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文雨
8月14日晚间,陆控(06623.HK;NYSE LU)发布公告,正式任命李蕙萍女士为独立非执行董事、审计委员会及提名与薪酬委员会成员。
以历史的视角对企业发展做长距离观测,此次董事会治理架构升级不仅对陆控的长期主义战略是一个重要补充和完善,对公司在资本市场的估值也是一种撬动和牵引。
【高质量与可持续】
作为全球知名ESG评级机构,MSCI向来以严格遴选和高评估标准而著称。
今年7月16日,MSCI将陆控(06623.HK;NYSE LU)ESG评级由A调升至AA。而就在去年6月,这家公司的ESG评级刚刚从B级跨级上调至A级。
要知道,MSCI ESG评级覆盖全球范围内超过17000多家发行人(涵盖上市公司及非上市公司主体),在年度评级中能够获得评级提升一级的仅占20%,被评级为AA级及以上的公司将位列全球前20%分位。
对于金融公司而言,要想赢得MSCI的ESG高评级,需要在公司治理架构与规范运营、隐私与数据安全、消费者权益保护、践行社会责任、扩大普惠金融可得性等方方面面均表现卓越,是一项并不容易达成的成就。
陆控能在短时间内实现如此大的跨越,和公司所奉行的发展理念有直接关系。
ESG的主旨是良性可持续,是长期主义,这与陆控“重质不重量”的审慎经营战略高度暗合。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下,公司主动收缩规模、夯实根基,变“数量优先”的粗放型发展为“质量优先”的精细化发展,为更高质量和更长周期的成长积蓄力量。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当同行大多都选择减少担保业务来向“轻”发展的时候,陆控却逆势推出“100%担保”模式,为小微企业持续增信。这样做虽然短期内增加了平台的负担和压力,但长期既能扩大公司业务规模,又能提升资产质量,还能帮助更多企业,可以说一举三得。
再比如,公司之前主动调整发展战略和业务模式,以壮士断腕的决心退出部分高风险客群和区域,即便面临短期阵痛也要为长远更好发展未雨绸缪。
还有,为了加大消费者权益保护,陆控从“科技+制度+文化”等多维度出发,打造了一个全方位无死角的金融消保实践体系,全力保障消费者权益。
也正因如此,陆控在近几年经济环境和监管环境发生显著变化的背景下依然可以穿越周期,在保持发展定力与韧性的同时完成从“活下去”到“活得好”的华丽转身。
根据7月17日陆控发布的复牌进度季度更新公告,今年二季度公司赋能新增贷款总额为人民币489亿元,相比2024年同期增加8.1%。截至2025年6月30日,公司累计借款人数由约23.2百万人增加至约27.8百万人,增幅19.9%。
具体来看,“小微+消金”双轮驱动,作为基本盘的小微业务稳扎稳打,作为新增长极的消金业务则保持高增。今年上半年,陆控消费金融新增贷款289亿元,同比增加30.6%。
此次董事会治理架构升级,无疑让陆控在可持续发展的进程上又迈出了关键一步。
一方面,李蕙萍与公司董事、管理层及主要股东无任何关联关系,也无影响其独立履职的其他因素,可在审计委员会中客观履行财务监督与合规审查职能,进一步提升董事会的独立性;另一方面,李蕙萍拥有超40年的跨国金融与法律行业经验,其跨领域的专业背景将与现有团队形成直接互补,可以使董事会的决策考量更全面均衡。
更关键的一点,李蕙萍的加入直接响应了国际ESG治理中提升女性领导力的趋势,这对于公司今后在该领域继续做优做强大有裨益。
长期以来,ESG之于中国上市企业似乎都是一种“有则锦上添花,无则不伤大雅”的存在,但现在情况已大不一样,在ESG上具有领先地位可以显著助力企业在资本市场的表现。
【投资吸引力提升】
从2004年联合国首次提出ESG概念开始算起,全球ESG事业已经走过二十年的发展历程,二十年从风起青萍渐成滚滚浪潮,到如今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发展共识和不可阻挡的大势所趋,资本市场对此更是高度看重。
根据全球可持续投资联盟(GSIA)的统计,截至2022年末,全球五大主要市场(欧洲、美国、日本、加拿大以及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可持续投资规模达到30.3万亿美元,较2016年增长32.56%。
另据德勤最新预测,2025年全球ESG的投资资产将达到53万亿美元,占全球管理资产总额的三分之一。
对于海外资本而言,ESG已经逐渐演变为一种新型投资理念,机构投资者在配置资产的时候会优先选择高评级的公司。
根据上海证券交易所发布的数据,MSCI评级达到AAA级的上交所上市公司外资持股市值平均为356亿元,平均持股比例近5%,分别是CCC级公司的21倍和2倍。
国内市场虽起步晚,但进步很快。
2024年,随着上海、深圳、北京三大证券交易所全面实施《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引》,中国资本市场正式开启了ESG大跃进。
今年以来,各项具体推进措施已陆续展开。
比如,上交所宣布制定完成《推动提升沪市上市公司ESG评级专项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通过六大举措助力上市公司ESG(环境、社会与公司治理)评级水平跃升;再比如,深交所首次将ESG负面剔除机制纳入创业板指数编制规则,国证ESG评级B级以下的上市公司将被直接踢出创业板指数样本股。
2023年上半年,A股共1817家公司发布了ESG相关报告,披露率为35.41%,到今年上半年这一数据已经突破45%。
政策在完善,投资者也在成熟。
Wind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年底我国境内存续ESG指数基金产品数量和规模已分别达到148只和3717亿元人民币,占全部指数型基金(不包括联接基金)数量和规模的8.13%和7.86%。
来自开源证券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今年5月31日北交所共有39家企业披露了2024年度ESG报告,这39只披露ESG报告公司的组合2024年1月2日至2025年7月14日的累计收益率达到151%,遥遥领先于其它可比指数。
如果说过去ESG是可有可无,那么现在已经是没有不行。
随着ESG投资理念持续普及,全球资本市场对ESG的偏爱已经高度共振,这种氛围下表现优异的公司自然更有机会得到资金关注,进而获得超额收益。叠加全球资本争相下注中国资产,越来越多的全球投资机构纷纷拥抱中国ESG高评级上市公司。在这种背景下,MSCI调高陆控ESG评级无疑将令更多全球资本关注这家中国包容性金融领域龙头企业的潜在投资价值。
有消息显示,在陆控ESG评级上调后的第一时间,多位香港二级市场的投资经理就表达了对这家企业的看好。
把视野进一步放宽,国家最高领导人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已经深度融入并深刻影响中国的经济发展,各个行业、各个企业都要在“两山理论”的战略指引下重新找到自己的发展姿势。谁能率先完成转型,融入时代大势,谁就能拥有更宽广的天地和未来。
综合所有这些来看,属于陆控的星辰大海,可能才刚刚开始。
免责声明
本文涉及有关上市公司的内容,为作者依据上市公司根据其法定义务公开披露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临时公告、定期报告和官方互动平台等)作出的个人分析与判断;文中的信息或意见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商业建议,市值观察不对因采纳本文而产生的任何行动承担任何责任。
——END——