用场景,为人形机器人技术攻关与产业化落地提供明确路径指引。因此,可以将目前的人形机器人分为两大类——消费级及工业级。

消费级机器人企业中,最红的自然是宇树科技。展会展现,宇树科技搭建了一个擂台,两台G1在其中表演拳击搏击,吸引了大量观众驻足观看。数月前,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曾表示正在训练机器人拳击,目前来看成果不错,被打倒的G1能够在短时间内起身,步伐的稳定性相比之前也有一定提升。

曾经派出N2人形机器人参加北京人形机器人马拉松、并荣获亚军和季军的松延动力,在机器人灵活性和稳定性方面颇有建树,截至6月其订单量突破2000台,今年内已经完成三轮融资。

在现场,松延动力不仅展示了人形机器人,还带来了可交互仿生人头Hobbs,相比4月发布会的版本其造型更时尚多变、表情更生动。事实上,消费级机器人手办化、拟人化是一大趋势,主打AI对话和情感陪伴,有机会成为面向大众消费者的一个垂直品类。(详情见:松延动力机器人卖爆,创始人姜哲源:商业化才能活下去)

图片3.png

松延动力可交互仿生人头Hobbs

另外,还可以看到傅利叶GR-3等主打真实触感、康养陪护的机器人产品,未来可能出现在医院、养老院等场景,辅助人类进行引导、陪护等工作。傅利叶展台的另一大亮点是全新升级的“具身智能康复港”,这一展示体现了该公司在康复医疗领域从数字化、标准化、个性化向具身智能化的深度跨越。

图片4.png

傅利叶GR-3发布会现场

据了解,“具身智能康复港”以GRx系列人形机器人为核心,融合多模态感知、大模型与精准运控技术,针对康养场景需求构建了导诊咨询、认知康复训练、上肢康复训练、运动功能重建及远程康复五大训练交互模块,可实现康复训练、辅助照护与情感陪伴的一体化服务,旨在打造更贴心、智能、人性化的康复服务体验。

相比之下,工业级机器人们在造型上不追求完全的拟人化,落地点放在“能干活”,部分机器人可以在特定环境下自主运行,无需遥控器操作。

专注工业机器人的仙工智能,在展台搭建了工业传送带,旗下的具身智能轮式人形机器人正在“打工”。这款机器人不追求完整的人形设计,以轮式腿部、夹持器手部设计来实现灵活移动和重物搬运,也不失为现阶段机器人进厂工作的一种解决方案。

图片5.png

我们还看到了源络科技的Monte02轮式机器人,这是一台可用于科研的产品,其特点在于精准的手部操控性和一定的AI能力。Monte02配备灵巧手,能够以精准的力度操作滴管、抓取试剂等操作,并支持自然语言与示教输入,可应用在药物研发、检验筛查等领域。

图片6.png

与去年相比,今年机器人大会上的实际应用大幅增加,这无疑得益于产业链上中下游的共同努力,包括扭矩电机成本的下降、灵巧手的性能提升等。但据《华尔街科技眼》观察,展会上的人形机器人仍然依赖遥控操作或预编程,而非实时的AI驱动,机器人还需要更聪明的大脑。

机器人大脑“AI化”亟待突破

特斯拉机器人之所以能够成为AI驱动式人形机器人的代表,背后是巨大的投入和海量的训练数据:海量特斯拉车主提供纯视觉方案的数据,供Grok大模型进行训练,背后还有耗资几十亿美元打造的全球最大算力中心提供支持,从而达成闭环。

就目前而言,中国机器人企业对AI大模型的投入,尚未达到特斯拉的规模。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在采访中表示:宇树对模型研发保持谨慎态度,投入无法跟AI公司、互联网大厂相比。

智元机器人在该领域相对来说更积极一些,开发了首个“通用具身基座大模型”启元大模型并进行开源,吸引全球开发者加入,从而实现持续的数据收集、分析和优化。在智元机器人的展台,可以看到机器人在传送带前担任分拣员,自主执行扫码、分类操作,不过快递包裹均以小件为主,没有大箱子;展台另一边,智元机器人可以为观众递可乐,与美国特斯拉餐厅装爆米花的Optimus Gen-2机器人异曲同工,但动作还不及特斯拉机器人那般丝滑流畅。

图片7.png

另外,展会上还有一些企业展示了垂直领域的模型研发成果。比如千寻智能,其机器人在京东展台现场演示叠衣服,依托于自研的VLA(视觉-语言-动作)端到端模型实现复杂的操作,表现出一定的长序列任务的执行能力。

图片8.png

专注家庭服务机器人的UniX AI,研发了触觉模态大模型 UniTouch,针对视觉、力传感器的局限性来实现高敏感度触觉感知,也算是在垂直领域的一种尝试。创始人杨丰瑜认为,家用机器人会在3到5年内逐步进入更多家庭,在清扫、洗衣等特定任务场景中展现价值,这一阶段的重点在于通过规模化生产降低成本,并不断优化用户体验。

还有一家OmAI联汇科技的产品很有意思。该公司展示了一种即插即用的AI模块,搭载激光雷达、深度相机和边缘算力,可安装在任何支持ROS开发环境的机器人上(比如宇树G1),即可实现AI训练及自主操作。通过APP,还可对机器人进行定制化训练,一切均基于VLM大模型。

