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闻社观察 纾困,困住自己。
昔日纾困盟友对簿公堂,一纸诉状揭开17.61亿元资本困局。
8月14日晚间,华创云信公告称,公司子公司华创证券有限责任公司近日收到贵阳市中级人民法院、贵阳市云岩区人民法院出具的《受理案件通知书》。
受理通知书的送达,宣告了一场酝酿三年的资本纠葛正式进入司法程序。六年前响应纾困号召投入的14亿元资金及3.61亿元质押借款,如今成为券商追讨的17.61亿元债务,而被告席上坐着的,正是贵州百灵董事长姜伟及其家族成员。
这场纠纷的导火索是姜伟方面对纾困计划的全面违约,两期纾困计划分别于2022年7月和2024年3月到期,股票质押也于2024年8月到期,但经华创证券多次催告,姜伟始终未履约还款。
图源:公司公告
时间回拨至2019年,正值A股股票质押风险集中爆发期。在证监会的政策号召下,华创证券通过两期专项资产管理计划,以股份转让形式向姜伟家族提供14亿元纾困资金,获得贵州百灵1.61亿股,占据贵州百灵总股本的11.54%。
同时进行的还有一笔3.61亿元的股票质押融资,姜伟将1.1亿股贵州百灵股份作为担保。至此,华创证券对贵州百灵的总敞口达到17.61亿元。
协议约定明确:纾困计划到期后,姜伟需回购股份;质押借款到期,则应偿还本息。
然而从2022年7月第一期纾困计划到期开始,华创证券便陷入漫长的催收拉锯战。公告显示,华创证券多次敦促履约,姜伟方面既不回购股份也不偿还借款,更未提出有效解决方案。
面对持续三年多的违约,华创证券最终选择分头在贵阳市中级人民法院和云岩区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姜伟家族偿还全部本金及固定收益、违约金等费用。
这么大一笔钱,对于华创证券来说显然也有不小压力。挺讽刺的,原本响应监管号召、帮扶困难企业的纾困行动,最终却令纾困方自身陷入困境。
2018-2019年间,为化解民营上市公司大股东质押爆仓风险,证监会动员券商设立纾困基金。华创证券正是在此背景下,应姜伟“多次请求”和地方政府协调介入贵州百灵。当时姜伟家族质押率已达59.97%,接近警戒线。
华创证券的介入一度被视为双赢,既缓解大股东流动性危机,也为券商锁定一家年营收超30亿元的苗药龙头企业股权投资。然而随着贵州百灵业绩持续恶化,这场联姻迅速变质。
2023年,因被出具内控否定意见审计报告,贵州百灵被实施ST风险警示。尽管2024年实现表面盈利摘帽,但其扣非净利润仍亏损8243.52万元,核心业务造血能力存疑。2025年一季度业绩更是全面崩塌,报告期内,公司营收下滑42.93%,扣非净利润暴跌96.42%。
作为曾以“银丹心脑通软胶囊”闻名的苗药龙头,贵州百灵的困境实在是让人唏嘘。公司创立于1999年,2010年登陆深交所,巅峰时期市值超200亿元。
为维持运转,贵州百灵于7月18日一口气通过五项银行贷款议案,拟申请不超过10.2亿元续贷及新增贷款。借新还旧的实质不就是拆东墙补西墙,贵州百灵的资金链脆弱性已暴露无遗。
当然,面对17.61亿元债权,华创证券自己还是表示影响不大的。
公告中,华创云信强调,公司的增信措施充足,纾困计划项目下和股票质押借款的担保资产都不少。以8月14日贵州百灵6元/股收盘价计算,华创证券持有的1.61亿股+额外质押的1.88亿股(0.78亿+1.1亿)合计3.49亿股对应市值20.94亿元,超过17.61亿元本金。表面看,似乎确实安全垫充足,但现实远比纸面复杂。
众所周知,无法随时折现的资产价值都不是真实价值,华创证券持有的大量贵州百灵股票需要公告后才可以卖出,而贵州百灵的日均成交额仅三四亿元左右,即使公告后都没那么容易平仓。非上市公司股权及房产等资产更面临估值缩水、处置缓慢等风险。
华创证券的遭遇并非孤例。2018-2019年券商纾困大潮中,多家机构因过度依赖大股东信用及股权担保陷入被动。除本次诉讼,华创云信另有未决诉讼金额超8亿元,包括与蓝色光标原股东的股质违约纠纷。
这对参与纾困的证券企业也是一次警示。纾困业务需穿透管理,不能仅看质押率与股价,更要持续跟踪企业经营实质。而担保品流动性则应该重于账面值,无法及时变现的资产应该考虑进一步折价估值。纾困逐渐从政治任务转为市场行为后,能否识别真实还款能力才是核心竞争力。
姜伟曾在今年5月的业绩说明会上承诺“按合同积极沟通”,但三个月后等来的却是法院传票。实际上,7月贵州百灵刚获批近10亿银行贷款,资金却未用于偿还纾困债务。从六年前的义无反顾,到如今的法庭相见,华创证券的这场教训,有点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