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局会议为“十五五”锚定产业新坐标:不仅要科技创新筑基,还要国际竞争力突围,而新兴支柱产业正是破题之策。从4月到7月的政治局会议,产业政策焦点从国内布局潜移默化地向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兴支柱产业发生转变,这直接呼应了“十五五”的双核诉求——既要实现科技创新的自立自强,也要在国际经贸斗争里推动中国的再全球化(可参考我们此前的“十五五”系列报告内容),而新兴支柱产业正是承载“攻坚”与“出海”双重使命的根基。因此放眼“十五五”规划,新兴支柱产业可能成为产业端应运而生的一大诉求。
以史为鉴:五年规划期对于产业的部署,聚焦于补短板和育新兴。纵观“十二五”到“十五五”,其产业布局变迁呈现出两大规律:一是持续投入与强国差距较大的关键领域、着力缩小差距,比如从“十二五”到“十五五”均一如既往地部署了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等领域。二是前瞻性布局一些新兴产业、力争走在全球科技创新的前列,比如“十三五”新增了对于航空航天的部署;“十四五”则纳入绿色环保、海洋装备,且首次对未来产业作出具体布局。
同样,“十四五”规划也延续了这一规律。“十四五”分别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有一定技术基础、产业化关键期,有望在5-10年形成较大规模)和未来产业(技术路线有待验证、技术孕育突破期,距离产业化落地有10-20年甚至更久)作出部署,其核心目标也是分别聚焦于“补短板”和“育新兴”。当前,我国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分布在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集成电路、先进结构材料等领域,这些领域均是在当年“十四五”规划筹备阶段全球竞争力偏弱、亟需重点突破的方向。
当然,“十四五”规划中的关键产业并非“横空出世”,而是早有政策铺垫。相关战略新兴产业在规划筹备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及其他重要文件中已屡次出现。更具标志性的是,在“十四五”纲要发布前夕,总书记在考察浙江时首次提出了“未来产业”的概念,为“十四五”产业部署的筹备释放清晰的信号。
循此脉络,当前的政策信号已提供重要线索。在4月政治局会议首次提出“打造一批新兴支柱产业”的基础上,7月政治局会议进一步强调“加快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兴支柱产业”,综合现有信号,我们预计“十五五”的“新兴支柱产业”将延续“十四五”的框架,继续分别对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进行战略部署。
但关键变化在于,战略新兴产业的覆盖范围有望拓展到深海空天开发、智能网联汽车等方向;同时,对未来产业的探索力度料将显著强化。
结合近期决策层的重要表述来看,我们认为“十五五”有以下领域值得重点关注:
智能机器人:打造“超人类”时代,推动各行业智能化升级,提升生产效率,可被广泛应用于工业、医疗、服务等领域;也能缓解劳动力短缺压力。
海洋经济:涵盖开发海洋资源、依赖海洋空间的生产及相关产业活动。海洋蕴藏丰富资源,发展海洋经济可以保障资源安全,同时推动沿海地区发展,筑牢海权基石。
深海科技:用于探索、开发深海资源及研究深海环境的先进技术,解锁矿产与生物基因宝库。发展深海科技不仅可以抢占深海资源新大陆,同时可以提升国防话语权。
低空经济:以低空空域为依托,打响“天空争夺战”。借助无人机等飞行器开展运输、观光等活动。不仅能重构立体交通、丰富交通方式,同时还可以提升物流效率,培育相关产业发展,为经济增长注入新动力。
智能网联汽车:可视为轮子上的“超级计算机”,车路云协同可提升交通安全性与效率,大幅降低交通事故发生频率。重写汽车产业规则,孕育智慧城市神经网络。
类脑智能:模拟人脑神经机制,赋予计算系统类似人类的感知等能力,突破AI天花板。类脑智能的突破能在医疗、教育、安防等多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6G:性能指标远超 5G,应用场景丰富,将与人工智能等深度融合。发展 6G 可抢占通信技术制高点,推动数字经济发展,促进产业数字化转型。
量子信息:基于量子力学原理,进行信息计算、编码与传输。发展量子信息能带来信息领域变革,提升计算速度、保障信息安全,在金融、通信、科研等领域有重大应用前景。
氢能与储能:氢储能技术利用电力和氢能的互变性削峰补枯,维持电网稳定。发展该领域可优化能源结构,提升能源利用效率,缓解能源供需矛盾,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基因技术:运用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方法研究、解锁生物密码,其发展能推动生物医学进步,用于疾病诊断、治疗与预防,促进农业、生物制药等产业发展,提升人类健康水平。
风险提示:未来政策不及预期;国内经济形势变化超预期;出口变动超预期。
注:本文来自民生证券2025年8月14日发布的《“十五五”规划系列报告(五):从新兴支柱产业看“十五五”》,报告分析师:陶川 S0100524060005,钟渝梅 S0100124080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