图片9.png

本质上,行业、市场对于机器人的期待在于自主执行任务的能力,而非遥控或预编程,这也是决定机器人能否真正落地、融入人类社会的关键。当然,这并不是说表演型机器人完全没有价值,至少在现阶段,它们承担着动作调校、数据采集,以及向公众普及概念的工作。

这就引出了一个观点上的碰撞:机器人企业应该先提升装机量、带动生态发展;还是先探索应用形式,待产品成熟后再推向市场。

未来机器人免费?先打价格战

在机器人大会上,创始人、企业负责人们现身接受采访或演讲,对行业发展进行预测,并表达了一些观点和想法。

宇树科技王兴兴在采访中透露:宇树科技目前在降价(指其新推出的宇树R1,售价3.99万元起),希望以低价吸引更多客户采购,形成一定规模的装机量。只有装机量上去了,才能构建生态。

王兴兴认为,未来五年内机器人技术的发展重心包括三点,分别是统一的端到端大模型、更低成本和更寿命的硬件,以及低成本、大规模的算力。当然,实现上述突破需要全产业链的共同努力。

图片10.png

他还提到了一个概念:未来机器人有可能会免费。他举了一个例子:一块荒地,机器人去开垦,产出的一部分作为税收上交给国家。当然,一个大前提是:当机器人真正能干活以后。

工业级机器人企业的观点则不同,倾向于先应用、再提升。美的集团副总裁兼首席技术官卫昶在演讲中说道:“我们的策略是将人形机器人融入我们的工业制造场景,先进行内部的应用。了解问题、识别问题、不断提升后,希望能在不久的将来有一些特定的场景的规模化应用,比如门店可以提供用户的交互服务、家电机器人化等。”

至于机器人免费、完全融入人类社会,现阶段讨论还为时尚早。其实,很多科幻小说、电影和游戏都早有涉及此类题材,比如《底特律:变人》、《西部世界》等。这些文艺作品的共同点是建立在科技高度发达、机器人完全拟人化且AI突破思考瓶颈的虚拟世界观下;而现在的人形机器人大多数连站稳、上下楼梯都困难,恐怕十年内都难以达到《西部世界》中的水平。

资本狂欢之后,是产业崛起还是“一地鸡毛”?

机器人盛宴的背后,离不开资本市场的推动。参考参展企业,可以在其中找到阿里巴巴、腾讯、字节跳动、京东、美团、小米等互联网企业的身影;也有老牌VC如红杉资本、经纬创投、华兴资本等;当地的政府为了发展产业,相应引导基金也起到了助推作用。作为大会“独家全球战略合作伙伴”,京东携手宇树科技、智元、天工、众擎、星海图、逐际动力、千寻、松延动力等全球顶尖机器人品牌亮相,并发布“智能机器人产业加速计划”,宣布将在智能机器人领域投入超百亿资源,三年内助力100个智能机器人品牌成交额破10亿、带领智能机器人走进超百万个终端场景。

图片11.png

据媒体报道,截至8月初,人形机器人赛道今年融资事件达107起,累计融资金额约279亿元(未披露融资额不纳入统计),市场极为火爆。

除了已经在香港上市的优必选之外,最被看好的两家机器人整机企业就是宇树科技和智元机器人,资本化动作不断。

宇树科技方面,目前已经开始上市辅导,最快年内登陆A股科创板。其背后的资本实力非常雄厚,不仅吸引了腾讯、阿里、美团等巨头,还包括中国移动、吉利汽车等实业企业,目前估值超120亿元。(详情见:王兴兴抢跑 “具身智能” 红利,宇树产业链能否啖头汤?)

智元方面,虽然一直在否认IPO计划,但近日以21亿元收购A股公司上纬新材66.99%的股份,成为其控股股东,被视作是借壳上市的前兆。(详情见:前华为天才少年做会骑车的机器人,公司估值70亿)

但另一方面,不和谐的声音也频繁出现。继金沙江创投的朱啸虎炮轰人形机器人行业应用前景不明朗、批量退出多家投资后,又有一家知名机器人企业“伯朗特机器人”,传出了投资人与创始人不合的消息。

据最新报道称,伯朗特机器人近日发布了一则董事会决议公告“审议未通过《关于总经理固定月工资200万元的议案》”,投资人君岚投资指责伯朗特机器人创始人“掏空公司”,引起行业关注。

据悉,在伯朗特机器人连年亏损达到4亿元的情况下,创始人、董事长兼总经理尹荣造,不仅要求固定月薪为200万元,还在今年7月29日以董事长身份向董事会正式提交一项令人震惊的提案:未来十年公司全部净利润减去一块钱后的所有资金,作为他个人奖金。

如此离谱的要求,自然受到了投资人的强烈反对。据报道称,君岚投资的代表人李博铮曾愤慨地斥责到:“如果说这不是在掏空公司,那什么才是?如果说这不是在羞辱股东,那还有什么底线?”

参考团购、共享单车、外卖、新能源汽车等一系列的“千团大战”,机器人市场的资本化更应该理智和沉淀,投资人也需要慧眼识珠,避免陷入类似伯朗特机器人的投资困境。

如今,中国经济正面临向高端制造的转型关键期,政府也在积极倡导反内卷,在此基调下,作为高精尖代表的机器人市场,应该有主动戳破泡沫的勇气,打造健康的产业环境。最后,借用卫昶在演讲中的一句话结束本文:“人形机器人很热,但我们希望能够真正的静下心来把技术打磨好,能够找到真正有潜力、有价值的应用。”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