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哥”强势入局!手术机器人变天?

技术差距待弥补,本土突围维艰

作者/星空下的卤煮

编辑/菠菜的星空

排版/星空下的蛋黄酥

对于#腔镜手术机器人 赛道而言,过去的一年多时间可谓热度与寒意并存。一方面,全球领头羊直觉外科(ISRG.O)依然在高歌猛进,目前总市值已经超过1600亿美元,25Q2净利润增长同比大增25%不说,订单和手术量增速甚至更快。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本土厂商的沉寂,#微创机器人(02252)今年以来股价坐上过山车,而有心登陆资本市场的精锋医疗、思哲睿则自2022年传出消息后迟迟未有进展。

b5a80486-61e2-42fb-858c-e9e138f2a4f1.png微创机器人2025年以来股价走势图 来源:iFinD,笔者整理

在高呼千万遍的创新口号背后,这条赛道隐藏着商业化落地不达预期,国内外巨头入局后多数厂商陷入低端同质化竞争等难题。

一、腔镜场景成熟,但医院配置进度放缓

手术机器人是能在#微创手术 过程中辅助人类实现精准控制的一类医疗设备的统称,是医疗设备领域的今日之星。医生可以通过它在患者体内实施精准微创的手术,其“机械臂+3D成像+AI导航”的组成架构从理论上来说可以有效地缩小手术给患者造成的创伤。不但降低了医生的学习曲线,还使得远程手术成为可能。

这个赛道集医学、电子、机械等学科于一身,技术门槛相当高。整个设备涉及的影像导航和实时控制算法等前沿技术不但投入巨大而且研发周期长,所以目前来看还是只有直觉外科等领头羊具备超然的地位,本土厂商的核心零部件仍然依赖进口。

在应用领域上,目前腔镜场景商业化最成功,应用也最广泛,在胸外、普外、妇科等科室的手术中都得到了应用。骨科等领域也不断有产品问世,但是市场规模确实还远远不如腔镜。整体来看,全球手术机器人市场规模预计将在2026年达到328亿美元,2030年进一步达到631.2亿美元。

具体到我国来说,根据卫健委的数据,我国外科手术台数除了2020年受到疫情冲击外的各年均在稳步增长,业内预测将从2016年将将过5000万台次的水平增长至2030年超过1亿台次的规模。

6a7abac9-2400-4aae-a6da-cd99ba695e8a.png中国外科手术台数持续增加(万台) 来源: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动脉智库

但手术台数的增长并不代表手术机器人需求量也会线性增长,医疗机构采购这类设备可是需要监管部门发放的配置证的。根据2023年卫健委发布的《“十四五”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规划的通知》,腹腔内窥镜手术系统暨腔镜手术机器人一共有559张许可,加上260台原数量,这819台可以说这就是这几年这个市场的天花板了。而截止到今年初的招标数据来看,只释放了不到500台,且其中4/5是达芬奇系列产品。

笔者认为这里反映出两件事,一是医疗机构配置热情并没有那么高,也许需要调低行业的普遍预期;二是进口产品仍然很强势,尤其是在高端品线上。

1f7ed674-53bb-49e8-b632-1c2d8844ea05.png国家卫生健康委关于发布“十四五”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规划的通知 来源:官方网站

二、本土以中小厂商为主,竞争趋于激烈

虽然达芬奇仍然一家独大,不过国内也涌现出了腔镜几家手术机器人厂商。从注册批号以及公开招标数据来看,国产品牌正在加速参与市场竞争。不过受限于销售价格等因素,各家厂商业绩虽有增长但仍然未达预期。

dc240558-6ad6-439c-ad44-5c6bf411732f.png国内获批腔镜手术机器人 来源: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医疗器械技术审评中心、动脉智库

微创机器人2024年表现不错,全年实现2.57亿元营收(同比+145.95%),归母净亏损也同比收窄36.53%至6.42亿元,旗下腔镜机器人图迈系列2024年新增订单量为39台,2025上半年又签了20单。不过这款产品的价格只有达芬奇的约莫1/3,手术机器人毕竟不是低值耗材,想靠走量翻身恐怕不太容易。

其他几家友商体量都不大,像精锋医疗2024年取得了国内外订单20余台,康诺思腾年初完成5亿人民币左右的新一轮融资,#博实股份(002698)参股的思哲睿主营业务也是微创腹腔手术机器人,思哲睿2022年IPO获受理,但迟迟未能成功上市,根据其2020-2022年收入不过百万,亏损却一路猛增至2.7亿元的表现来看,想必不少初创阶段的国内手术机器人公司还没有进入收获期。

8cc311c2-fa4d-4920-8d7b-9761d6b77b9b.png图迈机器人每年新增订单量(台) 数据来源:公司公告,招标网,西南证券整理 (包括海外和国内订单预测)

若论这个行业最炸裂的消息,还得是医疗器械“一哥”#迈瑞医疗(300760)在近期的投资者交流会上霸气表示要涉足腔镜手术机器人,硬刚达芬奇。迈瑞早在2012年就收购杭州光典布局了这块业务,2023年年报里也提到要进军手术机器人领域。其实这也一直都是器械巨头的重要业务拼图之一,像强生、美敦力等公司都有腔镜手术机器人。只是迈瑞看到了国内市场有潜力且现阶段的国产品牌仍然存在显著不足,所以选择在这个节点发力。

而#联影医疗(688271)今年也发布了自主研发的经皮介入机器人,国内一线龙头企业纷纷开始躬身入局。这或许说明虽然在资本的推动之下,不少国内企业都在涌入腔镜机器人赛道,但以中小体量厂商为主的局面使得国产品牌缺乏核心竞争力,暂时难以建立差异化优势。

三、核心技术追赶难,支付端又遭收敛

然而群雄并起之下,留给替代故事的宽容空间可是不多了。

直觉外科等巨头的技术优势依然非常显著,达芬奇系统已经实现了7自由度的机械臂和力反馈技术,而国产产品还普遍只有4-5的水平,伺服电机等核心部件高度依赖进口且短期内难全面替代,整体大约落后2代的水平。适应症也较为狭窄,远比不上能覆盖普外、胸外等多个大科室的达芬奇。

除了前文提到的强生、美敦力之外,更多的跨国大器械公司也在不断入局,消化镜王者日本奥林巴斯就结合自身优势,在经自然腔道手术机器人这个技术路径投注了4.58亿美元。前文题到过,手术机器人是一个较为综合的门类,这些巨头在光学等领域的长期积累恐怕国内公司一时是追赶不上的。

此外,在医保支付改革这个大趋势之下,医疗机构对手术机器人及其配套耗材的成本控制压力明显增大,单台千万级人民币的购置价格和难以准确预估的设备利用率都在挑战着各家医院的采购决策。大三甲已经完成初步布局,对中型医院而言又太贵了,铺开速度必然有所放缓。当然,手术机器人设备及耗材目前暂未纳入集采范围,但市场对手术机器人,尤其是配套耗材的集采降价预期也是比较强烈的。

总之,国内手术机器人行业中短期的镇痛难以避免,无论是海外巨头的先发优势还是伴随医保控费而来的重重荆棘,都使得本土厂商普遍面临着现金流和股价回调的压力。而这又是一块创新的热土,近五年国内行业融资事件和获批产品数量都超过百项,不断有或大或小的玩家试图分一杯羹。

对于多数中小参与者来说,生存下去,一切才有可能。

注:本文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没有买卖就没有伤害。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